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在離開柏林以前,哥薩克們還參觀了一位私人診所醫生的住宅:"住宅的功能劃分為:一個候診室、一個接待室、一個治療室、幾個家庭成員們的辦公室、餐廳、廚房、幾間臥室和圖書館,總共有12個房間。"接著,又一一列舉了治療室和辦公室里的最現代化的設備,所有這些都是醫生的私有財產。庫季諾夫指出,除去交稅和所有的花銷以外,這位醫生的年純收入超過10,000馬克。與此同時,"所有的成年家庭成員都有一輛自行車,醫生由於經常出診還擁有一輛汽車。德國一個中等收入醫生的生活水平,在蘇聯甚至教授這樣的高級專家也無法相比"。
------------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讀過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寫的科幻中篇小說《狗心》(1925年)的讀者們可能會同意這種觀點。我們還記得,小說的主人公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是一位世界馳名的教授,僅有一套7個房間的住宅,但是,就是為這麼一套住宅,他經常遭受房屋委員會的攻擊和指責。在衛國戰爭開始前,這種7居室的住宅對於蘇聯一位名醫來說,是極為奢侈的事,至於談到現代化的設備,甚至大醫院還不夠用呢。對於大多數蘇聯人而言,自行車也屬於奢侈品。而當時在德國,自行車已經成了主要的代步工具。
庫季諾夫記錄下了哥薩克們參觀德國紡織商店和鞋店時的印象:"商品供應充足,花色品種應有盡有,用不著排隊,就可以隨時憑票購買所需的商品。由於這個原因,德國的居民穿著講究,以至於僅憑服裝,你根本無法判斷出來:這是個工人還是一位工程師,是一位農村教師還是教授。"眾所周知,到1943年為止,德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幾乎沒有下降,而且戰時德國商店裡的商品供應十分充足,對於蘇聯而言,這簡直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這篇文章中惟一為了達到宣傳目的而誇大的地方就是對於"東方工人"豐衣足食的描寫,他們中間有幾個好像"外表已經歐洲化了:時髦的髮型、講究的衣著,只有'東方'字樣的徽章暴露了他們的原籍。"文章的結尾完全是蘇聯式的:"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黨所實行的政策,目的是為了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所以,德國人民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十分珍視自己的祖國,並且忠實於自己的政府。"
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必須要指出的是,德國民眾的生活水平並不是文章作者們看到的那麼完美無缺。我們只要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一點。沃爾德馬爾·佐梅爾,以前是德國的一個工人,後來在漢諾瓦的"漢諾馬赫"工廠當技術員,1942年10月當了蘇聯人的戰俘,下面就是他的口供:"現在,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錢是夠花了,因為反正也沒什麼可買的。我以前當車工的時候,每月工資為200馬克,現在當了技術員每月可以拿到280馬克。27馬克交房租,而吃要花100馬克,是按票供應的。在食物方面,有一大半是靠我個人的菜園子。剩下的錢就沒處可花了。當然,也可以花黑市價買些東西,可是,它們太貴了,人們嚇得什麼也不敢買。"另外,根據佐梅爾的準確評價,"在德國,之所以到處安安靜靜的,並不是因為人民生活得很富足,而是因為蓋世太保工作得很'得力'"。
投敵者們同時意識到,德國民眾的生活水平並不是以類似於蘇聯國內進行的社會主義競賽換來的。實際上,在德國幾乎沒有為了取得經濟效益而進行的社會主義競賽。也沒有展開像蘇聯斯達漢諾夫勞模的那種競賽,更沒有像蘇聯那樣對競賽的優勝者實行個人崇拜。雖然德國國內也舉行競賽,但主要還是為了起到宣傳作用,是為了讓國家社會主義思想在工人中深入人心。
更多的蘇聯居民在德國生活的誘惑下投敵了,投敵運動的規模之大,有一個事實就能說明,那就是在德軍從蘇聯撤退時,幾千名哥薩克地區的居民--婦女、兒童和老人都與他們一同撤離了。工程師布羅尼斯拉夫·卡明斯基所指揮的俄羅斯解放人民軍在向西方進軍時,與他們一同前往的還有布良斯克州洛科濟自治區的數千名居民(後來,卡明斯基的部隊被編入俄羅斯解放軍第1師)。1943年秋天,德軍從塔曼半島向克里木撤退時,自願和他們一起走的就有大約120,000名蘇聯公民,其中超過80,000名是哥薩克人。45
應該注意到的是,與其他俄羅斯的投敵者們相比,哥薩克人在德國人那裡屬於比較有特權的階層。德國人把他們當成盟友,並且也不反對哥薩克地區在德意志帝國的庇護下實行更大權力的自治。負責管理東部領土的德國部長、種族學說創始人之一的阿爾弗雷德·羅森貝格提出的一種理論認為,哥薩克人是東哥特人的後裔,這就使得他們也成為雅利安人,而不再屬於二等公民之列。哥薩克人的刊物,和弗拉索夫等人的刊物相比,更為經常地強調"德國人民和新歐洲的領袖希特勒"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強調哥薩克人應該成為"德國軍隊最忠實的戰友和盟友"。1943年1月27日,頓河哥薩克首領П.Н.克拉斯諾夫在宣言中號召說:"大家加入德軍吧!同他們一起去戰鬥!同時要牢記的是,在最後會戰中這危險而抉擇的關頭,只有那些毫不猶豫地與希特勒和德國人民堅定地一起並肩戰鬥的人,才能在希特勒的新歐洲里占有一席之地。"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提出了這樣的口號:"哥薩克們!德國的勝利就是我們的勝利!"
------------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讀過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寫的科幻中篇小說《狗心》(1925年)的讀者們可能會同意這種觀點。我們還記得,小說的主人公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是一位世界馳名的教授,僅有一套7個房間的住宅,但是,就是為這麼一套住宅,他經常遭受房屋委員會的攻擊和指責。在衛國戰爭開始前,這種7居室的住宅對於蘇聯一位名醫來說,是極為奢侈的事,至於談到現代化的設備,甚至大醫院還不夠用呢。對於大多數蘇聯人而言,自行車也屬於奢侈品。而當時在德國,自行車已經成了主要的代步工具。
庫季諾夫記錄下了哥薩克們參觀德國紡織商店和鞋店時的印象:"商品供應充足,花色品種應有盡有,用不著排隊,就可以隨時憑票購買所需的商品。由於這個原因,德國的居民穿著講究,以至於僅憑服裝,你根本無法判斷出來:這是個工人還是一位工程師,是一位農村教師還是教授。"眾所周知,到1943年為止,德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幾乎沒有下降,而且戰時德國商店裡的商品供應十分充足,對於蘇聯而言,這簡直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這篇文章中惟一為了達到宣傳目的而誇大的地方就是對於"東方工人"豐衣足食的描寫,他們中間有幾個好像"外表已經歐洲化了:時髦的髮型、講究的衣著,只有'東方'字樣的徽章暴露了他們的原籍。"文章的結尾完全是蘇聯式的:"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黨所實行的政策,目的是為了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所以,德國人民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十分珍視自己的祖國,並且忠實於自己的政府。"
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必須要指出的是,德國民眾的生活水平並不是文章作者們看到的那麼完美無缺。我們只要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一點。沃爾德馬爾·佐梅爾,以前是德國的一個工人,後來在漢諾瓦的"漢諾馬赫"工廠當技術員,1942年10月當了蘇聯人的戰俘,下面就是他的口供:"現在,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錢是夠花了,因為反正也沒什麼可買的。我以前當車工的時候,每月工資為200馬克,現在當了技術員每月可以拿到280馬克。27馬克交房租,而吃要花100馬克,是按票供應的。在食物方面,有一大半是靠我個人的菜園子。剩下的錢就沒處可花了。當然,也可以花黑市價買些東西,可是,它們太貴了,人們嚇得什麼也不敢買。"另外,根據佐梅爾的準確評價,"在德國,之所以到處安安靜靜的,並不是因為人民生活得很富足,而是因為蓋世太保工作得很'得力'"。
投敵者們同時意識到,德國民眾的生活水平並不是以類似於蘇聯國內進行的社會主義競賽換來的。實際上,在德國幾乎沒有為了取得經濟效益而進行的社會主義競賽。也沒有展開像蘇聯斯達漢諾夫勞模的那種競賽,更沒有像蘇聯那樣對競賽的優勝者實行個人崇拜。雖然德國國內也舉行競賽,但主要還是為了起到宣傳作用,是為了讓國家社會主義思想在工人中深入人心。
更多的蘇聯居民在德國生活的誘惑下投敵了,投敵運動的規模之大,有一個事實就能說明,那就是在德軍從蘇聯撤退時,幾千名哥薩克地區的居民--婦女、兒童和老人都與他們一同撤離了。工程師布羅尼斯拉夫·卡明斯基所指揮的俄羅斯解放人民軍在向西方進軍時,與他們一同前往的還有布良斯克州洛科濟自治區的數千名居民(後來,卡明斯基的部隊被編入俄羅斯解放軍第1師)。1943年秋天,德軍從塔曼半島向克里木撤退時,自願和他們一起走的就有大約120,000名蘇聯公民,其中超過80,000名是哥薩克人。45
應該注意到的是,與其他俄羅斯的投敵者們相比,哥薩克人在德國人那裡屬於比較有特權的階層。德國人把他們當成盟友,並且也不反對哥薩克地區在德意志帝國的庇護下實行更大權力的自治。負責管理東部領土的德國部長、種族學說創始人之一的阿爾弗雷德·羅森貝格提出的一種理論認為,哥薩克人是東哥特人的後裔,這就使得他們也成為雅利安人,而不再屬於二等公民之列。哥薩克人的刊物,和弗拉索夫等人的刊物相比,更為經常地強調"德國人民和新歐洲的領袖希特勒"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強調哥薩克人應該成為"德國軍隊最忠實的戰友和盟友"。1943年1月27日,頓河哥薩克首領П.Н.克拉斯諾夫在宣言中號召說:"大家加入德軍吧!同他們一起去戰鬥!同時要牢記的是,在最後會戰中這危險而抉擇的關頭,只有那些毫不猶豫地與希特勒和德國人民堅定地一起並肩戰鬥的人,才能在希特勒的新歐洲里占有一席之地。"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提出了這樣的口號:"哥薩克們!德國的勝利就是我們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