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20世紀初在洛陽西郊、邙山腳下的金村附近還發現了東周時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一些考古專家認為這是東周王陵。另外又據文獻記載,五代後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區。

  邙山古墓緣何多

  1、洛陽的地理位置

  關於邙山古墓之多,有很多誇張的說法。白居易有詩道:“洛陽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這是說邙山作為墓地由來已久,由於枯骨,邙山的土都變成白色了。“黃河渡口人,北邙山下路。但見冢累累,無地栽松樹。”這是說邙山古墓密布。從漢代到唐代,洛陽北邙一帶一直是人們嚮往的長眠之地,歷代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都以能得到邙山一塊墓地而自豪。一代又一代的洛陽人,還有數不清的異鄉、異國人,把邙山當成了自己人生的終點。這就是為什麼20世紀初,在洛陽邙山可以出土那麼多的文物,引起延續了40多年的盜墓狂潮。

  邙山之所以會成為“熱門”的大墓地,與洛陽的古都地位緊密相連。

  邙山腳下的洛陽,在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上非同尋常。在七大古都中,洛陽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從4000多年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13個朝代在此建都,在累計1000多年的時間裡,洛陽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歷史上洛陽城建了毀,毀了再建,但經常是“城池雄偉,宮苑壯麗,為天下之冠”。

  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文人雅士雲集其間。繁榮時的洛陽有數十萬人居住,最輝煌時城市居民超過百萬。邙山古墓中長眠的人,都曾目睹洛陽城的輝煌與滄桑。

  2、對風水的迷信

  據專家介紹,早在蘇杭成為魚米之鄉之前千年,邙山就已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洛陽城外的邙山,北帶黃河,南望伊闕,在古洛陽人眼裡是絕好的風水寶地。南北16公里、東西30公里、面積約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勢高,視野開闊,土層深厚,土壤緊硬密實,適於安置墓穴。東漢皇陵又赫然兀立於邙山嶺上,這裡自然成為洛陽人嚮往的安葬之處。“北邙山頭無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唐朝詩人王建的一首詩,活生生地告訴我們,唐代的邙山竟然是“寸土寸金”!這充分說明了人們對邙山風水的看好。用古人的話說就是:“被崑崙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挾成皋之險阻,扶二崤之崇山。”“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

  墓中名人知多少

  孟津平樂鎮一帶,有一字排開的三座大墓,當地人稱為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這應該是幾位東漢皇帝的陵墓。晉代詩人張載《七哀詩》中說:“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寫的應該就是這幾座墓。

  據史料記載,在邙山有著東漢的幾位帝王的陵墓: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陽陵;西晉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4陵: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帝陵周圍還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墓冢,它們是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的陪葬墓。

  有趣的是,在這幾座漢代皇帝陵東南幾里地,有劉備兒子劉禪的墓。蜀國滅亡後,投降的劉禪被押解到了洛陽,並被封為安樂公,軟禁在阿斗小城。

  一次劉禪和司馬昭一起飲酒,席間演奏蜀國音樂時,蜀國大臣無不動情傷懷,個個熱淚盈眶,只有劉禪嬉笑自若。司馬昭問他:“頗思蜀否?”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公元271年,劉禪死後葬在孟津平樂鎮翟泉村東。

  從漢高祖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到劉禪的“樂不思蜀”,歷史似乎完成了一個循環。據說上世紀60年代,劉禪墓還有高7米、直徑15米的墓冢。後來農民澆地造成墓室坍塌,今已夷為平地。

  ------------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4)

  ------------

  無獨有偶,邙山上還埋葬著另一個亡國之君,他就是才華橫溢的南唐後主李煜。史書記載,亡國後的李煜不明不白地死在開封,“以王禮葬洛陽北邙山”。他的墓冢,大概在孟津縣朝陽鎮後李村、周寨村一帶。

  除此之外,在邙山上千古長眠的還有蘇秦。這位東周洛陽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合縱家,幾乎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他成功地遊說六國聯合抗秦,曾身佩六國相印,使強秦不敢東窺函谷達15年。今洛陽老城東20公里,在漢魏故城東南的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張蘇寨,寨內一冢為蘇秦墓。又有誰會相信,當年在秦國叱吒風雲的一代宰相呂不韋竟然也埋在邙山!這還不算最不可思議的,這裡還長眠著一位朝鮮國的國王。唐代名臣徐茂公遠征朝鮮半島時,將百濟國的扶餘王帶回洛陽,據史書記載,扶餘王后來葬在洛陽邙山。

  邙山陵墓在遭受嚴重的人為破壞

  應該說,邙山古墓群從它開始形成的時候,就因為它的顯赫而註定了多災多難。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盜墓分子夜以繼日的在邙山古墓中尋找著自己的發財夢,使這座千年古墓群無法安息,就算近代國家明令禁止盜墓,邙山仍未得到寧靜,人為的破壞已使邙山古墓50年來減少過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