第4頁
紀母張氏和其母曹老夫人坐在那裡閒敘,旁邊坐著張夢征和舅母衛氏。
紀曉嵐又對張夢征說,“樓下那院子為何廢棄?自幼記事起就一直上鎖。”
張夢征說:“度帆樓下東面的院子與這樓並不相通,這院子可往南通到佟家花園。那花園未廢棄時三面環水,林木翳如,曾經有個守園人每到晚上就鬼叫什麼‘樹葉兒青青,花朵兒層層。看不分明,中間有個佳人影。只望見盤金衫子,裙是水紅綾。’後來那守園人也不見了。健亭兄曾說他以前與朋友結伴讀書時,去佟氏花園修禊,扶乩問仙云云。自從佟氏搬走之後又經劉氏,不久也搬走了,總之啊就是鬧鬼。”
曉嵐聽得佟氏花園的“佟氏”二字,便想此處定然少不了一段歷史。有族人以滿洲佟佳地名為姓,至前朝起佟氏在遼東便是望族,太祖後來入贅佟氏,至康熙帝時佟氏加入滿軍鑲黃旗,因此使得佟氏成為滿清八大姓之首,也稱佟佳氏。
曹老太說:“說這些做什麼?怪嚇人的。妄言神靈是要遭報應的。”
“就是的,說這些做什麼,怪不吉利的。”紀母張氏口上雖然這樣說,但是還是止不住地說“那宅子裡吊死過好幾個女人,經常半夜鬧鬼,後來還常有狐仙出沒。”
紀曉嵐說:“狐仙?狐懼人更甚,所怕的有五種人,第一種是凶暴的人,戾氣能夠震懾住妖魔的邪氣;第二種是茅山法師,能夠降伏收妖;第三種是神靈,第四種是有福之人,第五種是德才兼備之人,其中狐妖最怕的就是第五種。恰我就是這第五種,所以平生都不曾見過什麼狐妖。”
衛氏岔開話題,說:“昀兒,那吃飯時術士所變戲法你必定知道怎麼耍弄得,不妨講來聽聽。”
紀昀說:“那自然,變杯戲法必是以硬紙片或薄木板偽作杯口狀置於絹下,真杯乘機藏於袖袍中,爾後揮之即去。另有事先準備一杯,杯口覆油紙或魚膘,使杯中酒不能灑出,藏於袖兜中,乘機藏於絹下,道具是常見的瓷杯,不過是手法快罷了。至於變魚,文鸞以為如何變得?”
文鸞說:“我記得健亭叔曾說‘書房門平日始終鎖著,鑰匙由他獨自拿著,一般人無法進入。僮婢如果沒有得到允許,也不敢擅自進入。’”
張夢征問:“那又如何呢?”
紀曉嵐說:“你是說此話語前後有所矛盾?”
文鸞答:“是的。”
衛氏又問:“怎麼個矛盾法?”
文鸞補充說:“假如書房的門平日始終鎖著,鑰匙由老太爺拿著,一般人無法進入。那麼又怎麼稱得上是‘僮婢如果沒有得到允許,也不敢擅自進入’呢?沒有鑰匙必是無法進入,也就無所謂‘敢於不敢’的事了。”
紀母張氏不解地問:“那麼又如何呢?”
文鸞說:“無論老太爺在不在書房,奴婢們都不敢擅自進入,也就是說,老太爺不在時,門也有時是未上鎖的。”
紀昀說:“你說術士趁書房門為所時溜進去放好了魚盤?”
文鸞反問,“難道不是這樣麼?”
紀昀說:“話雖有理,我卻不以為是如此。”
曹老太問:“昀兒以為若何?”
紀昀說:“《詩經》中早有‘飲御諸友,炰鱉膾鯉’。‘ 膾鯉’乃自古傳統名菜,隋煬帝時已傳至淮揚,至唐時諱‘鯉’(鯉李同音)改稱‘膾魚’,又稱‘魚膾’,傳入日本。到宋時重文輕武,因科舉尚‘鯉登禹門’之意,文人競食之,達到最盛。隨謫居嶺南的文人相傳,如今流至粵廣,但漸式微。自我大清開朝以來八大菜系中北方菜系只剩得魯菜一家,成為宮廷宴膳主體,秦豫兩地菜品也被魯菜吸納,魚生也成為正宗的魯菜,以‘鯽’寓‘吉’也。至南方,則食鰣魚。
術士向僕人打聽得知此事又暗中窺視盤子模樣,打探得知壽誕時值必做膾鯽,故先將一盤魚生事先置於其中書櫃中,盤也是仿比著款式從街上新賣來的,並裝以魚生。本以為桌上也會用盤裝,孰不料廚子竟以碗盛,此疏忽一也。之後趁人湧入書房時,從袖中取出盤交予助手,又取桌上盛雜物之碗換成佛手柑,混入人群偷偷擺於書案,以圓術士說辭。
以櫥中魚生鮮澤看來與桌上那碗相似,倒不像放置太久,或隔至多不足半夜。據我推測應該是清晨時分置於其中。而書室門早已嚴鎖,又一時難以開啟且不可破壞,書室只有一窗,斷然是從窗口將魚碟送入屜中。”
衛氏驚呼:“怎麼可能!?”
“是呀,怎麼可能?”,張氏附和。
“秦時已有《呂氏春秋》載‘慈石招鐵,或引之也。’,抽屜上針痕此疏忽其二也。”
(《呂氏春秋》原文為慈,通磁。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磁字也常通作瓷。作者注)
紀曉嵐解釋說,“我推測術士手下必有一精通吹射之人,從窗縫隙間以細竹筒裝一枚羽尾細鋼針吹至書櫃鐵環拉手左右,且略高於鐵環末端,針尾系有‘細線甲’,若不中可引返再射直至射中,此物與婆羅洲土人狩獸塗毒吹箭武器相似。待射中時,以另一鐵環穿過此‘細線甲’末端,另將磁石牢繫於此鐵環上,另一根‘細線乙’綁在此鐵環上,窗高而屜低,拉直‘細線甲’鬆開鐵環則鐵環順勢滑落至屜上鐵環,兩者相互吸附,然後拉鐵環上的‘細線乙’使得屜上鐵環平立起。既而從窗縫中伸入一纖細‘竹竿甲’,‘竹竿甲’首端似魚竿且有‘細線丙’與鐵鉤,‘細線丙’比通常魚竿上的線要短數十倍,接近時,鐵鉤被磁石吸附,然後轉動‘竹竿甲’數圈使‘細線丙’緊纏在鐵環末端,向後拉動‘竹竿甲’,抽屜自然被拉開。
紀曉嵐又對張夢征說,“樓下那院子為何廢棄?自幼記事起就一直上鎖。”
張夢征說:“度帆樓下東面的院子與這樓並不相通,這院子可往南通到佟家花園。那花園未廢棄時三面環水,林木翳如,曾經有個守園人每到晚上就鬼叫什麼‘樹葉兒青青,花朵兒層層。看不分明,中間有個佳人影。只望見盤金衫子,裙是水紅綾。’後來那守園人也不見了。健亭兄曾說他以前與朋友結伴讀書時,去佟氏花園修禊,扶乩問仙云云。自從佟氏搬走之後又經劉氏,不久也搬走了,總之啊就是鬧鬼。”
曉嵐聽得佟氏花園的“佟氏”二字,便想此處定然少不了一段歷史。有族人以滿洲佟佳地名為姓,至前朝起佟氏在遼東便是望族,太祖後來入贅佟氏,至康熙帝時佟氏加入滿軍鑲黃旗,因此使得佟氏成為滿清八大姓之首,也稱佟佳氏。
曹老太說:“說這些做什麼?怪嚇人的。妄言神靈是要遭報應的。”
“就是的,說這些做什麼,怪不吉利的。”紀母張氏口上雖然這樣說,但是還是止不住地說“那宅子裡吊死過好幾個女人,經常半夜鬧鬼,後來還常有狐仙出沒。”
紀曉嵐說:“狐仙?狐懼人更甚,所怕的有五種人,第一種是凶暴的人,戾氣能夠震懾住妖魔的邪氣;第二種是茅山法師,能夠降伏收妖;第三種是神靈,第四種是有福之人,第五種是德才兼備之人,其中狐妖最怕的就是第五種。恰我就是這第五種,所以平生都不曾見過什麼狐妖。”
衛氏岔開話題,說:“昀兒,那吃飯時術士所變戲法你必定知道怎麼耍弄得,不妨講來聽聽。”
紀昀說:“那自然,變杯戲法必是以硬紙片或薄木板偽作杯口狀置於絹下,真杯乘機藏於袖袍中,爾後揮之即去。另有事先準備一杯,杯口覆油紙或魚膘,使杯中酒不能灑出,藏於袖兜中,乘機藏於絹下,道具是常見的瓷杯,不過是手法快罷了。至於變魚,文鸞以為如何變得?”
文鸞說:“我記得健亭叔曾說‘書房門平日始終鎖著,鑰匙由他獨自拿著,一般人無法進入。僮婢如果沒有得到允許,也不敢擅自進入。’”
張夢征問:“那又如何呢?”
紀曉嵐說:“你是說此話語前後有所矛盾?”
文鸞答:“是的。”
衛氏又問:“怎麼個矛盾法?”
文鸞補充說:“假如書房的門平日始終鎖著,鑰匙由老太爺拿著,一般人無法進入。那麼又怎麼稱得上是‘僮婢如果沒有得到允許,也不敢擅自進入’呢?沒有鑰匙必是無法進入,也就無所謂‘敢於不敢’的事了。”
紀母張氏不解地問:“那麼又如何呢?”
文鸞說:“無論老太爺在不在書房,奴婢們都不敢擅自進入,也就是說,老太爺不在時,門也有時是未上鎖的。”
紀昀說:“你說術士趁書房門為所時溜進去放好了魚盤?”
文鸞反問,“難道不是這樣麼?”
紀昀說:“話雖有理,我卻不以為是如此。”
曹老太問:“昀兒以為若何?”
紀昀說:“《詩經》中早有‘飲御諸友,炰鱉膾鯉’。‘ 膾鯉’乃自古傳統名菜,隋煬帝時已傳至淮揚,至唐時諱‘鯉’(鯉李同音)改稱‘膾魚’,又稱‘魚膾’,傳入日本。到宋時重文輕武,因科舉尚‘鯉登禹門’之意,文人競食之,達到最盛。隨謫居嶺南的文人相傳,如今流至粵廣,但漸式微。自我大清開朝以來八大菜系中北方菜系只剩得魯菜一家,成為宮廷宴膳主體,秦豫兩地菜品也被魯菜吸納,魚生也成為正宗的魯菜,以‘鯽’寓‘吉’也。至南方,則食鰣魚。
術士向僕人打聽得知此事又暗中窺視盤子模樣,打探得知壽誕時值必做膾鯽,故先將一盤魚生事先置於其中書櫃中,盤也是仿比著款式從街上新賣來的,並裝以魚生。本以為桌上也會用盤裝,孰不料廚子竟以碗盛,此疏忽一也。之後趁人湧入書房時,從袖中取出盤交予助手,又取桌上盛雜物之碗換成佛手柑,混入人群偷偷擺於書案,以圓術士說辭。
以櫥中魚生鮮澤看來與桌上那碗相似,倒不像放置太久,或隔至多不足半夜。據我推測應該是清晨時分置於其中。而書室門早已嚴鎖,又一時難以開啟且不可破壞,書室只有一窗,斷然是從窗口將魚碟送入屜中。”
衛氏驚呼:“怎麼可能!?”
“是呀,怎麼可能?”,張氏附和。
“秦時已有《呂氏春秋》載‘慈石招鐵,或引之也。’,抽屜上針痕此疏忽其二也。”
(《呂氏春秋》原文為慈,通磁。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磁字也常通作瓷。作者注)
紀曉嵐解釋說,“我推測術士手下必有一精通吹射之人,從窗縫隙間以細竹筒裝一枚羽尾細鋼針吹至書櫃鐵環拉手左右,且略高於鐵環末端,針尾系有‘細線甲’,若不中可引返再射直至射中,此物與婆羅洲土人狩獸塗毒吹箭武器相似。待射中時,以另一鐵環穿過此‘細線甲’末端,另將磁石牢繫於此鐵環上,另一根‘細線乙’綁在此鐵環上,窗高而屜低,拉直‘細線甲’鬆開鐵環則鐵環順勢滑落至屜上鐵環,兩者相互吸附,然後拉鐵環上的‘細線乙’使得屜上鐵環平立起。既而從窗縫中伸入一纖細‘竹竿甲’,‘竹竿甲’首端似魚竿且有‘細線丙’與鐵鉤,‘細線丙’比通常魚竿上的線要短數十倍,接近時,鐵鉤被磁石吸附,然後轉動‘竹竿甲’數圈使‘細線丙’緊纏在鐵環末端,向後拉動‘竹竿甲’,抽屜自然被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