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宮內又發生奏事處太監高雲從泄露職官任免檔案的案件,為此乾隆皇帝異常震怒,凡牽涉此案的大學士于敏中、軍機大臣舒赫德、尚書蔡新、總管內務府大臣英廉等高官都受到了嚴厲申斥,左都御史觀保、侍郎蔣賜ぁ⑽饊呈艿攪爍鎦按Ψ幀K婧笥植槌齦咴拼詠喚油夤佟⒅鐾型夤侔才牌淝灼蒞福當即將案犯粵海關監督李文照、參將王普等革職並解京嚴審,同時,兩案並發,其主犯奏事處太監高雲從立即被處斬。

  可以說,由於清朝統治者嚴格遵循了嚴禁太監干政的制度,因此在其二百多年執政歷史中,基本上沒有出現太監干預朝政的現象。但是,史學界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傳統看法,認為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期,她大權獨攬,實行獨裁統治,並且重用包括太監在內的親信,諸如十分有名的太監安得海、李連英等人,打擊異己,這就使宮廷制度發生相應的變化,太監不許干政的祖宗家法也由此而廢弛。這種傳統說法並不十分準確。當時的實際情況是,雖然政治制度廢弛,太監也確有結黨營私之輩,公然敲詐勒索、貪污納賄的現象比比皆是,慈禧太后對此也是一眼睜、一眼閉,聽之任之。但是說到李連英、安得海之輩干預朝政,則多為傳聞之言,並無實據。關於李連英的情況,在《總管太監李連英的寵辱一生》中將做詳細的介紹,而關於太監安得海,則是在同治八年(1869)的時候,由於“捏稱欽差織辦龍衣”的罪名,並違反了“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的祖宗家法,在山東泰安地方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並奉旨就地正法的。由於安得海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慈禧太后身邊的寵監,因此這個案子在民間也留下了許多繪聲繪色的傳說。不過安得海被殺時才二十六歲,是宮中的六品藍翎太監,並不是傳說中的權威赫赫的敬事房大總管。從清宮檔案中可以看到,在一段時間裡,安得海確實以他的年輕伶俐,深得慈禧太后的寵愛,但由此就得出他能夠干預朝政的結論,就顯得過於牽強了。

  倒是光緒朝發生的兩樁案例,是比較典型涉及朝政的案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儲秀宮慈禧太后身邊年僅二十歲的小太監寇連材因甲午戰敗,國勢日危而上書慈禧太后,死諫國事,隨即就被以“犯法干政”和“越分擅奏外事”等罪名,押赴菜市口斬首示眾。維新派領袖梁啓超在《戊戌政變記》一文中曾為寇連材立傳,稱讚他是“烈宦”,把他的名字歸到維新志士的行列之中。其實,寇連材光緒十九年(1893)入宮做太監,分配到奏事處做小太監,二十一年九月調到儲秀宮慈禧太后身邊當差,四個月後上書被殺,無論從時間還是從職掌上都不可能與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以及帝黨、維新派之間的鬥爭有什麼瓜葛,從寇連材上書的內容上也能看出,這純屬個人的行為。但是,寇連材確實是清宮太監中憂國愛民的第一人,他冒死上書的行為也給暗淡無光的晚清歷史添抹了一筆亮色。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及珍妃分別被幽禁,他們身邊的太監也都因為這場政治鬥爭受到株連,據清宮檔案載,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九日敬事房就奉到慈禧太后的懿旨:

  內殿太監楊瑞珍、楊昌恩,內殿司房太監張得明及珍妃下太監戴恩如,此四名干預國政,攪亂大內,往來串通是非,情節較重,實屬膽大妄為,著交內務府大臣即日板責處死。

  這就是奴才的命運,在複雜激烈、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做主子的失敗了,那麼做奴才的當然不能倖免,而且許多時候是首當其衝的給主子當替死鬼。

  當然,因干預朝政而遭到懲罰的畢竟是少數,太監們一般都深知這裡的厲害,不會輕易地去觸犯這一條。對於大多數太監來說,防不勝防的是宮內多如牛毛的清規戒律,稍不留神,就有危險。

  第三部分

  第47節 有作為的封建君主

  乾隆皇帝弘曆,曾是歷史上有遠見、有作為的封建君主,同時也是一個對太監“立法峻厲”的典範。乾隆十六年(1751)夏季,弘曆在換穿夏衣時,由於太監未曾認真檢查,被藏在袖口處的一根縫衣針劃傷了手臂,於是龍顏大怒,立將太監張玉、蔡勛枷號一個月、鞭一百,刑滿之後罰做苦役。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一個夜晚,弘曆在睡夢中醒來詢問時刻,發現在寢宮內值夜坐更的小太監常寧、霍集撒徠由於睏倦正在打瞌睡,立即下令將他們拖出去重責四十板。類似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到了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儼然是一個喜怒無常的女君主。高興的時候,可以賞給太監成百上千兩的銀子,但是心煩的時候,太監們就成了她出氣的對象。據太監們回憶,慈禧太后是一個心毒手辣的人。她責打太監幾乎是家常便飯,有時一天內被她責罰的太監不下百人,而且一個太監犯錯,全宮的太監都要連坐。光緒十二年(1886),江寧織造(內務府派駐南京負責為皇宮織辦綢緞的機構)派駐北京的辦事人員密報本主說:

  “近聞皇太后駐蹕南海,……聞節前忽奉懿旨將首領趙老爺、王掌案等五人全行摘去頂戴,帶罪當差,並罰錢糧數目。且以劉總管等當差滑懶革去總管名目。昨日又將新派之海內總管高老爺連捷革去總管,送交慎刑司審訊,並因此事召見總管內務府大臣。傳聞系細事致招佛爺生氣,是以如此震怒。刻下海內外太監俱懷畏懼,逃走甚多,實為近來未有之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