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248] 《清世祖實錄》卷98,順治十三年二月庚午條。
[249] 《清世祖實錄》卷103,順治十三年九月己巳條。案:祖澤遠降調後,由原鄖陽巡撫胡全才繼任,但胡全才很快死去,繼任者李蔭祖,時年二十九。見《清史稿》卷231,《列傳》18,《李思忠附蔭祖》,第31冊,9338頁。
[250] 《明清檔案》第18冊,A18-97,順治十一年一月初八日《五省經略洪承疇揭請簡用湖廣撫臣》。有意思的是孫可望投降後,洪承疇留任經略,進剿雲貴,再以“職軍前機務重大,全藉大小賢才分猷共濟”為由,將林天擎再次調赴軍前,“共商剿撫重務”,十月又薦他任雲南巡撫。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二本,第183頁,順治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經略洪承疇揭帖》,《明清檔案》第33冊,A33-29,同日之二《五省經略洪承疇揭舉林天擎預備雲南巡撫之任》。
[251] 見《清世祖實錄》卷103,順治十三年九月己巳條;卷104,十月己丑條、十一月丙寅條。
[252] 定宜莊:《清代八旗駐防制度研究》第28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253] 《清世祖實錄》卷103,順治十三年六月癸卯條。
[254] 海外散人:《榕城紀聞》,載《清史資料》第一輯,第11頁。中華書局1980年8月版。
[255] 《清世祖實錄》卷112,順治十四年十月庚寅條。
[256] 《清世祖實錄》卷102,順治十三年六月壬辰條。
[257] 《清世祖實錄》卷103,順治十三年七月庚午條詔云:“如賊中偽官人等有能悔過投誠,帶領兵馬家口來歸者,察照數目分別破格升擢,更能設計擒斬孫可望賊渠來獻者,首功封以高爵,次等亦加世職,同來有功人等顯官厚賞,皆所不吝。”
[258] 姚文燮:《無異堂文集》卷5,《洪經略傳》記載:“經略七省,駐湖南總大兵數十萬皆聽節制,漸次剿撫,賊不敢東窺,致自相戕滅,公之力也。”北圖藏康熙年間刻本。
[259] 《雪橋詩話三集》卷2,第78頁:“沅江水,何深沉,沅江橋,長百尋。上有修廓多陰涼,內有臥病之軍士。或悲泣,或呻吟,出望軍幕遍四野,無船不得過橋下。不聞軍中歌舞聲,但見壯士戚顏哀音半如啞。過橋北,還入城,屋無壁,惟空楹。其中病軍和縱橫。死人相望,貴者以火葬,貧者委塵泥,鳶鳥快其上。又見馬骨蔽地,行者掩鼻不能前,填塞巷陌,不知戰騎之死凡幾千。疫氣鬱郁,瘴雲元黃,遺黎狂走心皇皇。”
[260] 順治十五年五月發生了洪承疇部下隨調進攻貴州的提督各鎮、各營漢兵於中途逃赴湖南的大規模逃兵事件,逃兵波及的範圍北起湖南益陽、安化、衡州府之安仁縣,南到桂陽州的桂陽縣、廣東仁化等地。逃兵楊定國、李世龍等共有693名,“內凡經略及經制提督各鎮、各營所在俱有,惟多寡不同,且中有不食糧餉隨從余丁。”這說明儘管清軍已經開始戰略進攻,但軍心在長期的對峙之後已經有所動搖和渙散的事實,一旦遇到適當時機就爆發出來了。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五本,順治十六年二月十五日《經略洪承疇密揭帖》。
[261] 彭而述:《讀史亭詩集》卷12,《七言律》,《長沙感懷》之二。
[262] 《明清史料》丙編,第二本,第175頁,順治十四年五月十日《經略洪承疇揭帖》;《明清檔案》第30冊,A30-136,同日之二《五省經略洪承疇揭報兩淮協濟粵西餉銀如期征解請敘錄餉司官員》。
[263] 《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578頁,順治十四年七月十六日《經略洪承疇揭帖》,《明清檔案》第31冊,A31-23,同日之二《五省經略洪承疇揭報兌收江南協濟粵西餉糧》。
[264] 《清史稿》卷232,《列傳十九》,《范文程》,第31冊,第9353頁。
[265] 《清史稿》卷244,《列傳三十一》,《王命岳》,第32冊,第9614頁。
[266] 順治十二年孫可望親族、妹妹、妹夫等“奸細黃愷附來黃絹內有名親族”多人被清軍拘捕,因“經略輔臣有或看守羈養意味招撫機括等語”,故三法司會審後仍“將各犯羈監收養”。見順治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刑部尚書圖海題本《清政府審擬孫可望家族》,載《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302-303頁。
[267] 參見李光濤:《李定國與南明——兼論洪承疇之經略南疆》一文,載《明清史論集》下冊,第591-614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版。
[268] 《明清史料》丙編,第二本,第161頁,順治十三年八月十日《經略洪承疇揭帖》,《明清檔案》第28冊,A28-77,同日《五省經略洪承疇揭報兵糧未足難以預期進兵滇黔》。
[269] 《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77頁,順治十四年六月三十日《經略洪承疇揭帖》。
[270] 《明清史論集》下冊,第613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版。
[271] 《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584頁,順治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經略洪承疇密揭帖》。
[272] 《清世祖實錄》卷110卷,順治十四年六月辛丑條。
[273] 《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第153頁,順治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特舉旗下積勞官員擬補極邊要缺事揭帖》。
[274] 《明清檔案》第31冊,A31-76,順治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之二《五省經略洪承疇揭報隨著蝦員及八旗官員尚未安插請敕部預計撤留》。
[249] 《清世祖實錄》卷103,順治十三年九月己巳條。案:祖澤遠降調後,由原鄖陽巡撫胡全才繼任,但胡全才很快死去,繼任者李蔭祖,時年二十九。見《清史稿》卷231,《列傳》18,《李思忠附蔭祖》,第31冊,9338頁。
[250] 《明清檔案》第18冊,A18-97,順治十一年一月初八日《五省經略洪承疇揭請簡用湖廣撫臣》。有意思的是孫可望投降後,洪承疇留任經略,進剿雲貴,再以“職軍前機務重大,全藉大小賢才分猷共濟”為由,將林天擎再次調赴軍前,“共商剿撫重務”,十月又薦他任雲南巡撫。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二本,第183頁,順治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經略洪承疇揭帖》,《明清檔案》第33冊,A33-29,同日之二《五省經略洪承疇揭舉林天擎預備雲南巡撫之任》。
[251] 見《清世祖實錄》卷103,順治十三年九月己巳條;卷104,十月己丑條、十一月丙寅條。
[252] 定宜莊:《清代八旗駐防制度研究》第28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253] 《清世祖實錄》卷103,順治十三年六月癸卯條。
[254] 海外散人:《榕城紀聞》,載《清史資料》第一輯,第11頁。中華書局1980年8月版。
[255] 《清世祖實錄》卷112,順治十四年十月庚寅條。
[256] 《清世祖實錄》卷102,順治十三年六月壬辰條。
[257] 《清世祖實錄》卷103,順治十三年七月庚午條詔云:“如賊中偽官人等有能悔過投誠,帶領兵馬家口來歸者,察照數目分別破格升擢,更能設計擒斬孫可望賊渠來獻者,首功封以高爵,次等亦加世職,同來有功人等顯官厚賞,皆所不吝。”
[258] 姚文燮:《無異堂文集》卷5,《洪經略傳》記載:“經略七省,駐湖南總大兵數十萬皆聽節制,漸次剿撫,賊不敢東窺,致自相戕滅,公之力也。”北圖藏康熙年間刻本。
[259] 《雪橋詩話三集》卷2,第78頁:“沅江水,何深沉,沅江橋,長百尋。上有修廓多陰涼,內有臥病之軍士。或悲泣,或呻吟,出望軍幕遍四野,無船不得過橋下。不聞軍中歌舞聲,但見壯士戚顏哀音半如啞。過橋北,還入城,屋無壁,惟空楹。其中病軍和縱橫。死人相望,貴者以火葬,貧者委塵泥,鳶鳥快其上。又見馬骨蔽地,行者掩鼻不能前,填塞巷陌,不知戰騎之死凡幾千。疫氣鬱郁,瘴雲元黃,遺黎狂走心皇皇。”
[260] 順治十五年五月發生了洪承疇部下隨調進攻貴州的提督各鎮、各營漢兵於中途逃赴湖南的大規模逃兵事件,逃兵波及的範圍北起湖南益陽、安化、衡州府之安仁縣,南到桂陽州的桂陽縣、廣東仁化等地。逃兵楊定國、李世龍等共有693名,“內凡經略及經制提督各鎮、各營所在俱有,惟多寡不同,且中有不食糧餉隨從余丁。”這說明儘管清軍已經開始戰略進攻,但軍心在長期的對峙之後已經有所動搖和渙散的事實,一旦遇到適當時機就爆發出來了。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五本,順治十六年二月十五日《經略洪承疇密揭帖》。
[261] 彭而述:《讀史亭詩集》卷12,《七言律》,《長沙感懷》之二。
[262] 《明清史料》丙編,第二本,第175頁,順治十四年五月十日《經略洪承疇揭帖》;《明清檔案》第30冊,A30-136,同日之二《五省經略洪承疇揭報兩淮協濟粵西餉銀如期征解請敘錄餉司官員》。
[263] 《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578頁,順治十四年七月十六日《經略洪承疇揭帖》,《明清檔案》第31冊,A31-23,同日之二《五省經略洪承疇揭報兌收江南協濟粵西餉糧》。
[264] 《清史稿》卷232,《列傳十九》,《范文程》,第31冊,第9353頁。
[265] 《清史稿》卷244,《列傳三十一》,《王命岳》,第32冊,第9614頁。
[266] 順治十二年孫可望親族、妹妹、妹夫等“奸細黃愷附來黃絹內有名親族”多人被清軍拘捕,因“經略輔臣有或看守羈養意味招撫機括等語”,故三法司會審後仍“將各犯羈監收養”。見順治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刑部尚書圖海題本《清政府審擬孫可望家族》,載《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302-303頁。
[267] 參見李光濤:《李定國與南明——兼論洪承疇之經略南疆》一文,載《明清史論集》下冊,第591-614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版。
[268] 《明清史料》丙編,第二本,第161頁,順治十三年八月十日《經略洪承疇揭帖》,《明清檔案》第28冊,A28-77,同日《五省經略洪承疇揭報兵糧未足難以預期進兵滇黔》。
[269] 《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77頁,順治十四年六月三十日《經略洪承疇揭帖》。
[270] 《明清史論集》下冊,第613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版。
[271] 《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584頁,順治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經略洪承疇密揭帖》。
[272] 《清世祖實錄》卷110卷,順治十四年六月辛丑條。
[273] 《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第153頁,順治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特舉旗下積勞官員擬補極邊要缺事揭帖》。
[274] 《明清檔案》第31冊,A31-76,順治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之二《五省經略洪承疇揭報隨著蝦員及八旗官員尚未安插請敕部預計撤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