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近年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中國中醫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對清宮醫案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一致認為:清代御醫,大多是醫理精通,經驗豐富,獨具特色的醫學家,曾為祖國醫學寶庫添加了光彩。清宮醫案不僅吸收了歷代名醫經驗,而且薈萃了民間驗方的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清代宮廷醫療與保健檔案資料的發掘、整理和研究,是開拓繼承發揚我國傳統醫藥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相信必將會有廣受歡迎的清宮醫案被開發出來,造福億萬大眾。

  第四部分

  第71節 金榜題名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藏千百種清代檔案中有一形制特殊的檔案:二十幾米長金黃色紙上,滿漢兩種文字墨書著皇帝的制書及某某皇帝某某年殿試考生成績排名,正中赫然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著巨大的“榜”字,年月時間處落款鄭重押著“皇帝之寶”。

  這就是“金榜”。

  金榜,或稱黃榜,皆因其書寫於黃紙上。又因為它是以皇帝名義下發的榜文,也有人叫它“皇榜”。金榜是中國封建社會科舉考試制度中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的成績排名榜,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見證。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古代知識分子人生成功境界的頂峰。然而,要達到“金榜題名”,卻非易事。在輝煌的金榜背後有著種種離奇古怪的關於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悲歡故事。

  中國封建時代,“入仕”基本有兩個主要渠道:秦漢時期實行“舉薦”,任官以德能為主,層層推舉“孝廉方正”。魏晉以降,門閥、宗派、裙帶等現象日熾,舉薦制度的公正與純潔受到挑戰,推行日難。隋、唐間,政府開始嘗試公開考試任官,這種方法稱“科舉”。之後一直被歷代封建統治者視為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直至清末。

  “金榜題名”是科舉時代讀書人成功的一個標誌,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就要通過漫長的層層考試與淘汰的磨練。

  考童生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在清代,任何一個立志走科舉正途(當時人們稱科舉出身的人為“正途出身”)的人,童試前社會身份為“儒童”,俗稱童生。童生考試一般要經過三次正規的考試。每年二月童生匯聚縣裡,參加“縣試”。屆時童生先期向本縣署禮房報名,填寫姓名、籍貫、三代履歷以及相關保結,而後准考。考官通常為本縣知縣。縣試一般考五場,每場一日。錄取名額以縣大小定十名至二三十名不等。縣試後,四月間,童生赴州府,參加“府試”(直隸州、廳試同)。府試考官為知府,或直隸州、直隸廳同知。錄取者獲准應考院試。院試考官為各省學政,每年例行巡視下屬各府縣學“臨案觀風,出棚考試”。院試通過後,士子的社會身份便由“童生”變成“生員”,俗稱“秀才”。

  做到秀才,可以說在科舉道路上已邁出堅實一步,其社會地位與經濟生活等方面都有所變化提升。清代秀才享受一定優惠政策,順治皇帝在順治九年(1652)時明確諭示:“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除丁糧,厚以廩糈”,“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也即是說:秀才可以“入泮”學習,為下一步參加舉人考試做準備。官學中士子一切費用由國家支付。此外,秀才的官役與差徭也被一一免去。如果秀才觸犯刑律,官方在量刑時會比普通百姓要輕。

  清朝定製,每逢子、午、卯、酉之年為鄉試的“大比之年”。鄉試通常在八月舉行,故稱“秋闈”。考官一般由皇帝欽派。考試地點在各省省會的貢院舉行。大清帝國鄉試分兩京(順天、南京)十三省,加起來全國共有十五個鄉試考場(後來變成了十六個)。參加鄉試的秀才每省都在幾千人,有時甚至還會發生考貢院內考試場地不夠用的情況。嘉慶九年(1804),由於宗學一體參加順天鄉試,原順天貢院的九千一百多個號舍不夠用,監試署給事中皂麟等上奏說:“本年科舉共九千二百餘名,又因三場並試翻譯四百餘名,不敷坐用。因將彈壓等處席棚編列坐號,防範難周,懇請將翻譯鄉試更定日期。”鄉試為典型的封閉式考試,屆時貢院內外戒備森嚴,院中建有明遠樓,四隅也有t望樓,人在樓上全闈內外形勢悉在目中,可隨時稽查士子有無私相往來,及執役人等有無代為傳遞關通之弊。士子入場後,關閉大門,高牆與外隔絕。圍牆上遍鋪荊棘,內棘牆高一丈,外棘牆高一丈五。在順天,順天府會派巡察御史滿漢各六名,及五城兵馬司率領兵丁往來巡視;而在各省,督撫派軍隊於四周各段駐守巡邏,以防干擾與作弊。參加考試的秀才們每人分到一單間考屋,稱“號舍”。白天應試晚上睡覺,盡在其中。鄉試通常要考三場,每場三天。每場考試中間秀才不得離開“號舍”半步,因此考生要備足乾糧漿飲。當然不許隨帶違禁藥品。道光二十年(1840)湖南鄉試時,有謝增生等兩位秀才,偷偷將鴉片煙槍帶進了考場,被發現後受到重處。

  鄉試通過者,稱“舉人”。舉人便獲得參加每三年一次在京舉行的會試的資格。會試也是三年一考,一般定在每屆鄉試後的第二年(定製丑、辰、未、戌年)春季。各省舉子入京趕考,由國家統一安排發給“舉人水腳費”,並由各省提供舉子們插有“禮部會試”小黃旗的驛馬“公車”,一路迤邐,浩浩蕩蕩地由盧溝古橋湧進北京。清代會試地點一般設在順天府貢院。與鄉試一樣,會試也是考三場,每場三天。淘汰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會試發榜後,榜上有名者得到“貢士”稱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