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功高天下的多爾袞並不長壽。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塞外,於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病死於喀喇城(今河北灤平),年僅三十九歲。靈柩回京時,順治皇帝親率諸王大臣出城跪迎。順治發布哀詔,追懷其功德:“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時,諸王群臣擁戴皇父攝政王。我皇父攝政王堅持推讓,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豐功,千古無兩。不幸於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時以疾上賓,朕心摧痛,率土銜哀,中外喪儀,合依帝禮。”接著,又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追封其元妃為“義皇后”,夫婦一同升y太廟祭享,即視同一位真正的皇帝,極具哀榮。

  但是,當年帝位之爭造成的矛盾在壓抑多年後終於爆發了。多爾袞當政時,威信自專,對待政敵豪格不公,於順治五年(1648)將其迫害致死,對當初反對過自己的兩黃旗大臣打擊壓制,致使一些人對多爾袞極為憤恨,卻只能忍氣吞聲。現在多爾袞一死,他們翻身的機會就來了。順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發多爾袞生前曾制有八補黃袍等物,於是諸王大臣群起攻擊,稱多爾袞專擅,有謀逆之心。剛剛親政的順治馬上下詔,將多爾袞削爵,撤出宗廟,開除宗室,追奪所有封典,籍沒家產人口入官,其養子多爾博歸宗(多爾袞無子,撫其弟多鐸子多爾博為嗣),更有甚者,還將多爾袞陵墓平毀,鞭屍示眾,並砍掉腦袋。短短兩個多月內,多爾袞的名譽有了天壤之別。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後,多爾袞才得到徹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專門發布詔諭,肯定多爾袞首先統兵入關,“撫定疆陲,一切創製規模皆所經畫。尋即迎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並稱每覽《實錄》中所載其言行,“未嘗不為之墜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藎、感厚恩,深明君臣大義,尤為史冊所罕覯”,斷然否定了多爾袞有謀逆之心,“實為宵小奸謀,構成冤獄”。因此,下令將多爾袞復還睿親王封號,並追諡為“忠”,補入玉牒,仍令多爾博一支承嗣。多爾袞作為非常時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後的非常際遇終告了結。

  第一部分

  第3節 疑案辨疑

  四、疑案辨疑

  這一故事中的兩位主人公境遇既然如此,太后下嫁之說顯然難以成立了。如果孝莊確實曾下嫁多爾袞為妻,無論是與多爾袞兩情相悅而自願下嫁,抑或是出於籠絡多爾袞以保護順治而勉強委身,都難以出現多爾袞屍骨未寒即遭陷害清算的結局,因為批倒批臭多爾袞,對於孝莊和順治母子的名譽尊嚴都大有損害,相反,繼續維護多爾袞的名譽,才是孝莊和順治有利的選擇。

  幾十年來,不少歷史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嚴肅的研究和考證。著名清史學家孟森先生首先駁難,在其《太后下嫁考實》一文中對下嫁之據辯駁甚力,指出不僅下嫁為虛,甚至兩人連同居關係都不存在。繼其後者,仍不斷有人撰文,否定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或認為雖無下嫁之名,至少有同居之實,觀點仍難以統一。推原其故,在於現有證據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讀之不同。

  野史中所載的大婚恩詔,顯為文學筆法,系好事者杜撰,自不足信。也有人聲稱,清末宣統之際在內閣大庫檢得過太后下嫁詔書,但卻無人佐證其事,現存清代檔案早已經過整理,迄未發現這一詔書,所言亦難以為據。

  張煌言確實寫了那首《建夷宮詞》,但不能奉為信史。張煌言本為抗清名將,後來兵敗被俘,誓不降清,慘遭殺害,他的許多詩文都是表明反清復明志向的。或許,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娶了其侄婦肅親王豪格之妻也姓博爾濟吉特氏,與兩宮皇太后同姓,而且是孝莊的妹妹,以訛傳訛,張煌言聽說後,就信手寫入詩中,甚至有意加以歪曲,藉以譏諷貶斥清宮沒有倫理道德,也未可知。

  傳聞的依據之一是多爾袞“皇父攝政王”之稱號——多爾袞既非皇帝,又不是皇帝之父,既稱“皇父”,則必然是娶了皇帝的母親。其實,多爾袞的稱號,是一步步抬高的。順治元年(1644)十月,即順治帝被迎入北京再次舉行登基大典後,多爾袞因功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共同輔政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被封為“輔政叔王”,自然低了一格。順治二年(1645)五月,有個御史趙開心疏稱多爾袞以皇叔之親而兼攝政王之尊,儀制宜定,“稱號必須正名”,他說原來的“叔父攝政王”不妥,“夫叔父,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稱之。若臣庶皆呼,則尊卑無異矣,”建議正名為“皇叔父攝政王”,經禮部等議定批准。到了順治五年(1647)十一月,以南郊禮成,頒布恩詔大赦天下,第一條即稱“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勳勞,宜增加殊禮,以崇功德”。經部院大臣集體討論,多爾袞的稱號定為“皇父攝政王”。自此,直到多爾袞病逝,清政府的公文中都是這樣稱呼的,現存清代檔案可為確證,而且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順治六年(1648)二月接到的清朝咨文中已稱“皇父攝政王”。從時間上看,這一稱號的確定,比傳聞太后下嫁的時間早了一年多,因為多爾袞的妻子是順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傳說下嫁是在順治七年初。顯然,“皇父攝政王”之稱號實為崇顯表彰其功德,沿用古代國君尊稱臣下“尚父”(周武王稱姜子牙)、“仲父”(齊桓公稱管仲)、“相父”(蜀漢後主劉禪稱諸葛亮)之遺意而已,絕非多爾袞真的做了順治小皇帝的繼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