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是啊,我過來這裡閉關。我姥姥讓我早些過來,怎么小師傅也這樣早?”我說。

  “我師傅就在最裡面的溶洞裡面修行。我每日上來給他送一餐飯,也還希望女施主不要過去打擾我師傅。”悟善說。

  “那是自然,我只是看這個石洞很好看,所以想到處轉轉。”我說。

  “我已經給師傅送過了飯。帶你參觀一下,怎麼樣?”悟善說。

  “那當然好。”我說著跟在悟善身後,走進了溶洞裡面。因為這個岩洞原本沒有入口。是山中的空洞,被寺廟偶然開鑿出來。所以洞口小,裡面倒是非常的寬敞,就是三四層樓的別墅也裝的下。

  這溶洞與旁邊的溶洞相互是連著的,整個人側著身子,蠕動一兩分鐘,方能到達隔壁的溶洞。溶洞裡面的溫度稍比外面高,冬天也可讓人出汗。洞裡金碧輝煌,恍如置身於人間天堂。洞內石鐘乳,石筍目不暇接。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的自然景色千姿百態,實為稀奇,讓人不可思議。在溶洞的最裡面生有絢麗多姿奇妙異常的各種各樣石花,讓我大飽眼福,更有石幔、石花、雲盆比比皆是。

  “這是石幔,這是石盾,這個是石筍……”悟善娓娓道來,講解的非常專業,倒是我很少遊歷山水,對這些一竅不通。

  “悟善,你說的這些又是石幔,石盾的,有什麼區別?很多看起來都差不多的樣子。”我問。

  “當然不一樣,你看這個石幔,它是由於滲流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或傾斜的洞頂向下沉澱成層狀堆積而成,形如布幔而得名,又可以稱石簾或者石帷幕。這個是石盾,滲流水沿某一裂縫以一定角度滲出沉澱並呈盾狀沉積物。大多時候便是在盾面的下部形成鐘乳石或石幔。再就是這個,這是石筍,是由溶洞底部向上生長的碳酸鈣沉積物,形如筍狀而得名。鐘乳石和石筍彼此連接形成的柱狀堆積,稱為石柱。還有這個,這像不像是海里的珊瑚?”悟善指著一處說,我仔細一看還真是。

  “你還別說,真的有點像。”我說。

  “這就是石珊瑚,下滴水流和水花濺出的水珠粘附在洞壁或石筍、石幔的表面後,水珠中的碳酸鈣再凝結而成的珊瑚狀沉積。還有捲曲石,就是螺旋狀或扭曲向上的鐘乳石。還有這個,這是我最喜歡的,這叫石珍珠,在地下河溶洞滴水坑中形成的碳酸鈣圓粒沉積物,又稱穴珠或者蛋石。”

  我一邊聽著悟善滔滔不絕的講解,一邊看著那些自然景觀,目之所及之處,五顏六色,絢麗多姿。石乳、石柱、石筍等如水晶玉石,琳琅滿目。有的地方鐘乳石如同鮮嫩的竹筍,有的又像是遨遊蛟龍。有的地方有成片的五顏六色,晶瑩剔透,的捲曲石。有的地方則是各式各樣的鐘乳石,潔白無暇,宛如夜空中的銀河一般。

  曾經看過這樣一首詩:“黃山歸來不看岳,織金洞外無洞天。琅嬛勝地瑤池境,始信天宮在人間”。我猜想作者要是來過了這裡,只怕又是一番新的感慨了吧。

  “悟善,這洞穴真漂亮,它叫什麼名字?”我問。

  “石洞。”悟善說。

  “石洞?這個名字是不是也太隨意了一點。”我說。

  “師傅說名字不過是個代號而已,這個洞就叫石洞,我們寺廟的人都這樣叫。它生在石中,不就是一處石洞麼。況且這裡我們並不對外開放,都是大家用來參禪悟道的地方,所以也不用想出那麼多的花樣。我師傅說,這裡能夠看見太極湖,又是自然形成的山石岩洞,所以非常有靈氣,特別適合閉關。”悟善說。

  “還說不搞噱頭,你這幾句倒是比推銷員說的還管用。對了,悟善,我看你小小年紀怎麼知道這麼多自然景觀的知識的?我看你都可以上電視了。”我說。

  “整個靈山寺,我最喜歡的就是這裡了,這裡的每一塊石頭,就好像都有故事一樣,師傅看我特別的喜歡,就讓我看了很多地質方面的書,我當時還都不太識字,都是師傅教我查字典,一點一點讀懂的。”悟善驕傲的說。

  “悟善,你真厲害。要是不當和尚,你長大想做什麼?”我問。

  “我……我想當個地質學家,可是我一輩子都還是要待在寺廟裡的。雖然師傅說,等我長大,到了十八歲,就准許我去山下,也批准我還俗,可是我不想,我就寧願待在這山上,當一輩子的和尚。”悟善很認真的說。

  “為什麼呢?山下有什麼不好?”我問。

  “山下什麼都好,可是就是沒有師傅,我是被師傅撿回來的,從小就生活在這裡,這裡就是我的家,我要是不待在這裡,不就像那些有家不回的人一樣了麼。”悟善說。

  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說,只能拍拍悟善的肩膀以示安慰。這個時候從最裡面的山洞裡走出來一個老和尚,他銀須銀眉,仙風道骨,步履輕盈,神態安詳。聽到腳步聲,悟善趕緊爬起來跑了過去,嘴裡還叫著“師傅。師傅!”

  看來這就是靈山寺的主持,悟善的師傅了。他衝著我行了一個禮,我趕緊回禮。

  “師傅,你怎麼這麼快就出關了,我還以為還要好幾天呢。”悟善開心的說。

  “你天天送來香噴噴的齋飯,就是大羅神仙怕是也要出關嘍。”主持和藹的說,“這位女施主,您外祖可還好?身體可還康健?”那主持問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