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5頁
貴族們在忙不迭地把自己的兒子女兒都重新包裝一下,那些個女郎們,原本精於女紅大概就是相當不錯的技能。
但貞觀二十六年,仿佛不去就讀「皇唐女子大學」,便成不了什麼「良家女子」,又或是什麼「上品良媛」。
長孫皇后的塑像,又多了不少,人們津津樂道著這一切,既覺得這帝國的統治者遙不可及,又覺得仿佛無處不在。
只是不管如何,貞觀二十六年的雄州百姓,似乎覺得賺錢更「容易」了一些,市場更「繁榮」了一些,口袋裡的開元通寶,也更「值錢」了一些。
官府說了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東西,他們大概是聽不懂的,即便聽懂了,也覺得遙不可及。
唯有說生孩子給補貼少收稅的光景,便覺得貞觀皇帝著實是個好皇帝,再有更多的評價,那改就是這官府好黑啊……居然還收老子的稅,莫不是瞞著皇帝老子,偷偷幹得麼?
他們原本是不會有這樣想法的,即便有,也大概是不會說的。
然而貞觀二十六年的雄州市井之間,似乎多了不少茶樓酒肆。此間興起的熱鬧,固然還是有胡姬的吹拉彈唱,還是有說書匠們的嬉笑怒罵,但肚子裡有幾滴墨水的窮酸措大們,他們念叨報紙內容的時候,說到精妙之處,這些個茶館酒肆中湊熱鬧的,也會拍桌子叫一聲好。
也不知道是皇帝瘋了還是做臣子的瘋了,總之,貞觀二十六年的一場大朝會之後,苦哈哈窮開心的市井之徒們,仿佛嗓門是要大了不少。
第七章 種樹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出洛陽的弛道上,紅黑雙色的馬車相當豪華,不過更豪華的,卻是出洛陽的這一段弛道。
為了滿足皇帝出行的要求,這一段弛道是按照「天子駕六」的標準來修的,路面寬度要比別的弛道寬得多。
「這就是順豐號新出的馬車?」
「回陛下,正是。」
康德將拂塵抱在懷中,好一會兒,才對閉目養神的皇帝說道,「聽說連車輪都是精鋼所制,將作監想要模仿也是不得要領。此種鋼輪,須漢陽鋼鐵廠專門處理。」
「如履平地……倒是比以往更加舒適。」
「說是改進了『避震』,奴婢看過了,都是彈簧也似的無視。」
說著,康德又對皇帝道,「載重也是厲害,車內車外,可以站披甲銳士二十餘人,算上御手、侍者,二十三四人總是能吃住的。」
「吃住……你這老貨說話,倒是越發像武漢佬……」
「是,奴婢讓陛下見笑了。」
康德也是有點尷尬,跟張德打交道多了,他偶爾還會蹦躂兩句方言出來,倒也不是他一定要這樣,而是接觸得久了,口癖被帶歪,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京東運來的物料,就在前邊了吧?」
「是蘇揚兩地的船隊,蘇州今年會有兩三百綱的運量,由江東總督府全權負責。」
「輔機是個妙人。」
想起長孫無忌,李世民忽然笑出了聲,「朕的《威鳳賦》,擺在案頭……整整二十年啊。」
二十年來,長孫無忌幾次要執掌大權都沒有成功,雖然在政壇中的地位是不斷攀升的,偏偏受限於「長孫」二字,在權柄上,根本無法和房玄齡相比。
甚至連去世的杜如晦,他也大大地不如。
縣官不如現管,更何況還是比較特殊的外戚大佬。
「咦?那是甚麼?」
忽地,從車窗中,李世民看到了很多樹苗,正由一隊隊的苦力民夫在那裡從舟船上運下來。
「是東宮的船隊。」
康德用望遠鏡看了看,然後雙手將望遠鏡奉上,讓李世民自己親眼看看。
「唔……」
從鏡筒中看去,就見大量的樹苗正被栽在已經挖好的坑洞中。規劃好的一片林地,緊貼著鐵道東進的一處河灣山口。
「承乾來了信?」
「都留在了案頭。」
「月底一起看吧。」
如今李承乾寫來的信,都是家書,正式的公文,都是發往弘文閣。除了皇帝印璽之外,還有皇后寶璽的加蓋,弘文閣的批覆才有正式的效力。
雖說外朝很多人覺得這樣的辦事效率有點低,應該直接把印璽放在弘文閣,也省得那麼麻煩。
後來這些外朝的人,就去了天竺都護府上班,連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
高興的人很多,其中就有程處弼。
戀棧不去是個永恆的難題,權柄拿起不易,放下更不易。
即便是「千古一帝」,貞觀大帝也並非全然瀟灑地過著退休生活。不過和歷朝歷代的帝王相比,他已經做到了帝王性情上的極致。
再如何挑剔的文武大臣,這時候也要稱讚一句皇帝「拿得起,放得下」,最後掌控的那一點,不過是為了退休生活更加安逸罷了。
排場雖然很大,但和「禮儀」相比,還是談不上什麼帝王儀仗的,僅僅是人數還算可觀。
天子的座駕在外面溜了一圈之後,李世民就讓人把並排的「駕六」,改成了雙排的前三後三「駕六」,氣勢小了一些,但更方便。
退休後的生活,似乎就是這麼的隨性。
只是,伺候李世民多年的康德,終於有了點老前輩史大忠的成色,他隱隱猜測,皇帝可能是打算「東巡」了。
但貞觀二十六年,仿佛不去就讀「皇唐女子大學」,便成不了什麼「良家女子」,又或是什麼「上品良媛」。
長孫皇后的塑像,又多了不少,人們津津樂道著這一切,既覺得這帝國的統治者遙不可及,又覺得仿佛無處不在。
只是不管如何,貞觀二十六年的雄州百姓,似乎覺得賺錢更「容易」了一些,市場更「繁榮」了一些,口袋裡的開元通寶,也更「值錢」了一些。
官府說了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東西,他們大概是聽不懂的,即便聽懂了,也覺得遙不可及。
唯有說生孩子給補貼少收稅的光景,便覺得貞觀皇帝著實是個好皇帝,再有更多的評價,那改就是這官府好黑啊……居然還收老子的稅,莫不是瞞著皇帝老子,偷偷幹得麼?
他們原本是不會有這樣想法的,即便有,也大概是不會說的。
然而貞觀二十六年的雄州市井之間,似乎多了不少茶樓酒肆。此間興起的熱鬧,固然還是有胡姬的吹拉彈唱,還是有說書匠們的嬉笑怒罵,但肚子裡有幾滴墨水的窮酸措大們,他們念叨報紙內容的時候,說到精妙之處,這些個茶館酒肆中湊熱鬧的,也會拍桌子叫一聲好。
也不知道是皇帝瘋了還是做臣子的瘋了,總之,貞觀二十六年的一場大朝會之後,苦哈哈窮開心的市井之徒們,仿佛嗓門是要大了不少。
第七章 種樹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出洛陽的弛道上,紅黑雙色的馬車相當豪華,不過更豪華的,卻是出洛陽的這一段弛道。
為了滿足皇帝出行的要求,這一段弛道是按照「天子駕六」的標準來修的,路面寬度要比別的弛道寬得多。
「這就是順豐號新出的馬車?」
「回陛下,正是。」
康德將拂塵抱在懷中,好一會兒,才對閉目養神的皇帝說道,「聽說連車輪都是精鋼所制,將作監想要模仿也是不得要領。此種鋼輪,須漢陽鋼鐵廠專門處理。」
「如履平地……倒是比以往更加舒適。」
「說是改進了『避震』,奴婢看過了,都是彈簧也似的無視。」
說著,康德又對皇帝道,「載重也是厲害,車內車外,可以站披甲銳士二十餘人,算上御手、侍者,二十三四人總是能吃住的。」
「吃住……你這老貨說話,倒是越發像武漢佬……」
「是,奴婢讓陛下見笑了。」
康德也是有點尷尬,跟張德打交道多了,他偶爾還會蹦躂兩句方言出來,倒也不是他一定要這樣,而是接觸得久了,口癖被帶歪,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京東運來的物料,就在前邊了吧?」
「是蘇揚兩地的船隊,蘇州今年會有兩三百綱的運量,由江東總督府全權負責。」
「輔機是個妙人。」
想起長孫無忌,李世民忽然笑出了聲,「朕的《威鳳賦》,擺在案頭……整整二十年啊。」
二十年來,長孫無忌幾次要執掌大權都沒有成功,雖然在政壇中的地位是不斷攀升的,偏偏受限於「長孫」二字,在權柄上,根本無法和房玄齡相比。
甚至連去世的杜如晦,他也大大地不如。
縣官不如現管,更何況還是比較特殊的外戚大佬。
「咦?那是甚麼?」
忽地,從車窗中,李世民看到了很多樹苗,正由一隊隊的苦力民夫在那裡從舟船上運下來。
「是東宮的船隊。」
康德用望遠鏡看了看,然後雙手將望遠鏡奉上,讓李世民自己親眼看看。
「唔……」
從鏡筒中看去,就見大量的樹苗正被栽在已經挖好的坑洞中。規劃好的一片林地,緊貼著鐵道東進的一處河灣山口。
「承乾來了信?」
「都留在了案頭。」
「月底一起看吧。」
如今李承乾寫來的信,都是家書,正式的公文,都是發往弘文閣。除了皇帝印璽之外,還有皇后寶璽的加蓋,弘文閣的批覆才有正式的效力。
雖說外朝很多人覺得這樣的辦事效率有點低,應該直接把印璽放在弘文閣,也省得那麼麻煩。
後來這些外朝的人,就去了天竺都護府上班,連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
高興的人很多,其中就有程處弼。
戀棧不去是個永恆的難題,權柄拿起不易,放下更不易。
即便是「千古一帝」,貞觀大帝也並非全然瀟灑地過著退休生活。不過和歷朝歷代的帝王相比,他已經做到了帝王性情上的極致。
再如何挑剔的文武大臣,這時候也要稱讚一句皇帝「拿得起,放得下」,最後掌控的那一點,不過是為了退休生活更加安逸罷了。
排場雖然很大,但和「禮儀」相比,還是談不上什麼帝王儀仗的,僅僅是人數還算可觀。
天子的座駕在外面溜了一圈之後,李世民就讓人把並排的「駕六」,改成了雙排的前三後三「駕六」,氣勢小了一些,但更方便。
退休後的生活,似乎就是這麼的隨性。
只是,伺候李世民多年的康德,終於有了點老前輩史大忠的成色,他隱隱猜測,皇帝可能是打算「東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