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由此看來,道光帝臨死前在親降硃諭的同時,宣示了秘密立儲的諭旨和交代後事的遺諭,並一起交軍機處抄錄在《上諭檔》中。

  在這組秘檔中,最有價值的是道光皇帝秘密立儲的諭旨和他臨終前的硃諭。從秘密立儲的諭旨中不僅可以知道立儲的時間,而且,在立奕}為皇太子的同時,又考慮了奕D。這種一紙兩諭的特例非常引人注目。此外,道光皇帝臨終前的硃諭中,又有“皇四子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

  言……”字樣。難道此時大臣中還有關於立儲的異議嗎?

  第二部分

  第36節 奕D兄弟爭儲

  有關奕}繼位並非毫無波瀾的記載還見於丁國鈞《荷香館瑣言》,其說法是,道光皇帝病危時,召軍機大臣八人到寢宮,命出啟錦匣。當時,奕D的母親孝靜皇貴妃,暗地裡讓內監叮囑諸臣勿受錦匣。因此諸臣猶豫,不敢接匣。道光皇帝大怒,以手拍床。諸臣這才接匣開啟——立奕}為皇太子。

  這一記載有一些經不住推敲的地方,因為當時道光皇帝身邊的重臣中有杜受田,道光皇帝病重瀕死的前一天,還曾在慎德堂召見了身為軍機大臣大學士的他與祁y藻,以及尚書何汝霖、侍郎陳孚恩、季芝昌等,談話良久。所以在道光臨終授命之時,必有他在場。別人猶豫,他也不會猶豫,他要是猶豫,後來他就不能受到特別的恩寵了。但從當時在場的其他個別重臣後來遭咸豐皇帝極端冷遇的情況分析,道光皇帝的“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很難說不是有的放失的。

  由此可見,歷史上有關奕}奕D兄弟爭儲的傳聞,確實事出有因.

  奕}成為咸豐皇帝後,奕D被封為恭親王。雖然親王是皇考封的,但“恭”字卻是皇兄賜的。一個“恭”字所承載的恩澤和深意,奕D絕對是心知肚明的。至於奕D有無不滿,他本人諱莫如深,他人也無從確知,只能從一些文獻記載中捕獲少許隱約的感受:咸豐元年(1851年)正月,是道光皇帝 寧冥駕的周年。十八歲的恭親王奕D代皇兄咸豐皇帝奕}前往道光皇帝的慕陵致祭。此時,春寒料峭,陌頭積雪猶存。一路上,經蘆溝橋,過荊柯山,渡拒馬河,看曉風殘月,聽馬蹄聲碎。這位剛剛在帝位鬥爭中失敗的多才皇子,觸景生情,不禁想起當年隨父巡幸的情形,不勝感慨:

  曙色分林表,迷離隱遠村。

  泉流溪口合,鳥語陌頭喧。

  石勒碑何在,荊卿墓尚存。

  當年曾駐蹕,今日淚雙痕。

  詩情悲悽,既充滿了對父皇的緬懷之情,也隱隱流露出一絲空懷壯志的悒鬱和哀怨。

  作為帝位競爭的失敗者,不知他此時可曾反思過自己與皇兄在儲位之爭中的舉措得失呢?

  不管怎樣,他都要貌似平靜地接受命運的安排。他謹言慎行,曾一度得到咸豐皇帝的信任,出任領班軍機大臣。但是到了咸豐五年(1855),又因奕D多次請求為其生母孝靜皇貴太妃封后一事,惹得咸豐皇帝大為不快。

  事情的起因是孝靜皇貴太妃認為自己撫養咸豐皇帝有功,道光皇帝駕崩後,咸豐皇帝也很孝道,請她遷居壽康宮,又指定圓明園的綺春園即當年道光皇帝奉養孝和皇太后的地方,為她的園居之所。她覺得咸豐皇帝未忘她的“撫聖”之功,故此多次請求晉太后封號,但未能如願。

  據王]運《祺祥故事》所記:咸豐五年奕D生母孝靜皇貴太妃病重,當咸豐皇帝去看望這位撫養自己有功的皇貴太妃時,恰遇奕D從孝靜皇貴太妃的寢宮出來,咸豐皇帝隨口問道:額娘病勢如何?奕D即答:“已篤!意似等待晉封號方能瞑目。”意思就是:很重了,看樣子就等晉封皇太后便閉眼了。倉促間咸豐皇帝未置可否,僅“哦、哦”應答。沒想到奕D聽後卻立即到軍機處傳達咸豐皇帝旨意,禮部隨具奏請尊封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后。

  為此咸豐皇帝非常生氣,但苦於有輕於言諾之嫌,遂於七月初一日批准了。九天後康慈皇太后病逝。七月二十一日,喪事尚未完全辦完,奕D便被咸豐皇帝以辦理喪儀疏略的罪名逐出軍機處,並罷黜了所有重要職事,罰回讀書去了,從此再未被咸豐皇帝重用。

  奕D為自己的生母辦理喪儀能犯多大的錯誤呢?想必是奕D千方百計提高生母地位的做法,又勾起了咸豐皇帝對兄弟爭儲的記憶,所以沒說明具體理由就將奕D驅逐出權力中心。同時,還減少了太后喪儀,諡號中不加道光皇帝的“成”字,不y廟,即不在祖廟裡立牌位;不與道光皇帝合葬,在慕陵之東修建陵墓,稱慕東陵,形制也很特殊,與十六個妃子的園寢在一處,其間用牆分隔,用黃瓦,以示區別。這種既有別於皇后又有別於妃子的處理,可以看作是針對奕D所採取的以正視聽之舉。如果奕D不曾恃才爭儲,咸豐皇帝大概就不會如此煞費苦心地強調其弟與自己出身的等差了。

  這場虛名所招致的實禍,留給奕D終生的教訓。

  凡此種種,我們可以認為: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奕}奕D兩兄弟隱秘的、沒有血腥的皇權之爭。而這場鬥爭的勝敗則似乎取決於兩位老師的政治智慧和道光皇帝的昏庸。但是又有誰會相信,圍獵時道光皇帝忘卻了祖先的尚武傳統?問策時忘卻了祖先治國安邦的宏論?絕不可能。若要說他在立儲問題上有意或無意地屈從著某種政治環境,可能更客觀些。至於道光皇帝是否出於政治上平衡的考慮,亦或認為奕}比奕D更便於維護傳統,從而選擇了奕},還需歷史學者們進一步的研究。但有一點思考很有意思:有作為,不如會不作為;會說,不如會不說;用庸才,而不用英才。這是不是專制制度步入沒落後而必然出現的一種政治現象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