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唉,崇禎,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嗎?坦途一再向你招手,你卻置之不理,非要硬闖華山一條路,藝高人大膽也就算了,可你是嗎?膽量倒不小,腦子一熱,天不怕,地不怕,藝就另當別論了。
你雖然是個勤政的人,也是個堅強的人,但殘酷現實終會讓你明白,勤政卻無能比怠政更加危險,堅強變頑固比軟弱更為可怕。
如果你地下有知,別怪俺說話刻薄,也許你做個宋真宗、宋高宗什麼的,大明還不至於亡呢!你在敗亡前還在說,文臣個個該殺,但最該殺的是你自己,你知道嗎?
明亡首先是大戰略的失敗,這不是你最高領袖來擔,誰來擔呢?當時大明之勢,攘外先安內明顯的道理,一年兩年不採納倒也罷了,十七年的時間,都已經被兩線作戰搞得快崩潰了,仍然不採納,說你能力不足,性格乖張,你還有什麼怨言嗎?
好,戰略是個宏觀的東西,有點虛,不多說了,那微觀呢,每一次具體的決策,特別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重大決策,崇禎啊,你又對過幾回?不要去怪別人,把責任都往大臣們身上推,他們都是你的部下,誰的權力又高過你?
一個出色的領袖就是要能在複雜多變的形勢下、眾說紛紜的狀態中,迅速作出正確的判斷。而你呢?不是輕信善變,沽名諉過,把正確的推翻;就是偏執多疑,冷酷固執,把錯誤的推行。兩個極端都走了,不簡單喲,抗擊外部強敵如此,對付民眾起義也是這樣,你說你崇禎還有啥子希望。
天啟崇禎之交的那一年(1627),澄城縣王二揭竿而起,陝西大地隨即風起雲湧,起義之火勢如燎原,並迅速刮到相鄰的山西。火種因何播撒?晚明各種積弊與陝西特殊狀況交匯而成。
萬曆末建州女真崛起,遼東戰事爆發,加派遼餉越來越重,富庶江南還行,陝西貧瘠之地,哪能吃得消。倒楣的是,天災又不斷,如崇禎元年:“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恆雨,霜殺稼,木冰,歲大飢。”(吳偉業《綏寇紀略》卷一)你說這老百姓日子咋過?不造反又能幹什麼?
遠至嘉靖年間,軍餉拖欠已成習慣,遼東戰事後越發嚴重,崇禎初不少地方欠餉竟達三十六個月,士兵們哪能受得了?乾脆譁變算了!己巳之變(1629)勤王軍隊部分帶有武器的潰散士兵又雜於其間,還有崇禎初為節省數十萬兩銀子,招募被裁撤的李自成這樣的驛卒,再加上原來的響馬,如此,中堅分子、骨幹力量又形成壯大了,焉能不造反,又焉能造不成反?
起義隊伍不可避免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了,三個關涉全局的重點人物,應該先介紹一下。高迎祥(?-1636),趙義軍前期最著名最威風的領袖,安塞“馬賊”,號稱“闖王”。張獻忠(1606-1647),榆林衛柳樹澗人,幹過捕快,當過兵,相貌偉異,曾犯軍法當斬,又被領導賞識,放了一馬,崇禎三年(1630),響應初期極有名的起義首領王嘉胤,據米脂八寨起兵,自號“八大王”。
李自成(1606-1645),陝西米脂人,世代養馬戶,家境還不錯,念過幾年私塾,有點文化水平,後家道中衰,為財主放過羊,還幹過驛卒,當過馬夫,並練得一身好武藝。二年(1627),崇禎下令裁撤驛站,李自成生活無著,索性造了反,先投初期另一著名首領王左掛,再靠不沾泥張存孟,“江湖”上號稱 “八隊闖將”(1640年改稱“闖王”)。李、張,起義軍後期的蓋世雙雄,也都建立了各自的國家,同樣敗亡於一個敵人,還有不少相仿之處呢。
當時起義隊伍不少,民眾參與也多,好在開始侷促於陝西,尚未形成大氣候,其他地方,京畿心臟重地、江南財賦基地、中原兵家爭地等等,都尚稱安定,帝國根基未動,貧困一隅的內亂搞得定,就看朝廷怎麼弄了。
此時的崇禎才幹掉魏忠賢,又一心想收復遼東故土,年齡也不過十七八歲,本不忍心說他,只是第一個被他派入陝西平亂的,就是極不稱職的人,這裡不說還不行。
楊鶴,後來叱吒一時的楊嗣昌父親。一個文人,一個有清望的人,一個適於蹲大機關的人,卻是一個對軍事一竅不通的人,竟因為朝中無人敢去陝,而自己又受排擠,竟被吏部會推出任陝西三邊總督。官場險惡,官場為私,這可是軍國大事,豈能如此兒戲!
崇禎呢?一個字“准”!楊鶴想推也推不掉,只好勉為其難,崇禎二年(1629),己巳之變前,抵達陝西,開始了他的人生悲劇。
楊鶴力主招撫,崇禎開始也是這意思,但招易置難呀,叛軍返還軍伍,要按月發餉,欠餉都那麼多了,拿什麼發?老百姓返還家鄉,要讓他安生,饑荒都已連年了,拿什麼安?
起義隊伍又複雜得很,人心也難測,什麼想法沒有,什麼企圖沒有,有人他還就願意吃這碗飯呢,不要一說起義,特別是標上農民起義的標籤,就是多麼純潔、多麼高尚了。
時光飛逝,一晃兩年,楊鶴招撫起初也有點成效,當時陝西最有影響的義軍首領神一魁都投降了,但很快降而復叛,宣告了撫局的徹底破產,侍奉的主子又是刻薄寡恩之人,結局可想而知。
崇禎四年(1631)九月,楊鶴被革了職,逮捕入京究問,後遣戍江西袁州,八年十月死於戍所,在他正受重用的兒子楊嗣昌上疏請求下,崇禎才勉強恢復了黃泉路上楊鶴的原官。
你雖然是個勤政的人,也是個堅強的人,但殘酷現實終會讓你明白,勤政卻無能比怠政更加危險,堅強變頑固比軟弱更為可怕。
如果你地下有知,別怪俺說話刻薄,也許你做個宋真宗、宋高宗什麼的,大明還不至於亡呢!你在敗亡前還在說,文臣個個該殺,但最該殺的是你自己,你知道嗎?
明亡首先是大戰略的失敗,這不是你最高領袖來擔,誰來擔呢?當時大明之勢,攘外先安內明顯的道理,一年兩年不採納倒也罷了,十七年的時間,都已經被兩線作戰搞得快崩潰了,仍然不採納,說你能力不足,性格乖張,你還有什麼怨言嗎?
好,戰略是個宏觀的東西,有點虛,不多說了,那微觀呢,每一次具體的決策,特別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重大決策,崇禎啊,你又對過幾回?不要去怪別人,把責任都往大臣們身上推,他們都是你的部下,誰的權力又高過你?
一個出色的領袖就是要能在複雜多變的形勢下、眾說紛紜的狀態中,迅速作出正確的判斷。而你呢?不是輕信善變,沽名諉過,把正確的推翻;就是偏執多疑,冷酷固執,把錯誤的推行。兩個極端都走了,不簡單喲,抗擊外部強敵如此,對付民眾起義也是這樣,你說你崇禎還有啥子希望。
天啟崇禎之交的那一年(1627),澄城縣王二揭竿而起,陝西大地隨即風起雲湧,起義之火勢如燎原,並迅速刮到相鄰的山西。火種因何播撒?晚明各種積弊與陝西特殊狀況交匯而成。
萬曆末建州女真崛起,遼東戰事爆發,加派遼餉越來越重,富庶江南還行,陝西貧瘠之地,哪能吃得消。倒楣的是,天災又不斷,如崇禎元年:“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恆雨,霜殺稼,木冰,歲大飢。”(吳偉業《綏寇紀略》卷一)你說這老百姓日子咋過?不造反又能幹什麼?
遠至嘉靖年間,軍餉拖欠已成習慣,遼東戰事後越發嚴重,崇禎初不少地方欠餉竟達三十六個月,士兵們哪能受得了?乾脆譁變算了!己巳之變(1629)勤王軍隊部分帶有武器的潰散士兵又雜於其間,還有崇禎初為節省數十萬兩銀子,招募被裁撤的李自成這樣的驛卒,再加上原來的響馬,如此,中堅分子、骨幹力量又形成壯大了,焉能不造反,又焉能造不成反?
起義隊伍不可避免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了,三個關涉全局的重點人物,應該先介紹一下。高迎祥(?-1636),趙義軍前期最著名最威風的領袖,安塞“馬賊”,號稱“闖王”。張獻忠(1606-1647),榆林衛柳樹澗人,幹過捕快,當過兵,相貌偉異,曾犯軍法當斬,又被領導賞識,放了一馬,崇禎三年(1630),響應初期極有名的起義首領王嘉胤,據米脂八寨起兵,自號“八大王”。
李自成(1606-1645),陝西米脂人,世代養馬戶,家境還不錯,念過幾年私塾,有點文化水平,後家道中衰,為財主放過羊,還幹過驛卒,當過馬夫,並練得一身好武藝。二年(1627),崇禎下令裁撤驛站,李自成生活無著,索性造了反,先投初期另一著名首領王左掛,再靠不沾泥張存孟,“江湖”上號稱 “八隊闖將”(1640年改稱“闖王”)。李、張,起義軍後期的蓋世雙雄,也都建立了各自的國家,同樣敗亡於一個敵人,還有不少相仿之處呢。
當時起義隊伍不少,民眾參與也多,好在開始侷促於陝西,尚未形成大氣候,其他地方,京畿心臟重地、江南財賦基地、中原兵家爭地等等,都尚稱安定,帝國根基未動,貧困一隅的內亂搞得定,就看朝廷怎麼弄了。
此時的崇禎才幹掉魏忠賢,又一心想收復遼東故土,年齡也不過十七八歲,本不忍心說他,只是第一個被他派入陝西平亂的,就是極不稱職的人,這裡不說還不行。
楊鶴,後來叱吒一時的楊嗣昌父親。一個文人,一個有清望的人,一個適於蹲大機關的人,卻是一個對軍事一竅不通的人,竟因為朝中無人敢去陝,而自己又受排擠,竟被吏部會推出任陝西三邊總督。官場險惡,官場為私,這可是軍國大事,豈能如此兒戲!
崇禎呢?一個字“准”!楊鶴想推也推不掉,只好勉為其難,崇禎二年(1629),己巳之變前,抵達陝西,開始了他的人生悲劇。
楊鶴力主招撫,崇禎開始也是這意思,但招易置難呀,叛軍返還軍伍,要按月發餉,欠餉都那麼多了,拿什麼發?老百姓返還家鄉,要讓他安生,饑荒都已連年了,拿什麼安?
起義隊伍又複雜得很,人心也難測,什麼想法沒有,什麼企圖沒有,有人他還就願意吃這碗飯呢,不要一說起義,特別是標上農民起義的標籤,就是多麼純潔、多麼高尚了。
時光飛逝,一晃兩年,楊鶴招撫起初也有點成效,當時陝西最有影響的義軍首領神一魁都投降了,但很快降而復叛,宣告了撫局的徹底破產,侍奉的主子又是刻薄寡恩之人,結局可想而知。
崇禎四年(1631)九月,楊鶴被革了職,逮捕入京究問,後遣戍江西袁州,八年十月死於戍所,在他正受重用的兒子楊嗣昌上疏請求下,崇禎才勉強恢復了黃泉路上楊鶴的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