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28年7月8日,孫殿英在軍部召開緊急會議,宣布崩皇陵也是革命,是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為革命做出貢獻的“正義”之舉,並由馮養田宣布行動方案。至此,一場曠世罕見的盜寶事件,拉開了序幕。

  但是盜墓過程並沒有他們預想的那麼順利,首先開赴東陵是孫殿英的心腹譚溫江和旅長韓大保。他們奉命首先開掘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工兵營在陵寢各處連續挖了兩天兩夜找不到地宮入口。孫殿英十分著急,就派人把當地地保找來。地保是個40多歲的小地主,聽說是要為盜皇陵當“參謀”,頓時嚇得臉色蠟黃,兩腿直打顫,但又惹不起這個軍長,只好說:“陵寢面積這麼大,我也不知道入墓穴的具體位置,還是找幾個附近的老旗人問問吧!”這話提醒了孫殿英,他立即派人找來五六個老旗人。可這些老人也不知道地宮入口,孫殿英以為他們是不肯說出秘密,開始還好言哄勸,漸漸失去耐心,就用鞭子抽、烙鐵烙。老人哪經得起這折騰,不到半天工夫就死去兩個,有一個實在受不了孫殿英的折磨,就說離此地10多公里有個張石匠,曾參加修築陵墓,興許還能記得進地宮的位置。

  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不讓外人知道地宮入口,修築皇陵最後一道工程:隧道的匠工,往往都被處死。那麼,這個張石匠又是怎麼逃離虎口,獨自生存下來的呢?這裡面有一段奇事。

  原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救了他的命。當時慈禧入葬時,在工匠中挑出81人留下最後封閉墓道,並告訴石匠們可以從另一事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們心裡明白得很,這只不過是歷朝沿襲下來的騙局,既然被留下了,就別想活著出去。當時這個張石匠已40多歲了,幾天前聽鄉里人帶信,說他老婆給他生了個大胖兒子,可把他喜壞了,現在要他留下來,連兒子也沒看一眼就死去,心裡不是個滋味。他在搬動石頭時走神,腳下一滑,一塊大石頭砸在身上,當場就昏過去了。當時正忙碌中的監工以為他死了,怕玷污了金券(即寢宮),便叫人拖出去扔到荒山坡。張石匠醒來時發現自己不在陵墓工地,又驚又喜地拼命跑回家,這樣才算撿了一條命。

  ------------

  歷史深處的爆炸:孫殿英東陵盜寶案(2)

  ------------

  孫殿英從老旗人口裡知道了這個秘密,便迫不及待地去找張石匠。深更半夜,張石匠突然被幾個軍人請到東陵來,他迷迷糊糊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孫殿英對他說,請指點一下進入慈禧寢宮的墓道入口就送你回去。張石匠立刻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嚇得小腿肚子直抽筋,跌坐在椅子上。張石匠想,我怎麼能做出出賣祖宗的事呢?孫殿英用元寶、金條來引誘,張石匠還是一言不發。孫殿英火了,吩咐手下搬來刑具準備用刑,轉而一想,如果張石匠經不住用刑,死了,我哪兒去找墓道入口?於是又沒有上刑。但是老奸巨猾的孫殿英立刻就想出了一個對付張石匠的辦法,只見他大手一揮,說:“你不說,是不是?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去,把他兒子給我抓來,今天我就是當著他的面扒了他寶貝兒子的皮!”這一招真靈,還沒等孫手下的人出門,張石匠就撲通一聲跪了下來。

  在石匠的帶引下,墓道口找到了,但道口被多層花崗石堵得嚴嚴的,石頭與石頭之間又用桐油糯米石灰漿粘固,真可謂天衣無縫,比自然山石還難鑿。工兵營長叫人搞來兩大桶硝鏹水,想用侵蝕的辦法打開石障,但還是無濟於事。時值夜半,掘墓的官兵一個個累得汗流浹背,癱倒在地上。孫殿英一看急了,乾脆叫部下運來炸藥,牽上導火索。只聽“轟、轟”幾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慈禧陵墓的墓道被炸開一個大窟窿,剎時“嗖嗖”:一股股陰霉氣從墓里竄出,嚇得官兵直往後退。於是孫殿英下令命譚溫江帶一排士兵堵在墓道口,誰敢逃跑就打死誰。

  士兵們膽戰心驚地進入地宮,就在這個時候,一件讓人毛骨悚然的事情生了。

  進入了地宮,西太后慈禧的棺槨就擺在面前。“給我開!”一聲令下,陰冷死寂的地宮中,頓時響起鎬頭利斧的撞擊和刺刀的沙沙聲響。

  要知道,清代棺木有兩層,外層稱槨,裡面那層才稱棺。這外槨是用一種名貴的金絲楠木製成,木料產自川、廣、雲、貴的原始密林,不僅質地細膩、花紋秀美,還散發著一股浸人肺腑的清香。外槨金絲楠木外面,還漆有四十九道漆。最外層金漆塗刷完後,再由喇嘛用藏文書寫四天王經咒於上,用以佑護亡靈。可惜這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槨,競被匪徒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徒們將碎槨木搬開,現出一具紅漆滇金的內棺。匪官怕用刀斧劈砍損傷棺內寶物,嚴令匪兵小心謹慎地用刀撬開內棺。就在這時,突然,木棺中傳出“喀嘣”聲巨大響動,整個棺蓋“嘩”地蹦起一尺多高,緊接著,一陣淒冷冰涼的陰風黑霧“呼”地一聲竄出棺外,直向兵士們的面部撲來,每個人的臉上都像被重重地擊了一把石灰,痛疼難耐又涕淚俱下,眼前一片漆黑,頭腦一陣暈眩。就在這個瞬間,眾人抽刀棄斧向後滾爬而去,蹦起的棺蓋又“咣”地一聲回到了原位。

  但是譚溫江手下有兩個膽子特別大的人。一個是顓孫子瑜,另一個是一個姓劉的副官。突然發生這種事,連孫殿英都有些害怕,可是顓孫子瑜和劉副官卻沒有絲毫驚慌,他們各自端著大張機頭的手槍,站在地宮出口,命令所有持槍的士兵都將槍口對準眼前的木棺,呈扇形慢慢包抄過來。同時嚴厲規定,一旦出現慈禧炸屍傷人的不測之象,先以刺刀相拼,奮力搏擊。萬一慈禧屍身刀槍不入,刺刀拼殺無效,當開槍射擊,若射擊無效,則且戰且退,直至退出地宮,由機槍封鎖地宮出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