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蔚然成風的民間盜墓

  宋代以來的骨董收藏之風刺激了盜墓風習,而盜墓發現又為當時金石研究的興起提供了條件。二者相互輔承,使得宋元時期的民間盜墓之風越演越烈。

  蔡絛在《鐵圍山叢談》說,帝王尚好博古收藏,盜掘古器一時成風,“於是天下冢墓,破伐殆盡矣。”《邵氏聞見後錄》記載了這一故事:北宋時,有人在長安賣湯餅民家得到高尺余的白玉奩,上刻雲氣龍鳳、海上神山,進獻朝廷,得到“墟墓之物,不可進御”的答覆,於是收入官庫。同書又記述,有人在關中壞一古冢,發現一件可容水一斛的碧色大瓷器,“中有白玉嬰兒,高尺余,水故不耗敗。”

  隱秘的、持續不斷的民間盜墓在宋朝整個盜墓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在民間盜墓蔚然成風的南宋,有史可查的民間盜墓就有很多。

  宋高宗建炎初年,長安城附近不斷有盜發古墓的事件。明人在《稗史彙編》中寫道:“長安近城官道之側,有大古冢,以當行人常所往來,故獨久存不毀。建炎初寇亂,有人發之,得古銅鐘鼎之屬甚多,驗款識,皆三代物。冢為隧道窟室,土堅如石,周匝皆刻成人物侍衛之狀,其冠服丈夫則幞頭,婦人則段衣,皆寬袖,頗類今制,而小異。乃知數千載冠服已嘗如此。”這段話的意思是:在長安附近的官道旁邊,有一個很大的古墓。當時很多行人來來往往,所以這座墓一直保存了很久而沒有遭到掘盜。然而宋高宗建炎初年因為戰亂,這座古墓終沒有逃過此劫,被人給盜了。盜墓人在墓里得到許多古銅鐘鼎之類的器物。經人看了一下樣式,證明是三代以前的器皿。這個墳墓有個隧道,隧道的土很硬,好像石頭一樣。墓室的窟室四面牆上都刻有很多類似侍衛的人。墓主人的頭上有幞頭,其妻子則穿著衣,都有著寬寬的袖子。和宋建炎期間的服飾很像,只是個別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差異。因此可以看出當時人得出結論:幾千年前的衣服就已經是宋代時那個樣子了。

  其實,民間盜墓當時並不僅僅是宋朝所獨有。與之並存的金王朝也有很多發掘冢墓的情況。《金史》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尚書省奏,盜有發冢者,上曰:“功臣墳墓亦有被發者,蓋無告捕之賞,故人無所畏。自今告得實者量與給賞。”發冢事件之普遍,竟然使得本朝的“功臣墳墓”也不能保全。

  盜墓活動之所以如此普遍,主要是盜墓人太貪念於墓主的隨葬財物。司馬遷在《史記》中論述社會行為往往為利益驅動時曾經說到,“劫人作奸,掘冢鑄幣”等敢於冒死而“不避法禁”者,其實都是出於財富的追求。《元史》有這樣的記載:元太祖時代,張榮授金紫光實祿大夫,山東行尚書省兼兵馬元帥,知濟南府事,“時貿易用銀,民爭發墓劫取,榮下令禁絕。”也是民間出於經濟目的盜發冢墓的史例。

  但盜墓有時又有令人驚異的動機。《異苑》記載,漢代人京房的墳墓在東晉時被盜掘,遺體依然完好,“殭屍人肉堪為藥,軍士分割之。”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元代有“木乃伊”可治癒“損折肢體”的傳說,與“殭屍人肉堪為藥”的迷信接近。而李時珍《本草綱目》也引用過此說,可見在民間的風行。近世吳有如《點石齋畫報》有題為“群賊盜骨”的故事,其中寫道:“有匪徒將棺木撬開七八具,盜竊枯骨,有謂以之為悶香,有謂以之合藥餌。事雖出於擬議,然非專盜衣飾可比矣。”這種取枯骨“以之為悶香”或“以之合藥餌”的盜墓動機,實在令人驚異。大家都熟悉的伍子胥“鞭屍”的故事,則是發掘墓葬行為極端的復仇形式。歷史上發冢斬屍(如拓跋王圭發慕容普麟冢)、剖棺焚骨(如王頒掘陳霸先陵)一類事例還有很多。

  ------------

  帝王的最後歸處:解析宋皇陵(1)

  ------------

  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皇權高度集中的北宋,全國才有了一個初步統一的局面。只要有政權存在,就一定會把建皇陵提到日程上來。

  北宋八陵位於今河南鄭州、洛陽之間,南望嵩山少室,北臨黃河天險,蜿蜒阻隔,東為巍峨挺拔、群山綿謁的青龍山,洛水東西橫貫全縣,自古以來就被北風水先生視為“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所以北宋皇帝除徽、欽二宗外全部安葬在這裡,統稱“鞏縣八陵”。鞏縣的北宋陵區,北起孝義鎮,西至西村,中貫芝田鎮,面積約有三十多平方公里。偌大的陵區,真可謂是頭枕黃河,足蹬黃河了。

  北宋的陵寢制度大體上沿襲了唐代初,只是改變了漢唐預先營建壽陵的制度。北宋的陵寢在皇帝死後才開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須在七個月內完成。因此宋代的陵園規模不如唐代。

  從唐代高祖李淵開始,后妃附葬帝陵不單獨起陵,而宋代恢復了漢代的規制,后妃單獨起陵園於帝陵的西南隅。後陵建築與帝陵相同,但規模較小,除太祖莊懷皇后潘氏有陵號“保泰”外,其它後陵都沒有陵號。

  鞏縣宋陵的形制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墓前石刻數目整齊劃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層陵台,每門各有石獅一對。由南門向北的神道兩側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種石像。陵園布局分上宮和下宮,分別為上陵謁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的場所。宋代建造陵墓相風水堪輿(看風水),流行“五音姓利”的說法,把姓氏歸於古代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的方位。北宋營建帝陵時間短促,運料、營建以及入葬工程量都非常浩大,因此給人民代來了沉重的負擔。例如,建造趙匡胤父親趙宏殷的永安陵時,僅被壓死者就達二百多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