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疆域人口。這是捧康者,不,應該說是捧清者最喜歡拿來說事的。確實,一個地廣人眾的國家,猛一看就是豪邁大氣些,顯得份量十足,但也僅僅算是一個因素,否則,晚清、民國怎麼辦?再看當今世界,地盤人口很龐大的國家大都還是不發達者呢,比如印度便是個典型的例子。弱肉強食的時代,國大而不強反招更多垂涎,人多而不壯照樣被人欺壓,晚清民國不就是嗎?況且康熙時疆域並不比明成祖永樂時大,而人口卻不到那時的二分之一,康熙五十年才兩千四百餘萬人(以清代官方統計為準)!嗚呼!康熙盛事,永樂為何不是盛世?

  盛世究竟從何來(2)

  文明如經科文思制等。這應該是個基礎性的東西,像匈奴、突厥這樣純遊牧帝國,再如何強大,也不會被稱為盛世,根源皆在於此。十六世紀以前,中華文明是走在世界前面的,幾度環球第一,這時期選定一個階段,綜合其他方面,看看是否盛世還講得過去。可之後?

  十六世紀,歐洲科技尤其軍事科技已經領先,優勢卻不算太大,明朝強大的綜合實力尚能彌補不足,單挑葡西法英俄瑞等,甚至還更強呢。

  當時世界,真正能與中國比肩的倒不是歐洲諸國,而是同屬亞洲的三大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伊朗薩非和印度莫臥兒。航海先驅葡萄牙和西班牙,只能在中心之外逞威逞強。真不明白,諸多論及那時大國崛起盛衰的篇章,為何不說亞洲,單說歐洲?這不典型的以現在強弱格局的意識論歷史嗎?

  不過到了十七世紀,歐洲尤其是西歐在所謂資本主義道路上迅猛發展,而中國大半時間卻在經歷明清交替的大巨變、大破壞、大陣痛,加之新王朝更加傳統專制的統治方式,起碼在康熙後期,也就是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中國已經遠遜,尤其軍事科技方面相差沒有千里也有百里了。

  至於經濟,好事者拿GDP說事,什麼清朝GDP也曾占過世界一半以上!還有手工業曾占了百分之三十二(保羅•甘迺迪《大國的興衰》)。很莫名這些數字怎麼算出來的。

  就算是真的,你的手工業是在什麼層次上?科技含量有多少?有生產先進槍炮船艦的能力嗎?真正向以後近代化靠攏的工業,實際等於零!那還比什麼?就憑地大人眾物豐,能夠創造數量巨大卻屬初級產品的東西,去和人家當時高科技的比嗎?不要說三分之一了,就是三分之二,也是大大落後的。

  如同那個一億條褲子與一架飛機之比一樣,GDP是等值的,可誰都知道兩者科技含量相差有多大。如果光看數字,鴉片戰爭時中英還不只一億比一呢,又有什麼用?人家四千人的先頭部隊都能打得你無招架之功,這樣的GDP越大恥辱越大,越能體現你的文明程度尤其科技方面的差距。康熙幸運的不是自己有多強大,而是鴉片戰爭沒有在他那時發生,因而也就少了一個最直觀的相較機會,否則,結局不見得會比道光強哪去。所以,憑文明先進程度,康熙,乃至整個有清一代都是不夠格評盛世的。

  那就把文明標準暫放一邊,用武功衡量一下如何?是不是更直觀、更好比一些?康熙又收台灣又收喀爾喀的,還能不占分?似乎世人也是這樣看的,要不然憑綜合指標,北宋還不最夠資格評盛世?除了打仗不行,其他什麼不行?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發展的巔峰,就是當時世界上又有誰能和它一比?縱觀歷朝歷代,強漢至少有個羅馬帝國比肩吧,盛唐也有個不分伯仲的阿拉伯帝國呢,綜合實力獨步全球的惟有北宋,可惜武功太不濟!

  既然這樣,咱們就來觀一觀,瞧一瞧。先從自家看起,論武功,大清最強時顯然在努皇多順時代,由一個僻於塞外的蕞爾小邦迅速成長為一個宏大的東亞帝國。尤其是多爾袞順治時,不到二十年,便吞下了一個何等遼闊文明的帝國,大清疆域及文明層次極速擴張,說其為武功最輝煌時應該不為過吧?其實相比之,康熙時反而有些勉強了。昔日所向無敵的滿洲鐵騎迅速滑落,加上一幫綠營兵,用吃奶的勁才鎮壓了三藩之亂,其他收台灣、戰北極熊、打準噶爾,何曾遭遇強敵?又哪一次乾脆利落過?最後還不是留下一個大大的尾巴給兒孫們去解決?

  再看康乾以後,更莫名了,按照同樣的參照物,把歐洲排除在外,日本崛起前,大清都是一樣的東亞巨無霸呀。就算西方入侵的因素,劃掉鴉片戰爭後的那一段,不還有嘉慶至道光前期?以武功為代表的綜合國力,並不遜色於康乾,若再較真些,國家規模還比康乾時大呢?

  假如縱橫交錯看一看,就更加不明白了。有清一代,實際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已不在世界前列,東亞巨無霸也算不上什麼了,就像八年抗戰剛結束的中國,沒用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有比東亞更強大更先進的地方嘍。但商周秦漢三國晉初、隋前唐(安史之亂前)、明前中期,那時中國的武功國力,不僅在東亞更在世界都是強大的。還有元朝,前期可一度有點世界帝國的架式呢!若康乾是盛世,他們更應該算進去吧?

  盛世究竟從何來(3)

  這裡有必要更深入地講兩句,因為吹鼓手們又一個喜歡混淆的概念就在此。你看看過去中原王朝對付遊牧民族如何吃力,可咱康大帝不就把噶爾丹打趴下了?連長城都不用再修呢。往往謊言說了百遍千遍,就成了真理,雖然蒙藏篇中曾探討過這個話題,再以正視聽仍不為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