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按清宮的規定,給皇帝看病的御醫都由御藥房太監帶領,先給皇帝問過聖安,然後才能把脈、問病、開方,開好的藥方,要與太監一同去御藥房取藥,藥方的內容和御醫、太監的姓名,都要記錄在案,並抄寫所開藥方的藥性、治療方法,並署上御醫、太監的名字,進呈皇帝御覽。然後登記入冊,並由專人保管,作為憑證,以備查考。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太醫開的藥方都要分抄給內務府大臣們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還要抄給軍機大臣一份。”這些藥方大多都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務府、軍機處等檔案全宗中。

  不僅如此,如果皇帝患病,醫治無效,以致死亡,就是所謂“龍馭上賓”,御醫及其相關人員就要受到處分。如同治皇帝死後,奉慈安、慈禧皇太后懿旨:“上月大行皇帝天花,李德立等未能力圖保護,厥咎甚重。太醫院左院判李德立、右院判莊守和,均著即行革職,帶罪當差。欽此。”後來光緒帝死後,太醫院院使張仲元、御醫全順、忠勛等,也受到同樣的處分。這使御醫和相關人員一直在謹小慎微、擔心害怕的心態中工作。不過,處分畢竟是例行公事,沒過多久,受過處分的御醫又照樣行醫了。

  說起皇帝吃藥,那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煎調御藥,必須由太醫院御醫與太監在御藥房一同相互監督。兩服藥和為一服,因為藥煎好以後,要分為兩杯,一杯由主治御醫先嘗,後院判、內監也得分別嘗試,確認沒有問題,另一杯才能進奉皇帝服用。如果配製藥品不依照原方,及未開明藥名品味分量或雖開而遺漏舛錯的都將以“大不敬”論罪。乾隆五年(1740)以後,為了方便起見,各宮都設有藥房改由內臣負責煎藥,就連皇帝也不在御藥房煎藥。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是這樣描述的:

  我每次生病,都由永和宮的藥房煎藥。永和宮是端康太妃(瑾妃)住的地方,她的藥房比其他太妃宮裡的藥房設備都好,是繼承了隆裕太后的。

  御醫為皇帝看病的處方用藥、御醫姓名,都要一一登記入冊,建立專門的《萬歲爺用藥底簿》以備查考。皇太后、太妃、皇后、妃嬪,就連宮中太監、宮女等,有病診治,也是如此,只不過一般不立個人專冊,而是以某宮若干人共為一冊。如光緒八年(1882)二月十七日“長春宮總管、首領、太監等用藥底簿”。但也有例外,慈禧太后寵信太監李連英就建有個人專冊。

  第四部分

  第68節 皇帝和妃嬪的日常保健

  長生不老,是歷代皇帝夢寐以求的願望。除了有病吃藥,就是保健。他們不遺餘力地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可是,由於當時的科學水平有限,加之封建迷信和愚昧,很多帝王走上了歪路,他們把道士煉製的所謂仙丹視為寶藥,長期服用,結果適得其反,中毒早死。據記載歷史上就有十幾位帝王因吃丹藥致死,清朝的雍正皇帝一反常規,親筆書寫十幾份內容相同的諭旨,要各地督撫大吏遍訪神醫、道士,結果吃了道士煉的丹藥中毒死亡。但從中可以看出帝王們是如何奢望長生不老。

  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可能是最幸運的,乾隆皇帝享年八十九歲,為歷代帝王高壽之冠。慈禧一輩子為了權力,長期用於心計,她也活到了七十四歲,在當時可以說是很不容易的。乾隆皇帝為此非常得意,相繼刻有“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年之寶”等印章,以志其壽之長。這大概是乾隆和慈禧都認識到了吃丹藥的危害,尤其是乾隆,他父親雍正吃丹藥致死,給他的教訓極為深刻,不再去吃什麼仙丹,而是服用真正的保健品。據研究,他經常服用養生保健品,應該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乾隆醫案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經常服用補益與長壽的保健品,如龜齡集、龜齡酒、松齡太平春酒、椿齡益壽藥酒、健脾滋腎狀元酒、丸劑健脾滋腎壯元丸、密壽固本仙方等。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年(1775)以後,也就是在他年逾花甲、壽至耄耋時還經常服用一種名叫八珍糕的保健食品。其方組成為:黨參二兩,茯苓二兩,白朮一兩,薏米三兩,芡實三兩,扁豆三兩,□□三兩(檔案殘缺),□□三兩,白糖八兩。合在一起,研成末,同白米粉蒸糕。年老的人,飲食起居沒有規律,百病易生,而八珍糕具有不寒不熱、平和溫補、撫養脾胃、益氣養血之功效。既是食品,又是補品,乾隆晚年經常服用八珍糕是再合適不過了。

  光緒十三年(1887),正是慈禧太后二度垂簾聽政的年代,這一年慈禧53歲,日常神情已漸入老態,且患有消化不良、氣血不足、行動眩暈、體乏無力等症。九月十四日總管太監李連英奉旨由同仁堂傳來如意長生酒,具體應用為:陳存捐性加減史國公酒四十斤;陳存捐性加減五加皮酒六十斤;鮮木瓜絲酒十斤;外兌木瓜酒一百斤;以上共合一處,蒸淋入缸內,數年捐妥用之(捐性、捐妥,意為清除副作用)。此酒除風祛濕、化食止渴、疏通血脈、強筋壯骨,長期服用,可“得心如意,益壽延年。”慈禧太后服用後,精神大為好轉,李連英奉承老佛爺顯得年輕多了。

  有病治病,無病早防是清宮日常保健的重要方面,無病、小病、換季的時候都要進行調理補養,分季節進行調理養身,是中醫的傳統,只是清宮更加講究,力求完美罷了。在清代宮廷醫案中,分季節使用的保健類藥品,調治兼顧,尤其自道光朝開始日漸普遍。保健品有飲料和丸、散、膏、丹等種類繁多,僅以代茶飲為例,代茶飲就是宮中常用的保健品,應當強調的是,代茶飲不是用茶葉沖泡而成,而是由各種藥物組成。在清代宮廷醫案中,應用代茶飲的記載很多,其藥物組成多寡不一,治療作用各有不同,應用範圍廣泛,頗受宮中之人歡迎。歸納起來,代茶飲有:解表類代茶飲、清熱類代茶飲、去暑類代茶飲、溫中類代茶飲、補益類代茶飲。僅以補益類代茶飲為例,此類代茶飲屬滋補劑範疇,主要作用於補氣、補血、滋陰等虛損症。道光八年(1829)十二月十三日御醫診得:“全貴妃脈息漸緩,原系大病初癒,元氣未復,今屆大寒節令,恐傷正氣,議用代茶飲”。其配方是:“人參三分,黃芪三錢,甘草五分,水煎代茶。”此茶人參、黃芪、甘草並用,可起補氣之作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