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唐歷》中記載:“弘仁孝英果,深為上所鍾愛,自升為太子,敬禮大臣鴻儒之士,未嘗有過……”高宗對其非常器重,並寄予很大希望。為其選聘著名大臣李績、許敬宗、李敬玄、劉仁軌、許圉師等作為輔弼老師。李弘“深為帝及天后鍾愛”,少小即讓他參政,培養他的政治才能,使其在行政的實踐中鍛鍊。如龍朔二年(662年)高宗“幸驪山溫湯,太子監國。”“次年十月一日,詔太子每五日於光順門內視諸司奏事,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決之。”

  李弘的仁孝、謙虛、謹慎,深得高宗喜愛,朝中的官員也對他有好感,雖然體質羸弱、性格溫和,但對於許多事情,他卻能有些大丈夫的作為來,喜歡打抱不平。

  歷史中所記載的李弘一生做過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曾非常勇敢地私下探望過他的兩個被深鎖牢獄的姐姐宣城和義陽公主,並為她們爭得了權利,讓她們走出了冷宮,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義陽、宣城兩位公主是蕭淑妃所生,而蕭淑妃與武則天政見不一,和皇后一起在與武則天的權力角逐中落敗,兩位公主受到牽連,被幽禁在掖庭,也就是冷宮,年過三十還沒有結婚,李弘奏請高宗,允許她們出嫁,高宗准奏。

  可以這麼說,在當時的大唐,也只有他敢於冒著得罪母親武則天的危險,要求高宗允許義陽、宣城兩位公主出嫁。

  但毫無疑問,這件事讓李弘捲入宮廷內部鬥爭之中。從此之後,李弘開始了他的悲劇人生,並在年僅24歲的候,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關於李弘的死,宋代歐陽修編撰《新唐書》時,根據其它史料,在《本世紀·第三》中寫道:“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天皇殺皇太子。”該書《列傳·第三》中寫道:“上元二年,從幸合璧宮,遇鴆薨,年二十四。”

  根據《新唐書》所記,有專家也做了分析考證,認為出於政治上的原因,武則天殺太子是有可能的,因為宮廷鬥爭的特點就是骨肉相殘。這些事情在歷史上不乏其例。唐太宗李世民為皇帝之爭,就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了自己的手足兄弟。而在李弘之前,武則天與皇后爭寵,曾掐死其親生女兒。而在弘死後,又派左金吾將軍丘神績,在巴州逼自己的親生兒子、章懷太子李賢自死。因此他們認為,為了掃清自己登上皇帝寶座道路上的障礙,武則天就乘游幸合璧宮之機,暗做手腳,蒙蔽高宗,將太子弘殺死。但是,也有許多史學家並不贊同這一觀點。早在清代就有人對武則天害死兒子說提出了懷疑,清王昶《金石萃編》對《孝敬皇帝睿德紀》碑條提出疑問:“天皇晚年倦勤,庶政多決於後,即是太子受禪,天后自度亦不難制其子,何致以請嫁二公主,激怒遽萌殺子之心?此事本有可疑者。”另一種說法是太子李弘前往合璧宮時,因為長期患肺癆,又是一路風塵,病情加重,一度昏迷不醒,後來有所好轉,而就在這時,高宗皇帝表示要將皇位傳於他,太子聽了這話,深感不安,結果又導致病情惡化,“伏枕流欷”,終致“舊疾增甚”,最後於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合璧宮綺雲殿去世。”究竟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還是留給後人斷續評說吧!

  引子:恭陵為何選在景山?

  《舊唐書》載:“上元二年,太子從幸合璧宮,尋薨,年二十四……其年,葬於緱氏縣景山之恭陵……”

  眾所周知,唐代諸多皇帝的陵墓多在陝西,也就是關中,為何獨獨李弘,這個唐高宗摯愛的兒子的陵寢設在偃師呢?其實,這與李弘的母親,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有著很大的關係。

  武則天作為歷史上雄才大略的女政治家,是極其有魄力和膽識的一個人。太宗執政時,武則天作為才人(主要是秘書工作)跟隨太宗十二載,耳聞目睹,對於治理朝政、發展生產有著深刻的認識。

  後來,武則天通過自己的才識和手腕,成了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則天立為皇后之初,就曾諫言皇上十二事,其中一事就是“勸農桑,薄徭役”,致力於發展生產。接著,為了緩和關中的政治矛盾和生活匱乏等經濟矛盾,以政治家的氣魄,於公元657年勸高宗遷都洛陽,到公元675年李弘死時,東都發展已粗具規模,社會經濟也迅速增長。

  李弘死後,按常理當歸葬關中,“近侍昭陵”,但輕徭薄賦是武則天經世的一貫主張,為了不過多勞費民力,就和高宗商量在景山為太子選陵。這在《孝敬皇帝睿德紀》碑文中有明顯的反映,文云:“農墾在候,田務方殷,重歸關輔,恐有勞廢,遂割一己之慈(闕)便兆人之業(闕)以為言故,殮絕於珠璣,明器唯資瓦木,一從本志,無奪宿成。”

  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雖然武則天以自認為的節儉殮葬李弘,但這樣大規模地營建恭陵,耗費鉅億,是導致了兩次役夫逃亡事件,據《新唐書·孝敬皇帝弘傳》:“營陵功費鉅億,人厭苦之,投石傷所部官司,或相率亡。”《新唐書·韋弘機傳》:“太子弘薨,詔蒲州刺史李仲寂治陵,成而去堂厄,不容終具,將更為之。役者過期不遣,眾怒,夜燒營去。”這兩條史料是對“田務方殷,恐有勞廢”等的另一種說法,是站在不同立場上的話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