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頭五個月里,考慮到當地人都爭強好鬥,為了避免街上大小爭鬥,他先是在縣鎮裡開設了武場。
起初參與武場比賽的人並不多,他先是以自己的俸祿作為勝者的獎勵,才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
幾個月後,街上的打鬥場面確實少了很多,而且參與的每個人都慢慢沉浸其中,暫時也沒有什麼不滿。
再後來,幾個月里他繞遍了數百公里的地方,才終於發現幾處可以用來引水灌溉的地方。
重生前,他有次偷偷溜出去到鄉間時,恰好看到過有村民引河水灌溉,在其他河道里還能看到水利設施。
還有一次,其他地方鬧大旱,父親在朝堂上問意見時,他記得傅晏寧當時還提到了開發水渠,疏浚運河很多種方式。
而喻越之所以窮,就是因為旱,產不出糧來。
要是解決了這件問題,相信至少糧食短缺,百姓吃不上飯的問題能得到解決。
而且若是有了水,還可以種些其他東西來,或者自給自足,或者還可以運到出城用來做貿易交換。
梁景湛費了個把月才差不多摸清了喻越各地的情況,要說引水,喻越恰好有幾條河與其他地方相通,但只是流到喻越這地來,就斷在了中間。
梁景湛親自去看了看,主要是因為泥沙沉積在此,下游的水流不出去,水流就卡在了半道。
而以往好像也沒有人試圖清理掉泥沙。
於是,梁景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開始組織其他人來一起想辦法清理泥沙,疏浚河道。
只是令一發,沒有人願意來,最後還是梁景湛讓寧老爺幫忙組織,縣鎮上的人來都不情不願地來了。
在他去請寧老爺時,寧老爺也是副不情不願的樣子,梁景湛想寧老爺最後願意幫助他,原因自然與他手裡的信脫不開關係。
兩個月後,河道里的泥沙清得差不多了,下游乾涸了很久的河道終於算是有了水。
幾個月的努力也算沒有白費,尤其是當他看到百姓站在田壟邊紛紛拍手慶賀有水灌溉的時候。
但有了水後,被稱讚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就又出現了新問題。
地里雖是有了水灌溉,但喻越還有一個特點,是天寒冷,種的植物都不耐寒,長勢得也和霜打了一樣,蔫蔫地。
聽著抱怨聲越來越大,梁景湛也是沒折,他想了數日也沒能想出辦法來。
最後只得給傅晏寧寫信。
這七八個月里,他給傅晏寧寫了不少信,但都沒收到一封回信。
雖然不知道他這次會不會回信,但梁景湛還是在信里把喻越的大致情況告訴了他。
但沒想到,十幾日後,他就收到了傅晏寧的回信。
梁景湛打開信的時候,看著上面娟秀的小字,手輕輕摸了一遍又一遍。
他取出信時的心情大概就拆開心心念念的禮物一樣,驚喜又雀躍,幾個月來的滿身疲憊也都神奇地在一瞬間消失了。
信的最後,傅晏寧還說了一句保重身體。
梁景湛把後面的四個字看了好些遍,最後才取了一個木色盒子,單獨放在了裡面。
簡簡單單四個字,讓他開心了好幾個月,以至於做起後面的事來,也不覺得累了。
傅晏寧在信里說起的解決辦法,就是利用當地的火山灰肥沃土壤,和種一些耐寒的糧食或藥材。
梁景湛考慮了幾個月,又找了寧老爺商量,決定一部分種上小麥用於自給,另一部分種些藥材,如一些其他城裡緊缺的藥材黃芪等,最後可以用來買賣換銀子。
寧老爺也說這個方法不錯後,梁景湛才開始正式擬了檄文通知。
誰家種什麼,都由自己決定,賣出去後得來的銀兩也不用上繳。
也許是因為最後一點,百姓們的熱情也被調動起來,各個都開始在田裡勞作。
偶爾他經過農田的時候,看到的就是副夫婦在田田耕作的景象,再也不是毆打的場面了。
幸好天公作美,不但沒鬧旱災,還在期間下了幾場雨,穀物的也長得一日比一日要高,小苗綠得能掐出水來。
很快又到了第二年的秋天,正好是收穫的佳期。
種植的穀物也都有了收穫,再不久,一部分拿出去賣的藥材,已經都變成了百姓懷裡的銀子。
而一有了錢,百姓們出入酒樓的次數也更頻繁了,梁景湛怕這樣下去不久錢就敗光了,但算算,他實行下一步計劃的時機也該到了。
他來的那段日子常能見到八九歲的童子在街上晃蕩,身處在該在學堂念書的年齡,卻因為沒有銀子而念不起書,但這只是一點,還有一點就是——在偌大的鎮上,學堂卻沒有幾家。
正好前段日子他的俸祿也發下來了,還有一些他剛來時帶的盤纏,算算也綽綽有餘。
這次梁景湛沒有問其他人想法,只選了幾處適合的地點,著手先慢慢安排。
學堂還在建的這段日子裡,梁景湛又忙了起來。
最近城裡進來了很多流民,多是因著受到晉州戰亂的波及,從晉州附近過來的。
其他地方大多不歡迎這些流民,但梁景湛還是讓人敞開城門,將他們迎了進來,又找了個地方安頓好。
城門下,正聚著好些流民。
流民中一個人背著沉重的包袱,立在城門下望著人來人往的大街:「我記得喻越不是不毛之地嗎?怎麼看這街上熱鬧繁榮的景象,不像是我之前見過的荒涼蕭瑟的喻越?」
起初參與武場比賽的人並不多,他先是以自己的俸祿作為勝者的獎勵,才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
幾個月後,街上的打鬥場面確實少了很多,而且參與的每個人都慢慢沉浸其中,暫時也沒有什麼不滿。
再後來,幾個月里他繞遍了數百公里的地方,才終於發現幾處可以用來引水灌溉的地方。
重生前,他有次偷偷溜出去到鄉間時,恰好看到過有村民引河水灌溉,在其他河道里還能看到水利設施。
還有一次,其他地方鬧大旱,父親在朝堂上問意見時,他記得傅晏寧當時還提到了開發水渠,疏浚運河很多種方式。
而喻越之所以窮,就是因為旱,產不出糧來。
要是解決了這件問題,相信至少糧食短缺,百姓吃不上飯的問題能得到解決。
而且若是有了水,還可以種些其他東西來,或者自給自足,或者還可以運到出城用來做貿易交換。
梁景湛費了個把月才差不多摸清了喻越各地的情況,要說引水,喻越恰好有幾條河與其他地方相通,但只是流到喻越這地來,就斷在了中間。
梁景湛親自去看了看,主要是因為泥沙沉積在此,下游的水流不出去,水流就卡在了半道。
而以往好像也沒有人試圖清理掉泥沙。
於是,梁景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開始組織其他人來一起想辦法清理泥沙,疏浚河道。
只是令一發,沒有人願意來,最後還是梁景湛讓寧老爺幫忙組織,縣鎮上的人來都不情不願地來了。
在他去請寧老爺時,寧老爺也是副不情不願的樣子,梁景湛想寧老爺最後願意幫助他,原因自然與他手裡的信脫不開關係。
兩個月後,河道里的泥沙清得差不多了,下游乾涸了很久的河道終於算是有了水。
幾個月的努力也算沒有白費,尤其是當他看到百姓站在田壟邊紛紛拍手慶賀有水灌溉的時候。
但有了水後,被稱讚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就又出現了新問題。
地里雖是有了水灌溉,但喻越還有一個特點,是天寒冷,種的植物都不耐寒,長勢得也和霜打了一樣,蔫蔫地。
聽著抱怨聲越來越大,梁景湛也是沒折,他想了數日也沒能想出辦法來。
最後只得給傅晏寧寫信。
這七八個月里,他給傅晏寧寫了不少信,但都沒收到一封回信。
雖然不知道他這次會不會回信,但梁景湛還是在信里把喻越的大致情況告訴了他。
但沒想到,十幾日後,他就收到了傅晏寧的回信。
梁景湛打開信的時候,看著上面娟秀的小字,手輕輕摸了一遍又一遍。
他取出信時的心情大概就拆開心心念念的禮物一樣,驚喜又雀躍,幾個月來的滿身疲憊也都神奇地在一瞬間消失了。
信的最後,傅晏寧還說了一句保重身體。
梁景湛把後面的四個字看了好些遍,最後才取了一個木色盒子,單獨放在了裡面。
簡簡單單四個字,讓他開心了好幾個月,以至於做起後面的事來,也不覺得累了。
傅晏寧在信里說起的解決辦法,就是利用當地的火山灰肥沃土壤,和種一些耐寒的糧食或藥材。
梁景湛考慮了幾個月,又找了寧老爺商量,決定一部分種上小麥用於自給,另一部分種些藥材,如一些其他城裡緊缺的藥材黃芪等,最後可以用來買賣換銀子。
寧老爺也說這個方法不錯後,梁景湛才開始正式擬了檄文通知。
誰家種什麼,都由自己決定,賣出去後得來的銀兩也不用上繳。
也許是因為最後一點,百姓們的熱情也被調動起來,各個都開始在田裡勞作。
偶爾他經過農田的時候,看到的就是副夫婦在田田耕作的景象,再也不是毆打的場面了。
幸好天公作美,不但沒鬧旱災,還在期間下了幾場雨,穀物的也長得一日比一日要高,小苗綠得能掐出水來。
很快又到了第二年的秋天,正好是收穫的佳期。
種植的穀物也都有了收穫,再不久,一部分拿出去賣的藥材,已經都變成了百姓懷裡的銀子。
而一有了錢,百姓們出入酒樓的次數也更頻繁了,梁景湛怕這樣下去不久錢就敗光了,但算算,他實行下一步計劃的時機也該到了。
他來的那段日子常能見到八九歲的童子在街上晃蕩,身處在該在學堂念書的年齡,卻因為沒有銀子而念不起書,但這只是一點,還有一點就是——在偌大的鎮上,學堂卻沒有幾家。
正好前段日子他的俸祿也發下來了,還有一些他剛來時帶的盤纏,算算也綽綽有餘。
這次梁景湛沒有問其他人想法,只選了幾處適合的地點,著手先慢慢安排。
學堂還在建的這段日子裡,梁景湛又忙了起來。
最近城裡進來了很多流民,多是因著受到晉州戰亂的波及,從晉州附近過來的。
其他地方大多不歡迎這些流民,但梁景湛還是讓人敞開城門,將他們迎了進來,又找了個地方安頓好。
城門下,正聚著好些流民。
流民中一個人背著沉重的包袱,立在城門下望著人來人往的大街:「我記得喻越不是不毛之地嗎?怎麼看這街上熱鬧繁榮的景象,不像是我之前見過的荒涼蕭瑟的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