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貞觀十年,文德皇后長孫氏病故安排喪葬,最終確定營建昭陵時,李世民決意專辟場所雕刻戰役中陣亡的戰馬加以紀念。他親選了六次重大戰役中陣亡的戰馬故事題材,親撰贊詩,由整個昭陵的設計和營造者、著名建築藝術家、工藝繪畫家閻立德實施建造。

  然而,這六匹為唐太宗所鍾愛的戰馬雕刻,也隨著昭陵的被盜而開始了它們充滿坎坷的人世旅程。

  1914年,美國文物走私商串通北京一個姓黃的古玩奸商,將昭陵六具石刻駿馬中的二駿:颯露紫和拳毛弧切割打碎裝箱,偷偷地運往美國。消息在西安百姓中傳開後,激起了極大的反響。不管是有官位的愛國志士,還是普通黎民百姓,大家都切齒痛恨,深深地詛咒洋鬼子的可惡,也深深地咒罵民族敗類的可恥行徑。

  四年後的1918年夏天,貪婪成性的美國文物走私商,再次勾結民族敗類,秘密進入昭陵,將另外四具駿馬石雕也切割打碎裝箱。他們知道自己的舉動是在犯不可饒恕的罪惡,所以事前進行了嚴秘的計劃,為了不使惡行暴露,這伙盜賊不敢走陸道,而選擇走水道。他們選擇渭河漲水的夏天雨季,將裝著石雕駿馬的木箱裝船,沿水路而下,計劃運至西安,再秘密輾轉,偷運至美國。

  然而,這一次他們打錯了如意算盤。激憤已極的人民群眾發現了他們的詭秘行蹤。他們自發地跟蹤賊船,拼死加以阻截。在咸陽橋邊的碼頭上,圍住了這伙盜賊。

  經過一番波折,昭陵四駿終歸沒有落入美國人之手,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乾陵地宮之謎

  唐十九陵中十八陵被盜,裡面的寶物雖然不能全部悉知,但是比較有名的歷史上仍有記載。現在人們最關注的恐怕就是讓溫韜心生恐懼而中途罷手的乾陵裡面,到底都有些什麼。

  乾陵地宮是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想弄清其中的奧秘,但是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和考古資料,時至今日,人們對乾陵地宮仍然是不甚了解。毫無疑問,在進行科學發掘之前,要完全揭開乾陵地宮的神秘是不可能的。不過,我們可根據文獻和考古資料所披露的蛛絲馬跡,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從現存的文獻資料記載中得知,乾陵外部有一條溝通地宮的“羨道”,又叫“誕道”,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隧道。這條隧道是由塹壕(露天)與石洞兩部分構成的。兩段交接處便是地宮宮門的所在。

  通過隧道進入宮門。根據文獻記載,唐太宗昭陵的石門達五噸之重。乾陵地官石門有多重,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一定是堅固可靠的。進入宮門便可以到達墓室。墓室是地宮的主體,根據“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推測,乾陵地宮墓室至少是前、中、後三室。

  地宮裡有些什麼東西,這可能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從《唐六典?大唐元陵儀注》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首先,地宮的中室或中部,有“棺床”、“棺床”上放著皇帝的“神宮”,即棺槨。棺材的底部有防潮材料及珍寶之類。上加“七星板”,板上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矽、璋、璧、琥、璜等“六玉”。

  此外,從武則天所撰寫的《述聖紀碑》碑文中考證,地宮裡還有不少珍貴書籍和名人字畫。史載,五代時期耀州節度使溫韜盜掘昭陵時,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由此可以推斷,“待到幽宮重啟”之日,人們所見應該又是一個“不異人間”的乾陵。

  溫韜盜墓在文化史上的意義

  溫韜盜發唐陵,曾經從唐太宗昭陵中得到書法大家鍾繇、王羲之真跡。《新五代史》記載,昭陵多藏有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溫)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所謂前世圖書“悉取之,遂傳民間”這一文化過程,值得文化史學者重視。

  ------------

  福地洞天“太子墩”:南唐二陵的發現(1)

  ------------

  作案時間:無確切記載

  作案地點:南唐二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南郊的牛首山下

  受害人:南唐二帝

  作案人:未知

  作案手段:不詳

  作案後果:當年隨葬的金銀珠寶早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

  制、石制的哀冊。

  盜墓性質:不詳

  引子

  十世紀前半期,我國歷史上出現了一次大分裂的局面,這就是“五代十國”時代,南唐是其中之一。它是在原吳政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封建小朝廷。

  南唐是一個短命的年代,前後只經歷了三個皇帝:烈祖李、中主李煜後主李煜。南唐二陵,就是南唐烈祖李和他的兒子李的欽陵和順陵。

  李,字正倫,徐州人。少年因戰亂成孤兒,被時任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收養,後大將徐溫收為養子,改名徐知誥。吳天祚三年(937年),他廢吳王楊溥,自立皇帝,自稱是唐憲宗李純第八子李恪的玄孫,恢復原姓名李,改國號為大唐(為區別於唐、後唐,史稱南唐)。南唐升元七年(943年)因信奉長生道術,死于丹石中毒。李,初名瑤,字伯玉,李的長子。28歲時即位,交泰四年(961年)他在“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中於洪州(今江西南昌)死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