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3、長沙幕府的擴大
在洪承疇千方百計、堅韌不拔的努力下,許多湖廣士紳和外地流寓或服官湖南的人員先後進入長沙幕府,成為洪承疇的左膀右臂,長沙幕府進一步擴大。
陳宏范入幕,是洪氏爭取遺民成功的一個顯著例子。“洪文襄幕客陳乃錫宏范者,異人也。初為明諸生,明亡, 與陶仲調、朱子昭輩相結納,毀家養士,志圖匡復。”陳宏範本來是與陶汝鼐、郭都賢等比肩的遺民代表人物。“既知乾祚已定,乃幡然變計,佐文襄戎幕,招撫黃州山寨,論功授偏沅副將,辭歸,以詩酒自娛。”[103]
湖南人鄧顯鶴後來專門研究了鄉邦遺民的事跡,其中提到了郭都賢、陶汝鼐、車以遵、王夫之、潘應斗、王嗣乾、陳宏范等人的特點,特別指出“凡此諸家皆湖外遺民……惟陳乃錫以前明諸生,為洪文襄招撫各寨,薦授副將,不受,歸。林文忠題其手書五言詩捲雲:將軍揖客相逢晚,莫救松山十萬哀。”[104]陳宏范以遺民身份進入長沙幕府,不論其動機何在,接受洪氏指令,招撫黃州山寨的抗清武裝,還曾以功薦授副將,這是不爭的事實。
張大德,字克明,善化人,幼穎異,研通經義及星相韜鈴,為巡道趙詳星參謀,“經略洪承疇訪知,凡舉大政必令同趙至幕府商決”,後趙詳星帶著張大德赴任滇黔,以軍功升任守備,堅請歸養。[105]無疑屬長沙幕府的智囊人物。
曾啟先,字嗣賢,湘潭人。原為何騰蛟部將,崇禎帝授予他明威將軍的稱號,“經略洪承疇南征,辟至幕下,從征羅部、鐵溪諸城,啟先單騎走諭,降其眾。”洪氏薦之任安順知縣,以母老辭歸。[106]
鄒卓明,江西吉水人,明儒鄒元標之孫,崇禎十三年進士德淇子,順治間以恩蔭授常德衛指揮。“為人有機略,敦行好義,從經略洪公承疇開闢楚南,多所贊畫。”[107]
彭而述,字子籛,號禹峰,鄧州人,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授陽曲知縣,丁母憂,終明之世未仕。順治初,英王阿濟格南征,曾授分守永州道,後以地方失陷落職,“往來寶慶為寓公最久”[108],後歸里。順治十三年,在尚書王永吉的推薦下,進入洪氏長沙幕府,“片語傾動洪丞相”[109],“遂命而述參其軍事……繪黔楚山川形勝並戰守方略井井”[110],得補衡州兵備道,後升湖廣分巡上湖南道副使,管雲南右布政事,卒於左布政職。
劉自燁,字魚計,號杜三、鸞傭,攸縣人,明崇禎九年舉人[111]。為人豪俠,富有才氣,曾獻計助明朝官軍剿滅農民起義軍[112]。順治十三年,在長沙幕府與彭而述相交[113],後任推官,以裁缺改補沙河知縣,居官有聲,升行人,未任卒。著有《香山草堂詩十種》、《南園雜述》、《批註李文正樂府》、《胥抄》等[114],並纂修了清朝第一部《攸縣誌》。康熙以後改名友光。
周應遇,號鶴泉,善化貢生。“入經略洪承疇幕,題補雲南邇海道,在任三年,以清廉著,未幾歸。”[115]而他原來的身份是“偽投誠按察司”[116],可見周應遇原服官永曆政權,後降清進入長沙幕府。
與周應遇情況相似的還有廖文英。廖文英,廣東連州貢生,崇禎年間曾任南康府推官[117],在南明,仕至巡撫。順治十一年降清,為洪承疇“效用軍前”。次年被“委往湖南兩粵交界八排瑤山地方安撫瑤目人等。山深人眾,各就安插,取有歸順甘結。”升任衡州府同知[118]。投誠人員進入長沙幕府,人數眾多,檔案中有許多這方面的材料,洪氏利用他們熟悉南明內情的優勢,從事分化、瓦解抗清武裝的工作,頗見成效。
鄭斌,沅州人,順治時官教授,“十五年隨經略洪承疇恢復沅州,改擢本協副將。”這時,清軍已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對於苗民中仍存在武裝抗清的現象,鄭斌“威惠交濟,苗民皆安生樂業。”[119]
王鍾,字價生,四川墊江諸生,“多智略,強記誦,隨經略洪公平定雲南,檄致山林,安輯苗瑤。”[120]王鍾雖是四川人,但因流寓湘鄉,得以進入長沙幕府。
周之翰、張大慧、張大奇,三人與邵陽車鼎瑛同時“以事經略得官”。周之翰,新化人,以功任廣西昭平知縣;張大慧,武岡人,生員,官貴州永從知縣[121];張大奇,武岡人,洪氏薦任雲南嵩明州知州[122]。以上人員大都是洪氏招撫、平定少數民族地區的得力助手。
羅君聘,字文奎,湘陰人,順治中從大學士洪承疇經略湖南、雲貴。當清軍三路大兵到達雲南時,糧餉運輸跟不上,不得不分駐宜良、富民、姚安等處就糧,洪氏“以君聘督轉運,有成勞,檄授姚安通判。”[123]
彭應,字欽約,石門人。順治時效用廣東,擢廣西千總。“奉經略洪委,運糧有功,改升慶遠府沙池州州同。”[124]這是兩位熟悉地理方位、道路布局,專門承擔糧餉運輸重任的幕客。
傅有鍾,會同人。“經略洪承疇稱其才猷練達,智識明敏,授中軍都司職,後隨征有功,授參將。”[125]
梁國豹,字騰雲,耒陽人。“少有勇略,順治五年洪閣部駐衡,招集勇敢進剿滇黔,應命隨征有功,題授副總職銜。”[126]他們都是幕府中的武士,或出身名門,敦行好義,或英勇機智,明敏練達。他們的入幕,無疑使洪氏遽得勁助,如虎添翼。
在洪承疇千方百計、堅韌不拔的努力下,許多湖廣士紳和外地流寓或服官湖南的人員先後進入長沙幕府,成為洪承疇的左膀右臂,長沙幕府進一步擴大。
陳宏范入幕,是洪氏爭取遺民成功的一個顯著例子。“洪文襄幕客陳乃錫宏范者,異人也。初為明諸生,明亡, 與陶仲調、朱子昭輩相結納,毀家養士,志圖匡復。”陳宏範本來是與陶汝鼐、郭都賢等比肩的遺民代表人物。“既知乾祚已定,乃幡然變計,佐文襄戎幕,招撫黃州山寨,論功授偏沅副將,辭歸,以詩酒自娛。”[103]
湖南人鄧顯鶴後來專門研究了鄉邦遺民的事跡,其中提到了郭都賢、陶汝鼐、車以遵、王夫之、潘應斗、王嗣乾、陳宏范等人的特點,特別指出“凡此諸家皆湖外遺民……惟陳乃錫以前明諸生,為洪文襄招撫各寨,薦授副將,不受,歸。林文忠題其手書五言詩捲雲:將軍揖客相逢晚,莫救松山十萬哀。”[104]陳宏范以遺民身份進入長沙幕府,不論其動機何在,接受洪氏指令,招撫黃州山寨的抗清武裝,還曾以功薦授副將,這是不爭的事實。
張大德,字克明,善化人,幼穎異,研通經義及星相韜鈴,為巡道趙詳星參謀,“經略洪承疇訪知,凡舉大政必令同趙至幕府商決”,後趙詳星帶著張大德赴任滇黔,以軍功升任守備,堅請歸養。[105]無疑屬長沙幕府的智囊人物。
曾啟先,字嗣賢,湘潭人。原為何騰蛟部將,崇禎帝授予他明威將軍的稱號,“經略洪承疇南征,辟至幕下,從征羅部、鐵溪諸城,啟先單騎走諭,降其眾。”洪氏薦之任安順知縣,以母老辭歸。[106]
鄒卓明,江西吉水人,明儒鄒元標之孫,崇禎十三年進士德淇子,順治間以恩蔭授常德衛指揮。“為人有機略,敦行好義,從經略洪公承疇開闢楚南,多所贊畫。”[107]
彭而述,字子籛,號禹峰,鄧州人,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授陽曲知縣,丁母憂,終明之世未仕。順治初,英王阿濟格南征,曾授分守永州道,後以地方失陷落職,“往來寶慶為寓公最久”[108],後歸里。順治十三年,在尚書王永吉的推薦下,進入洪氏長沙幕府,“片語傾動洪丞相”[109],“遂命而述參其軍事……繪黔楚山川形勝並戰守方略井井”[110],得補衡州兵備道,後升湖廣分巡上湖南道副使,管雲南右布政事,卒於左布政職。
劉自燁,字魚計,號杜三、鸞傭,攸縣人,明崇禎九年舉人[111]。為人豪俠,富有才氣,曾獻計助明朝官軍剿滅農民起義軍[112]。順治十三年,在長沙幕府與彭而述相交[113],後任推官,以裁缺改補沙河知縣,居官有聲,升行人,未任卒。著有《香山草堂詩十種》、《南園雜述》、《批註李文正樂府》、《胥抄》等[114],並纂修了清朝第一部《攸縣誌》。康熙以後改名友光。
周應遇,號鶴泉,善化貢生。“入經略洪承疇幕,題補雲南邇海道,在任三年,以清廉著,未幾歸。”[115]而他原來的身份是“偽投誠按察司”[116],可見周應遇原服官永曆政權,後降清進入長沙幕府。
與周應遇情況相似的還有廖文英。廖文英,廣東連州貢生,崇禎年間曾任南康府推官[117],在南明,仕至巡撫。順治十一年降清,為洪承疇“效用軍前”。次年被“委往湖南兩粵交界八排瑤山地方安撫瑤目人等。山深人眾,各就安插,取有歸順甘結。”升任衡州府同知[118]。投誠人員進入長沙幕府,人數眾多,檔案中有許多這方面的材料,洪氏利用他們熟悉南明內情的優勢,從事分化、瓦解抗清武裝的工作,頗見成效。
鄭斌,沅州人,順治時官教授,“十五年隨經略洪承疇恢復沅州,改擢本協副將。”這時,清軍已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對於苗民中仍存在武裝抗清的現象,鄭斌“威惠交濟,苗民皆安生樂業。”[119]
王鍾,字價生,四川墊江諸生,“多智略,強記誦,隨經略洪公平定雲南,檄致山林,安輯苗瑤。”[120]王鍾雖是四川人,但因流寓湘鄉,得以進入長沙幕府。
周之翰、張大慧、張大奇,三人與邵陽車鼎瑛同時“以事經略得官”。周之翰,新化人,以功任廣西昭平知縣;張大慧,武岡人,生員,官貴州永從知縣[121];張大奇,武岡人,洪氏薦任雲南嵩明州知州[122]。以上人員大都是洪氏招撫、平定少數民族地區的得力助手。
羅君聘,字文奎,湘陰人,順治中從大學士洪承疇經略湖南、雲貴。當清軍三路大兵到達雲南時,糧餉運輸跟不上,不得不分駐宜良、富民、姚安等處就糧,洪氏“以君聘督轉運,有成勞,檄授姚安通判。”[123]
彭應,字欽約,石門人。順治時效用廣東,擢廣西千總。“奉經略洪委,運糧有功,改升慶遠府沙池州州同。”[124]這是兩位熟悉地理方位、道路布局,專門承擔糧餉運輸重任的幕客。
傅有鍾,會同人。“經略洪承疇稱其才猷練達,智識明敏,授中軍都司職,後隨征有功,授參將。”[125]
梁國豹,字騰雲,耒陽人。“少有勇略,順治五年洪閣部駐衡,招集勇敢進剿滇黔,應命隨征有功,題授副總職銜。”[126]他們都是幕府中的武士,或出身名門,敦行好義,或英勇機智,明敏練達。他們的入幕,無疑使洪氏遽得勁助,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