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頁
“臣麥仲肥參見陛下!”略微平緩了一下呼吸後,麥仲肥躬身施禮,盡妥用平穩的聲音道。
“去哪了?聯派了三撥人到處找你。”正在批閱奏章的李治抬起頭看了麥仲肥一眼後問道。
”回陛下。去青華山了。”
“哦!與皇兄一起去的?那裡沒出什麼事情吧?你先坐,等聯把手頭上的事情處理完。”李治用手指著左下邊的一把椅子沒在說話,繼續批閱書案上的奏摺。
看李治不急不慌的樣子,麥仲肥放下心來。出於對李治的了解,麥仲肥知道這位皇帝陛下有時候很沉不住氣,如果有大事生。他是決不會讓自己先坐,而是一見面就會迫不及待地把事情說出來。既然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就說明李恪帶自己私見任雅相的事情,李治並不知道。
象今天這樣大張旗鼓地把自己找來,卻又不急著和自己說是什麼事情的情況,以前已經出現過多次,往往都是李治有什麼事情難以決斷了,讓自己來幫他分析一下給他打打氣或者乾脆就是他覺得悶了。把自己叫來陪他聊天。正好自己也累了。先休息休息再說。
“是與吳王殿下一起去的。沒什麼大事,楊侍郎製作出一種機括,吳王要臣去看看能否大用。”麥仲肥老實不客氣地坐在李治指定的那把椅子上,回答完李治的問話,看著李治批改奏摺。
“哦!”李治顯然心不在此。簡單地哦了一聲,頭也沒抬,繼續批改他面前的奏摺。
一盞茶功夫後,李治抬起頭伸手拿起案頭放置的兩本奏章,遞與麥仲肥道“你先看看這兩份,一份是吐蕃的。一份是吐谷渾的。”
麥仲肥接過來,先看吐蕃的小大意是他們的國相祿東贊以薨,後州示應的和親卻遲遲沒有下女“致使他們的國相祿東贊心,如今舉國上下群情激奮,皆曰唐朝無信。由此引的邊境衝突,他們將不再負責。云云。
另一份吐谷渾的奏摺卻是在訴苦,大意是吐蕃最近加快了進攻節奏,吐谷渾已經難擋吐蕃大軍的進攻,請求大唐出兵干預。
這兩份奏章下面都沒有李治的批覆,看得出來,李治對這兩份奏章很慎重。 見麥仲肥看完,李治放下手中的硃筆,活動了一下手腕後道“聯覺得該是對吐蕃進行壓制的時候了。你怎麼看?。
麥仲肥沒有明確表態,反問李治道“英公怎麼看?”
對於大的戰略布局上麥仲肥有著千百年的歷史積累,他還可以說的頭頭是道,但對於戰役他卻沒多大把握,那可是需要真材實料的,有了上次東北增兵給自己的教育後,對於這類事情,麥仲肥儘量不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畢竟初唐由盛轉衰就是與吐蕃之戰開始的。
這一戰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非川”之戰。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在東亞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亦成為吐蕃別部。唐朝被迫撤銷安西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回遷至西州高昌。
“李老愛卿的意思也是打,但關於領軍人選上,卻很難定出,那裡的地形地貌等等我們都沒有詳細的資料可查。所以李老愛卿要聯徵詢你這個萬事通的意見李治靠在椅背上雙手交叉放於腹前緩緩說道。
麥仲肥不置可否,低頭半晌之後問道“陛下,安西都護府以及西北各軍鎮可有奏摺上報?他們那裡可曾有吐蕃出兵襲擾的消息?”
李治想了想後微微搖頭道“似乎沒有。小
原歷史上吐蕃應該先是出兵攻占兵力薄弱的安西四軍鎮,掃平背後以後,這才傾巢攻擊吐谷渾。如今自己的到來打亂了原來的歷史,如今西北的軍鎮早已經不再是原來只有的四軍鎮。而是由鎮北軍系統的解州老兵為的十二個軍鎮。安西都護也換成了劉長有,西州都督也由自己的弟子麥闊擔任著,那裡有什麼動向自己沒理由不知道,既然那裡沒動靜,那就代表著吐蕃沒有對那裡動手,難道吐蕃只想得到吐谷渾的地盤?或者乾脆就是吐蕃與吐谷渾合演的雙簧?
吐谷渾那裡西北邊的絕大多數部落都是親吐番的,只是礙於大唐的強盛,不敢異動而已,如果是吐蕃與吐谷渾合演的雙簧,那他們的目的何在?
想到這裡麥仲肥又拿起吐蕃那份奏表。希望能找出些答案。當再次看到國相祿東贊以薨時,麥仲肥突然有種設想,會不會是吐蕃爭權立威之舉?
麥仲肥曾在網上看到過一篇帖子,說祿東贊共有五子,長子早天,次長子欽陵後來接替了他的大相職位,其他三個兒子各領軍在外鎮守邊關。這剩下的三個兒子裡又以老三贊婆最有能力,且又久住青海,與吐谷渾相持多年。
兩個都同樣有能力的人,個置卻只有一個,難免會出現競爭。吐谷渾之戰會不會是欽陵與贊婆之間競爭的結果?用唐朝許親後又失信來堵大唐的嘴,用來掩蓋他們的目的。
“陛下,臣覺得暫時不宜與吐蕃開戰。應派人知會西北各軍鎮加大防禦力度,再派機敏幹練之臣出使吐谷渾,探聽吐谷渾各部真實情況後再出兵為宜麥仲肥一邊回想著大非川之戰的前後經過,一邊分析完各種可能性後才緩緩說道。
“暫不出兵?為什麼啊?。李治摸不清麥仲肥在想些什麼了。以前的幾次大戰麥仲肥都是堅定的主戰派,這次是怎麼了?何況壓制吐番也是麥仲肥當初提出的。
“去哪了?聯派了三撥人到處找你。”正在批閱奏章的李治抬起頭看了麥仲肥一眼後問道。
”回陛下。去青華山了。”
“哦!與皇兄一起去的?那裡沒出什麼事情吧?你先坐,等聯把手頭上的事情處理完。”李治用手指著左下邊的一把椅子沒在說話,繼續批閱書案上的奏摺。
看李治不急不慌的樣子,麥仲肥放下心來。出於對李治的了解,麥仲肥知道這位皇帝陛下有時候很沉不住氣,如果有大事生。他是決不會讓自己先坐,而是一見面就會迫不及待地把事情說出來。既然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就說明李恪帶自己私見任雅相的事情,李治並不知道。
象今天這樣大張旗鼓地把自己找來,卻又不急著和自己說是什麼事情的情況,以前已經出現過多次,往往都是李治有什麼事情難以決斷了,讓自己來幫他分析一下給他打打氣或者乾脆就是他覺得悶了。把自己叫來陪他聊天。正好自己也累了。先休息休息再說。
“是與吳王殿下一起去的。沒什麼大事,楊侍郎製作出一種機括,吳王要臣去看看能否大用。”麥仲肥老實不客氣地坐在李治指定的那把椅子上,回答完李治的問話,看著李治批改奏摺。
“哦!”李治顯然心不在此。簡單地哦了一聲,頭也沒抬,繼續批改他面前的奏摺。
一盞茶功夫後,李治抬起頭伸手拿起案頭放置的兩本奏章,遞與麥仲肥道“你先看看這兩份,一份是吐蕃的。一份是吐谷渾的。”
麥仲肥接過來,先看吐蕃的小大意是他們的國相祿東贊以薨,後州示應的和親卻遲遲沒有下女“致使他們的國相祿東贊心,如今舉國上下群情激奮,皆曰唐朝無信。由此引的邊境衝突,他們將不再負責。云云。
另一份吐谷渾的奏摺卻是在訴苦,大意是吐蕃最近加快了進攻節奏,吐谷渾已經難擋吐蕃大軍的進攻,請求大唐出兵干預。
這兩份奏章下面都沒有李治的批覆,看得出來,李治對這兩份奏章很慎重。 見麥仲肥看完,李治放下手中的硃筆,活動了一下手腕後道“聯覺得該是對吐蕃進行壓制的時候了。你怎麼看?。
麥仲肥沒有明確表態,反問李治道“英公怎麼看?”
對於大的戰略布局上麥仲肥有著千百年的歷史積累,他還可以說的頭頭是道,但對於戰役他卻沒多大把握,那可是需要真材實料的,有了上次東北增兵給自己的教育後,對於這類事情,麥仲肥儘量不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畢竟初唐由盛轉衰就是與吐蕃之戰開始的。
這一戰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非川”之戰。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在東亞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亦成為吐蕃別部。唐朝被迫撤銷安西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回遷至西州高昌。
“李老愛卿的意思也是打,但關於領軍人選上,卻很難定出,那裡的地形地貌等等我們都沒有詳細的資料可查。所以李老愛卿要聯徵詢你這個萬事通的意見李治靠在椅背上雙手交叉放於腹前緩緩說道。
麥仲肥不置可否,低頭半晌之後問道“陛下,安西都護府以及西北各軍鎮可有奏摺上報?他們那裡可曾有吐蕃出兵襲擾的消息?”
李治想了想後微微搖頭道“似乎沒有。小
原歷史上吐蕃應該先是出兵攻占兵力薄弱的安西四軍鎮,掃平背後以後,這才傾巢攻擊吐谷渾。如今自己的到來打亂了原來的歷史,如今西北的軍鎮早已經不再是原來只有的四軍鎮。而是由鎮北軍系統的解州老兵為的十二個軍鎮。安西都護也換成了劉長有,西州都督也由自己的弟子麥闊擔任著,那裡有什麼動向自己沒理由不知道,既然那裡沒動靜,那就代表著吐蕃沒有對那裡動手,難道吐蕃只想得到吐谷渾的地盤?或者乾脆就是吐蕃與吐谷渾合演的雙簧?
吐谷渾那裡西北邊的絕大多數部落都是親吐番的,只是礙於大唐的強盛,不敢異動而已,如果是吐蕃與吐谷渾合演的雙簧,那他們的目的何在?
想到這裡麥仲肥又拿起吐蕃那份奏表。希望能找出些答案。當再次看到國相祿東贊以薨時,麥仲肥突然有種設想,會不會是吐蕃爭權立威之舉?
麥仲肥曾在網上看到過一篇帖子,說祿東贊共有五子,長子早天,次長子欽陵後來接替了他的大相職位,其他三個兒子各領軍在外鎮守邊關。這剩下的三個兒子裡又以老三贊婆最有能力,且又久住青海,與吐谷渾相持多年。
兩個都同樣有能力的人,個置卻只有一個,難免會出現競爭。吐谷渾之戰會不會是欽陵與贊婆之間競爭的結果?用唐朝許親後又失信來堵大唐的嘴,用來掩蓋他們的目的。
“陛下,臣覺得暫時不宜與吐蕃開戰。應派人知會西北各軍鎮加大防禦力度,再派機敏幹練之臣出使吐谷渾,探聽吐谷渾各部真實情況後再出兵為宜麥仲肥一邊回想著大非川之戰的前後經過,一邊分析完各種可能性後才緩緩說道。
“暫不出兵?為什麼啊?。李治摸不清麥仲肥在想些什麼了。以前的幾次大戰麥仲肥都是堅定的主戰派,這次是怎麼了?何況壓制吐番也是麥仲肥當初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