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
6 月11 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綬戴笠為陸軍中將。
6 月12 日,蔣介石親率南京政府數百名軍政大員及數萬軍民為戴笠舉行隆重的葬禮。出席公祭的重要人物有行政院長宋子文,國防部長、一級上將白崇禧,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二級上將陳誠,國民參政會秘書長邵力子,教育部長陳立夫等人。蔣介石親贈花圈,題“碧血千秋”,輓聯文為:“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跡,奇禍從天降風雲變幻痛予心”。這是多少能表達蔣介石痛失戴笠之後的心情的。這次葬禮所贈花圈、輓聯數以百計,其中,得到各界一致公認,被認為是上上之聯的,是章士釗先生所寫的一首輓聯。
原來,自戴笠死後,蔣介石慨嘆地對人說:戴笠“生也為國家,死也為國家”。
並示意教育部長陳立夫,要發動一些文化、教育、法律界的名人,寫幾副輓聯來,悼死撫生,以提高戴笠的身價,裝潢門面。為此,陳立夫利用一些名流宿彥的聚會,向大家提出給戴笠送輓聯的事。名流們雖然感到欽命不敢違,但想到以戴笠其人的黑暗一生,如何能歌功頌德,自甘墮落;如果照實寫來,豈不有違蔣、陳等人的初衷,引火上身,自找麻煩。想來想去,一個個都是激流勇退,相互推倭。這時,國民黨元老張群素知大律師章士釗先生與杜月笙交誼非淺,與戴笠亦有交往,於是極力推薦章翁主筆,眾人一致附和。章翁至此不好再推,稍加思索,一揮而就。文曰:“生為國家,死為國家,平生具俠義風,功罪蓋棺猶未定。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後人評”。寥寥數十字,卻以“曲筆”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畫了戴笠一生的特點。亦見章士釗對戴笠其人把握之准。滿座名流也無不欣然讚賞這副不吹不捧、不卑不亢的輓聯,也無不嘆服章翁的點石成金之筆,即陳立夫、張群也頻頻點頭,一致認可。這副對聯寫出後,很快被社會各界的許多人推為是很能切合戴笠身份的名聯,一時傳為佳作。即使軍統特務們也都在私下認為章翁不愧為大手筆,寫得確如其人,因而爭相傳頌。自公祭活動以來,僅各地軍統搜集的輓聯就達5000 多副。
上午9 時,蔣介石身穿特級上將的軍服,在大批文武大員的陪同下,由南京中山路357 號軍統辦事處內的戴笠靈堂,親自護送戴笠靈柩至鐘山靈谷寺志公殿。送葬隊伍一律素衣白馬,由陸軍第五十一師師長邱維連為指揮官。
蔣介石在葬禮上含淚親讀長篇祭文,痛感“唯君之死不可補償!”深表哀悼。
當天,國民黨報紙報導:“南京萬人空巷,痛哭戴將軍”。
時隔兩月,正當美國特使馬歇爾將軍及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發表聯合聲明,宣布“調處”失敗,內戰開始全面爆發時,蔣介石與宋美齡卻突然抽出時間,乘車到靈谷寺志公殿憑弔戴笠。蔣介石進入靈堂後,立即把頭上的草帽摘下,面對戴笠的遺像默默地凝視著,許久不著一聲。這時,雖然沒有第二個人知道蔣面對戴笠遺照時內心的真正想法,但可以想見,蔣的內心感情一定是不平靜的。其實,蔣在這個時候來憑弔戴笠絕不是偶然的。蔣在很長的政治生涯中依靠以戴笠為代表的特務統治度過難關,每當一個重大事件來臨,或形勢發生轉折時,戴笠總能以他特有的政治敏感,及時提供準確的情報,以便使蔣作出切實的應變措施。現在沒有了戴笠,誰再為他做這一切呢?世界上許多東西,都是在失去之後,才顯出它的重要性。在蔣、戴關係方面,亦是如此。在戴笠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由於戴的權力和野心太大,也由於蔣的猜忌和戒備心太重,蔣、戴鬥法的高招迭出,高潮迭起,蔣在思想深處漸次認定戴是對手,而不是助手,防戴的意識也更甚於用戴的意識,正是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過去10 餘年中蔣、戴之間形成的那種密切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受到嚴重破壞,戴作為蔣的心腹親信的地位也幾乎不復存在。戴笠在蔣心目中的重要性是出於戴對蔣的威脅,而不是出於戴對蔣的貢獻。戴笠死後,蔣統治地位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完全解除後,蔣重新深切地感受到戴的重要性,每當想到這些,蔣心中總要隱隱升起一種謙疚和愧意。戴終身為蔣效盡犬馬之勞,卻在恐懼不安和失望掙扎中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旅程,戴之死,雖然死於飛機失事,但如果不是蔣迭電逼他兼程趕回重慶參加八人小組的“端鍋”會議,也許他不會遇此“奇禍”。因此,戴之死未始不是蔣之逼迫而成的,這一點,蔣心中是多少有數的。正是出於這種補償或報答心理,蔣對戴的後事是辦得不差的。並且,蔣還決定親自幫戴笠選一處風水絕佳的安葬地點,以蔭庇其後人。
憑弔完畢,蔣和宋美齡在毛人鳳、沈醉的陪同下向靈谷寺後山走去。因宋美齡的高跟鞋不適於走崎嶇山道,蔣只得對毛人鳳說,過幾天再來看看。
果然,蔣這次走後僅半個月,一個人在毛人鳳、沈醉的陪同下,再次從靈谷寺後山山頂到烈士公墓山頂轉過一番,再順道下山,選准前面有一個小水塘的所在,對毛人鳳說:“我看這塊地方很好,前後左右都不錯,將來安葬時要取子午向。” 接著指使毛人鳳還要找人看看什麼時間下葬最適宜,然後再報告他。做完這些,蔣在驕陽之下已是滿頭大汗,其對戴的一片愛撫關切之情,令在場的軍統特務們無不感激涕零。沈醉後來請風水先生去看,果然稱讚這處地方是好風水,子午向亦是好取向,其對後人的好處似乎也是不必說的。
6 月12 日,蔣介石親率南京政府數百名軍政大員及數萬軍民為戴笠舉行隆重的葬禮。出席公祭的重要人物有行政院長宋子文,國防部長、一級上將白崇禧,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二級上將陳誠,國民參政會秘書長邵力子,教育部長陳立夫等人。蔣介石親贈花圈,題“碧血千秋”,輓聯文為:“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跡,奇禍從天降風雲變幻痛予心”。這是多少能表達蔣介石痛失戴笠之後的心情的。這次葬禮所贈花圈、輓聯數以百計,其中,得到各界一致公認,被認為是上上之聯的,是章士釗先生所寫的一首輓聯。
原來,自戴笠死後,蔣介石慨嘆地對人說:戴笠“生也為國家,死也為國家”。
並示意教育部長陳立夫,要發動一些文化、教育、法律界的名人,寫幾副輓聯來,悼死撫生,以提高戴笠的身價,裝潢門面。為此,陳立夫利用一些名流宿彥的聚會,向大家提出給戴笠送輓聯的事。名流們雖然感到欽命不敢違,但想到以戴笠其人的黑暗一生,如何能歌功頌德,自甘墮落;如果照實寫來,豈不有違蔣、陳等人的初衷,引火上身,自找麻煩。想來想去,一個個都是激流勇退,相互推倭。這時,國民黨元老張群素知大律師章士釗先生與杜月笙交誼非淺,與戴笠亦有交往,於是極力推薦章翁主筆,眾人一致附和。章翁至此不好再推,稍加思索,一揮而就。文曰:“生為國家,死為國家,平生具俠義風,功罪蓋棺猶未定。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後人評”。寥寥數十字,卻以“曲筆”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畫了戴笠一生的特點。亦見章士釗對戴笠其人把握之准。滿座名流也無不欣然讚賞這副不吹不捧、不卑不亢的輓聯,也無不嘆服章翁的點石成金之筆,即陳立夫、張群也頻頻點頭,一致認可。這副對聯寫出後,很快被社會各界的許多人推為是很能切合戴笠身份的名聯,一時傳為佳作。即使軍統特務們也都在私下認為章翁不愧為大手筆,寫得確如其人,因而爭相傳頌。自公祭活動以來,僅各地軍統搜集的輓聯就達5000 多副。
上午9 時,蔣介石身穿特級上將的軍服,在大批文武大員的陪同下,由南京中山路357 號軍統辦事處內的戴笠靈堂,親自護送戴笠靈柩至鐘山靈谷寺志公殿。送葬隊伍一律素衣白馬,由陸軍第五十一師師長邱維連為指揮官。
蔣介石在葬禮上含淚親讀長篇祭文,痛感“唯君之死不可補償!”深表哀悼。
當天,國民黨報紙報導:“南京萬人空巷,痛哭戴將軍”。
時隔兩月,正當美國特使馬歇爾將軍及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發表聯合聲明,宣布“調處”失敗,內戰開始全面爆發時,蔣介石與宋美齡卻突然抽出時間,乘車到靈谷寺志公殿憑弔戴笠。蔣介石進入靈堂後,立即把頭上的草帽摘下,面對戴笠的遺像默默地凝視著,許久不著一聲。這時,雖然沒有第二個人知道蔣面對戴笠遺照時內心的真正想法,但可以想見,蔣的內心感情一定是不平靜的。其實,蔣在這個時候來憑弔戴笠絕不是偶然的。蔣在很長的政治生涯中依靠以戴笠為代表的特務統治度過難關,每當一個重大事件來臨,或形勢發生轉折時,戴笠總能以他特有的政治敏感,及時提供準確的情報,以便使蔣作出切實的應變措施。現在沒有了戴笠,誰再為他做這一切呢?世界上許多東西,都是在失去之後,才顯出它的重要性。在蔣、戴關係方面,亦是如此。在戴笠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由於戴的權力和野心太大,也由於蔣的猜忌和戒備心太重,蔣、戴鬥法的高招迭出,高潮迭起,蔣在思想深處漸次認定戴是對手,而不是助手,防戴的意識也更甚於用戴的意識,正是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過去10 餘年中蔣、戴之間形成的那種密切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受到嚴重破壞,戴作為蔣的心腹親信的地位也幾乎不復存在。戴笠在蔣心目中的重要性是出於戴對蔣的威脅,而不是出於戴對蔣的貢獻。戴笠死後,蔣統治地位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完全解除後,蔣重新深切地感受到戴的重要性,每當想到這些,蔣心中總要隱隱升起一種謙疚和愧意。戴終身為蔣效盡犬馬之勞,卻在恐懼不安和失望掙扎中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旅程,戴之死,雖然死於飛機失事,但如果不是蔣迭電逼他兼程趕回重慶參加八人小組的“端鍋”會議,也許他不會遇此“奇禍”。因此,戴之死未始不是蔣之逼迫而成的,這一點,蔣心中是多少有數的。正是出於這種補償或報答心理,蔣對戴的後事是辦得不差的。並且,蔣還決定親自幫戴笠選一處風水絕佳的安葬地點,以蔭庇其後人。
憑弔完畢,蔣和宋美齡在毛人鳳、沈醉的陪同下向靈谷寺後山走去。因宋美齡的高跟鞋不適於走崎嶇山道,蔣只得對毛人鳳說,過幾天再來看看。
果然,蔣這次走後僅半個月,一個人在毛人鳳、沈醉的陪同下,再次從靈谷寺後山山頂到烈士公墓山頂轉過一番,再順道下山,選准前面有一個小水塘的所在,對毛人鳳說:“我看這塊地方很好,前後左右都不錯,將來安葬時要取子午向。” 接著指使毛人鳳還要找人看看什麼時間下葬最適宜,然後再報告他。做完這些,蔣在驕陽之下已是滿頭大汗,其對戴的一片愛撫關切之情,令在場的軍統特務們無不感激涕零。沈醉後來請風水先生去看,果然稱讚這處地方是好風水,子午向亦是好取向,其對後人的好處似乎也是不必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