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家過來看,這裡。”我說,大家立刻聚攏了過來,可是大家卻被我弄得一頭霧水。

  “陰陰,你叫我們過來看什麼?這裡什麼也沒有啊。”雲希明問。

  “你們難道看不見嗎…”我說。“抱歉,我一著急忘記了,你們看不到。這地上有鬼文。”我說。

  “沒事兒,你快說,寫了什麼?還是之前看到的那種筆跡麼?”陸大叔問。

  “沒錯,筆跡還是那個,和我們在地牢的入口處那裡看到的一模一樣。這一次她還是讓我在這裡叩頭跪拜,原因是,這裡…葬著我們家的前輩。隗碧碧。”我說。

  “等會兒,怎麼回事兒?這裡不是左慈的墳墓麼?怎麼有變成了隗碧碧的墳墓了。”雲顯問。

  “我也不知道。他就是這麼寫的,沒有別的了。”我說完乖乖照做,總覺得還是應該遵從前輩說的話比較好。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咱們要怎麼進去這道門?”大哲說。“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裡就是我們要的答案。”大哲故作嚴肅的說。

  “廢話,一早都說了,答案就在左慈墳墓里,現在都到了當然要就在這裡了。胖子,你就不能說點什麼有建設性意義的話。”雲希明說。

  “好吧,我說點有建設性意義的,你們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大哲說。果不其然四周似乎傳來了一種窸窸窣窣的聲音,並且聲音越來越大。聽了之後讓人忍不住頭皮發麻。

  “我也聽到了。這是什麼聲音啊?聽的我汗毛都豎起來了,實在是太恐怖了。”雲顯說。

  “我覺得這個聲音可能是蟲子在地上爬的聲音。”大哲說。

  “胖子,你別嚇人。我最害怕蟲子了。”閔瀾嚷嚷說。

  “胖子,你別亂說,這要是蟲子在爬,那得是有多少蟲子。”雲顯說。

  “很多很多,我不是亂猜的,而是看見的。”大哲說著指了指天棚。我們抬頭一看,沒嚇得暈過去。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噁心,天棚上竟然密密麻麻的全都是蟲子。那些蟲子體長,多足,彼此之間糾纏在一起,甚至分不清頭尾。

  “那是什麼蟲子,數量這麼多,而且還這麼長?!”王娜姐嚇得說話的聲音都高了八度。

  “噓,小點聲,說不定他們是根據聲音判斷我們的位置的。”雲顯說。

  “不是聲音,是熱量。這些傢伙喜歡活的。”雲希明說。

  “熱量?這麼說除非我們死了,不然我們肯定躲不掉了。”王娜姐說。

  “可惜這裡沒有水,水可以讓我們身上的熱量降低。”陸大叔說。

  “恐怕也沒有什麼效果,畢竟我們面對的不是安裝在狙擊槍上面的熱成像儀,昆蟲的感知程度,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精確,我們現在就是魚肉。”雲希明說。

  “這些東西不吃屍體?”雲顯說,“倒是挺講究的。”

  “不是不吃屍體,是不吃冷了的屍體,在我們死亡,冷卻之前,只怕,它們早就瓜分了我們了。”雲希明說,他的語氣變得緊張嚴肅。

  “公子哥,這麼說你已經知道這東西是什麼了?”大哲問。

  “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蚰蜒。”雲希明說。

  “什麼?油煙?”大哲反問。

  “不是油煙,是蚰蜒。蚰蜒俗稱錢串子,草鞋底,屬於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唇足綱,改形亞綱,蚰蜒目,蚰蜒科。體短而扁,灰白色或棕黃色,全身分十五節,每節有組長的足一對,最後一對足特長。氣門在背中央,足易脫落,觸角長,毒顎很大,行動敏捷。多生活在房屋內外的陰暗潮濕處,捕食蚊蛾等小昆蟲,有益。中國國內常見的為花蚰蜒和大蚰蜒。”

  “這種蟲子體短而微扁,棕黃色。全身分十五節,每節有組長的足一對,最後一對足特長。足易脫落。氣門在背中央。觸角長。毒顎很大。棲息房屋內外陰濕處,捕食小動物。它行動迅速,氣管集中,幾千個單眼聚集在一起構成偽複眼,甚至在庭院和住室中也往往出現。唇足類中的蜈蚣只有四對單眼,雖然視力很差,但行動卻很迅速,不論爬行、捕食或是尋找棲息的處所,主要依靠一對觸角。蚰蜒白天在腐葉、朽木中體休息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行動迅速,以昆蟲及蜘蛛為主食。蚰蜒,屬於代謝較低、生長緩慢、繁殖能力差而壽命很長的物種。種類頗多,我國常見的大蚰蜒或稱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節活動,爬行速度較快,常棲居房屋內外陰暗潮濕處,爬行於牆壁、蚊帳、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蟲為食。”雲希明說。

  “好了,我的百度百科,你能不能言簡意賅的告訴我,這東西有毒沒毒?”大哲問。

  “蚰蜒常常出現在地表,因此溫度對它們分布的影響更為顯著:熱帶、亞熱帶很多,寒冷地方很少。中國華中、華南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類分布。在華北及東北地區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類群。還有若干唇足類棲息在岩溶地區的洞穴中。在海濱潮間帶區雖然有潮汐的劇烈變化,也有若干唇足類生存。在我國的西藏自治區也有分布。不過蚰蜒雖然是蜈蚣的近親,但是沒有毒性。蚰蜒的形態結構與蜈蚣很相似,主要的區別是:蚰蜒的身體較短,步足特別細長。當蚰蜒的一部分足被捉住的時候,這部分步足就從身體上斷落下來,使身體可以逃脫這是蚰蜒逃避敵害的一種適應。蜈蚣顏色比較暗,腿短,爬行的時候彎彎曲曲的行進,速度不是很快。通常是在地面發現它多些,而蚰蜒多半發現它在牆上遊走。蚰蜒也咬人,但不很厲害。蚰蜒體長約25毫米左右、爬行時每對足很協調,遇驚動即立刻逃脫,但是很容易脫落。頭部後面有一個環節、有一對鉤狀顎足,顎足末端成爪狀,爪的頂端有毒腺開口,能分泌毒液,觸及人體皮膚後即可致局部皰疹,令人刺痛難受,但不致命。”雲希明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