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霍去病同時征服了兩個世界。

  選擇分兩種,一種像下館子,菜單上有很多可以點;一種像乞丐,要麼吃眼前的東西,要麼餓死。渾邪王面臨的是後者,他認了。

  4)美麗與哀愁

  這些逃跑的人,都是他的同族兄弟,但是他必須做出選擇,看霍去病的態度,如果譁變繼續下去,他就拒絕接受投降了,那時大家一起完蛋。

  有一點可以確定,渾邪王是真要投降的,否則他完全可以把霍去病扣下做人質,和其他漢軍將領如趙破奴等談判——那就是真的談判了,雖然那樣做大概也是一個完蛋的結果,但至少……說不定不是一個完蛋的結果。不過他連休屠王都殺了,可見已經鐵了心。

  渾邪王下令,追殺所有逃跑的人。

  難為他了,都是自己人,情何以堪。

  霍去病冷冰冰在一邊看著渾邪王指揮手下,殺自己人。

  七千顆人頭做見面禮,渾邪王投降了。

  所以有時候投降者確實該罵,該被寫到書上,釘到牆上,跪到地上接受萬人唾液洗禮,因為他們用自己人的血為自己鋪路;可是如果選擇不投降,結局大概是用自己人的血為自己陪葬,被滅掉。

  這種事情真是不好說。

  連“具體事情具體分析”這個放之四海皆準的萬能狗皮膏藥理論,在這種事上都稍顯彈性欠缺。

  無論如何,渾邪王領著四萬多人投降了,霍去病受降。就像當年劉邦接受子嬰投降一樣,該有的儀式都要有。

  當然渾邪王不會像子嬰,乘著四匹白馬駕的車子,一身白衣而來那般優雅;也欠缺子嬰那一襲亡國之君的美麗與哀愁;也沒有攤上子嬰的宿命,子嬰被項羽殺了,渾邪王被劉徹封了一個大大的侯。

  如此一來,從黃河西岸到甘肅中部祁連山這一大片區域,就沒有匈奴人了,伊稚斜龜縮在大漠以北,也不大可能來搶這塊本屬於他的地,劉徹自然就不會放過了。

  十幾年後,劉徹在這一區域設立了四個郡,分別為敦煌、酒泉、武威、張掖。這些名字一直用到現在。

  關於酒泉的來歷,有個浪漫的傳說,霍去病打到這裡時,把劉徹送給他的酒,倒到泉水裡,和全軍將士共飲,此處遂得名酒泉。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傳說的意思就是……酒泉是因為霍去病命名的……

  不過,當年德國人什里曼捧著一本被視為怪力亂神的荷馬史詩,生生挖到了特洛伊古城遺址,還有什麼不可能的?也許哪天有人在酒泉地底下挖出一塊磚頭,上書:霍去病到此一游。這個傳說不就具象化了嗎?

  雖然酒泉的命名是出於地理特徵,“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跟霍去病一點關係沒有。

  另,魏晉時期成書的《西河舊事》曾經提到,焉支山(胭脂山)和祁連山丟掉後,匈奴人唱了一曲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之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魏晉時期去漢不遠,這首充滿美麗與哀愁的歌,還是有那麼一點可信度的。

  剛才誰說匈奴人缺少美麗與哀愁的?

  5)折騰

  劉徹搞了很大動靜,要長安縣出兩萬輛馬車迎接匈奴人的到來。長安縣哪能搞來兩萬輛車,只好去民間借馬。老百姓當然不想借,都把馬藏起來了。總不能去搶吧,長安縣令交不了差。劉徹發脾氣,要殺之。

  汲黯來了,他是幫長安令說話的。

  汲黯說,你把我殺了,老百姓就肯出馬了。匈奴人背叛國家來投降,你還搞這麼大動靜,什麼意思啊?你要鼓勵我們的人也叛國嗎?

  劉徹也沒別的意思,就是好面子,規格高一點,讓匈奴人見識見識大漢威儀,讓他們開開眼。不過既然汲黯這麼說了,也有他的道理,那就算了,能出多少車算多少車。

  這個事情真沒個完,匈奴人到長安後,又出事兒了。長安不少人和匈奴人做買賣,這些單純的老百姓們稀里糊塗間就犯了王法,被抓了,前後有500多人。

  按照規定,和境外的人交易,要有手續,要辦執照,這些人沒手續沒執照,所以有罪,按規定要殺掉。

  這個有點欲加之罪的味道,因為如今匈奴人在境內了,和他們做買賣,有沒有罪兩說著。怪只能怪當時制定這條法律的時候,沒考慮周全。

  汲黯又來了,憤依舊,青不改。對著他的皇帝學生咆哮。

  “我們為了打匈奴死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錢!這些投降的匈奴人應該全部貶成奴隸,東西全部應該繳獲,分給陣亡將士家屬!這叫謝天下之苦,平百姓之心!你做不到也就罷了,老百姓和他們做點買賣賺點錢花,你就要殺他們啊!你定的那些沒完沒了的法律條文,有幾個老百姓知道?怪得了他們嗎?你這樣做就是在亂搞!”

  汲黯咆哮得好過癮,劉徹聽得也好過癮。

  退朝後劉徹還意猶未盡,對身邊的人說,“好久沒聽汲黯胡說八道了,今天終於又聽到一回。”渾身打個顫,爽。

  這500來人最終沒判刑。

  所以說汲黯真是好人,好憤青,這個簡單的結論不需要什麼額外的分析。哪個鼓搗歷史的也不敢在汲黯頭上亂動。劉徹也是很過關的皇帝。

  這也是一段君臣佳話啊,怎麼沒人關注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