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是啊。你說的沒錯,挺有悟性啊,這個名家就是你們現代辯論這件事情的鼻祖,就是喜歡辯論什麼的,所以理論也都是很矛盾的。不過在那個時候,這個名家可是很有特點的學派。”

  “我就不明白了,這個名家的人,就是靠著一張嘴就在先秦的時候立足了?”我問。

  “倒也不是,據說名家的祖師爺是一個非常有大智慧的人,可以做到不入廟堂便知天下事,言語激昂,指點江山,但是他之後名家後繼無人,這才慢慢衰敗。到了現在甚至不為人知。”薊子洋說。

  “原來如此。”我說。

  “不過名家畢竟是小眾群體,下面來說個大眾的,也是人數最多的,農家。農家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農家的門徒眾多,是所有的諸子百家之中人數最多的。規模最龐大的,同時在當時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不過他們也因為人數眾多,不便於管理,所以並不是十分的團結。對於農家。當時的態度褒貶不一,農家的核心人物自認為是上古神農氏的後裔,所以自視極高。最初的時候甚至自負的以為,嬴政是人類的皇帝,恐怕不敢對神族的後裔有所企圖,結果錯失了最佳的反抗時機。到了後期,才開始阻止對抗秦朝的人手,卻早已經是強弩之末,不堪大用了。另一部分的農家門徒,口碑卻不怎麼樣,農家裡面也有一些生活在社會最下層的門徒,他們可憐但是也可恨,因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許多人在加入了農家之後,********,反而開始胡作非為起來。”薊子洋說。

  “那這麼說這個農家也不是什麼大家了,做派這麼隨便。”我說。

  “農家只是因為人數眾多,所以管理不善才變成了這個樣子。不過農家留下了不少的農業方面的典籍,因此稱為大家也無可厚非。”薊子洋說。

  “好吧,就算你說的有道理。”我說。

  “還有雜家,雜家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雜家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它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雜家,列於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雜家雖只是集合眾說,兼收並蓄,然而通過採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

  “這個雜家不就是雜談麼?就靠著抄襲別人家的觀點,就算是自成一脈了?”我說。

  “這你就不知道了,雖然雜家沒有什麼自己的獨到理論,但是能夠把各家的所長都結合在一起,歸納總結也是一個能力。你想想單單是把其餘各家的學術都通讀一遍,弄清楚裡面的理論,就已經是十分不容易了。”薊子洋說。

  “你這麼說的話,那也有道理。”

  “除此之外,還有小說家。”

  “什么小說家?我聽錯了?”我問。

  “你沒有聽錯,就叫這個名字,現在小說的由來也是這樣來的。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小說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小說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而小說家被歸類於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劉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說家不在九流之列,影響甚小。然而小說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面,卻是其它九流學派都無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說。”薊子洋說。

  “這是赤裸裸的歧視啊,怎么小說家就是不入流的呢。”我說。

  “這麼說也確實是有些冤枉,那個時候覺得小說家這個學派的人,都是些胡說八道的,而這些放在現在來看,倒是比那些無聊枯燥的史記來的更有用一些。”薊子洋說。

  “原來是這樣啊,不過你還有一家沒有說吧?”我說。

  “什麼家?”

  “就是你們陰陽家。”我說。

  “好吧,我知道了,我倒是忘了說了。我們陰陽家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家族內部的領袖為戰國時齊人鄒衍。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不過我們陰陽家的著作流傳很少,《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不過這些也都不是我們陰陽家的正統著作,我們陰陽家認為自己的祖先也是神族,認為著作不可以紙錄,而是更應該口口相傳。所以差點失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