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諸神黃昏 “千年帝國”灰飛煙滅(3)
柏林戰役結束並不意味著整個戰爭立即結束,一些零零星星但毫無意義的抵抗仍在繼續著。這時,絕大部分德軍仍然保持著一定的指揮體系和軍事紀律,而且還有著一定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他們如今惟一的想法就是突破蘇軍的圍追堵截,抵達易北河向美國人或英國人投降。在柏林戰役最後幾天裡,巴斯指揮德國第9集團軍拼死向柏林西南部突圍,與溫克指揮的第12集團軍會合,而後殺開一條血路向易北河方向逃去。在當時,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主要作戰目標是儘快攻占柏林中心區,並沒有把主要精力用來阻擊第9集團軍。即便如此,德軍的突圍行動仍然非常激烈殘酷。此時,第9集團軍幾乎彈盡糧絕,中途又有大批難民加入進來,逃亡行動混亂不堪。5月1日,第9集團軍僅剩下最後一輛坦克,已經隱約聽到身後蘇軍追擊部隊的槍炮聲,極度絕望的德國人瘋狂地向前奔去。沃爾夫·哈格曼中將從坦克里爬出來,拿起手中僅剩下的一件武器———手槍,向蘇軍胡亂開火。僥倖的是,在短短几分鐘後,第9集團軍終於與第12集團軍會合了,原有的20萬人馬如今僅剩下4萬人左右。雙方指揮官巴斯和溫克,這兩位早已精疲力竭、渾身骯髒不堪的將軍地向對方迎了過去,沮喪地握了握手,什麼話也沒說。截至5月7日,上述兩支集團軍全部抵達易北河,向盟軍投降。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德軍主力部隊並非部署在德國境內,而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在費迪南德·舍爾納陸軍元帥的指揮下,擁有60萬之眾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仍然頑強地據守著布拉格、波希米亞(以前為一中歐國家,現為捷克的一部分)和摩拉維亞(位於捷克和斯洛伐克中部,隸屬捷克)的大部分地區。將近300萬蘇聯紅軍、波蘭軍隊和美國軍隊與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進行了長達一周的激戰。5月9日,蘇軍解放了布拉格。此時,巴頓將軍指揮的美國第3集團軍已經推進至比爾森,又經過兩天激戰,徹底粉碎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頑抗。
5月4日,德國西北部的所有德軍向蒙哥馬利投降。5日,德國北部的G集團軍群向美軍投降。就在同一天,新上任的德國海軍總司令漢斯·馮·弗雷德堡海軍上將抵達法國東北部城市蘭斯,與盟軍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將軍談判全面投降事宜。弗雷德堡試圖為德國新政府爭取一些較為寬鬆的條件,首要的是推遲正式談判時間,使新政府的高官們可以離開蘇軍占領區前往西部。但艾森豪將軍斷然拒絕了他的請求。5月6日,鄧尼茨又派出約德爾向艾森豪的參謀長史密斯進行解釋,並要求單獨與西方盟國簽定投降協定,企圖儘快結束西線戰事,以便在東線繼續與蘇軍作戰。艾森豪後來回憶道:
我指示史密斯將軍,警告約德爾他們:必須立即停止所有虛偽的舉止和拖延時間的做法。否則,我將封鎖整個盟軍戰線,動用武力阻止任何德國難民湧入我方一側。我絕對不能容許他們再拖延下去。
5月7日1時30分,在收到艾森豪措辭強烈的警告後,被希特勒指定為接班人的鄧尼茨海軍元帥立即發電報給約德爾,授權其代表德國政府立即簽署投降文件,不必再進行任何談判或拖延。2時41分,在位於蘭斯的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里,德國正式向聯合國軍隊無條件投降,“第三帝國”滅亡。
柏林戰役的勝利具有非常強烈的象徵意義,它不僅標誌著歐洲戰事的正式結束,還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向另外一種戰爭類型(冷戰)的逐漸演變,更對以後半個世紀的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第一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柏林戰役準確地體現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具有的慘烈犧牲和徹底毀滅的特徵。在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軍隊成建制地被殲滅,一座座的城市被炸成廢墟,就連手無寸鐵的平民也難逃厄運,其方式之極端駭人聽聞,規模之浩大史無前例。無論對於征服者還是戰敗者,均未能倖免由戰爭所帶來的巨大創傷,大片國土被戰火燒焦,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徹底崩潰。其中,發生在東線戰場的戰事簡直就是一場“全面戰爭”,人類有史以來從未經歷過如此慘烈的劫難。
諸神黃昏 “千年帝國”灰飛煙滅(4)
第二點,如果出於戰後政治利益考慮,美、英等西方盟軍當時極有可能趕在蘇聯紅軍之前抵達柏林,但盟軍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將軍的一紙命令將柏林拱手讓給了蘇聯人。攻克柏林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頂峰,更是蘇聯紅軍在擊敗納粹德國的戰爭中所立下的赫赫戰功的最高體現。數年後,艾森豪參加美國總統競選,戴著“擊敗希特勒的人”的桂冠入主白宮。對此,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絕大多數歷史學家均嗤之以鼻,他們普遍認為該項殊榮理應歸屬於另外一個人———最合理的人選是朱可夫,要麼就是史達林,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劃歸艾森豪的名下。在整個戰爭期間,與西方盟國相比,蘇聯承受和付出了極度不成比例的戰鬥和犧牲。僅在1941年12月—1942年11月期間,在東線交戰的蘇德軍隊就達到了900萬人,而與此同時,在北非沙漠裡與德意軍隊角逐的英國軍隊僅有10萬餘人,其兵員數量和戰鬥規模與蘇德戰場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僅在庫爾斯克一場戰役中,蘇德雙方就投入了200多萬軍隊。甚至到了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第成功登陸、開闢第二戰場之後,仍然有210萬的德軍———幾乎占到德國總兵力的62%———在東線與600萬蘇軍作戰。德國遭受的絕大部分損失來自東線:在戰爭中傷亡的1348萬名德軍人員中,1076萬人是在東線負傷或者陣亡的,這一數字占到德軍總傷亡數字的80%。同樣,美英兩國在戰爭中分別傷亡了40萬人和43萬人,而蘇聯紅軍總傷亡將近2900萬人,另有1500萬名蘇聯平民傷亡。此外,在擊敗納粹德國的“偉大衛國戰爭”中,蘇聯人民不僅僅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犧牲,還貢獻了諸如朱可夫這樣的卓越的軍事指揮天才,以及紅軍將士們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敢於犧牲、勇往直前的鬥志。
柏林戰役結束並不意味著整個戰爭立即結束,一些零零星星但毫無意義的抵抗仍在繼續著。這時,絕大部分德軍仍然保持著一定的指揮體系和軍事紀律,而且還有著一定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他們如今惟一的想法就是突破蘇軍的圍追堵截,抵達易北河向美國人或英國人投降。在柏林戰役最後幾天裡,巴斯指揮德國第9集團軍拼死向柏林西南部突圍,與溫克指揮的第12集團軍會合,而後殺開一條血路向易北河方向逃去。在當時,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主要作戰目標是儘快攻占柏林中心區,並沒有把主要精力用來阻擊第9集團軍。即便如此,德軍的突圍行動仍然非常激烈殘酷。此時,第9集團軍幾乎彈盡糧絕,中途又有大批難民加入進來,逃亡行動混亂不堪。5月1日,第9集團軍僅剩下最後一輛坦克,已經隱約聽到身後蘇軍追擊部隊的槍炮聲,極度絕望的德國人瘋狂地向前奔去。沃爾夫·哈格曼中將從坦克里爬出來,拿起手中僅剩下的一件武器———手槍,向蘇軍胡亂開火。僥倖的是,在短短几分鐘後,第9集團軍終於與第12集團軍會合了,原有的20萬人馬如今僅剩下4萬人左右。雙方指揮官巴斯和溫克,這兩位早已精疲力竭、渾身骯髒不堪的將軍地向對方迎了過去,沮喪地握了握手,什麼話也沒說。截至5月7日,上述兩支集團軍全部抵達易北河,向盟軍投降。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德軍主力部隊並非部署在德國境內,而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在費迪南德·舍爾納陸軍元帥的指揮下,擁有60萬之眾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仍然頑強地據守著布拉格、波希米亞(以前為一中歐國家,現為捷克的一部分)和摩拉維亞(位於捷克和斯洛伐克中部,隸屬捷克)的大部分地區。將近300萬蘇聯紅軍、波蘭軍隊和美國軍隊與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進行了長達一周的激戰。5月9日,蘇軍解放了布拉格。此時,巴頓將軍指揮的美國第3集團軍已經推進至比爾森,又經過兩天激戰,徹底粉碎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頑抗。
5月4日,德國西北部的所有德軍向蒙哥馬利投降。5日,德國北部的G集團軍群向美軍投降。就在同一天,新上任的德國海軍總司令漢斯·馮·弗雷德堡海軍上將抵達法國東北部城市蘭斯,與盟軍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將軍談判全面投降事宜。弗雷德堡試圖為德國新政府爭取一些較為寬鬆的條件,首要的是推遲正式談判時間,使新政府的高官們可以離開蘇軍占領區前往西部。但艾森豪將軍斷然拒絕了他的請求。5月6日,鄧尼茨又派出約德爾向艾森豪的參謀長史密斯進行解釋,並要求單獨與西方盟國簽定投降協定,企圖儘快結束西線戰事,以便在東線繼續與蘇軍作戰。艾森豪後來回憶道:
我指示史密斯將軍,警告約德爾他們:必須立即停止所有虛偽的舉止和拖延時間的做法。否則,我將封鎖整個盟軍戰線,動用武力阻止任何德國難民湧入我方一側。我絕對不能容許他們再拖延下去。
5月7日1時30分,在收到艾森豪措辭強烈的警告後,被希特勒指定為接班人的鄧尼茨海軍元帥立即發電報給約德爾,授權其代表德國政府立即簽署投降文件,不必再進行任何談判或拖延。2時41分,在位於蘭斯的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里,德國正式向聯合國軍隊無條件投降,“第三帝國”滅亡。
柏林戰役的勝利具有非常強烈的象徵意義,它不僅標誌著歐洲戰事的正式結束,還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向另外一種戰爭類型(冷戰)的逐漸演變,更對以後半個世紀的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第一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柏林戰役準確地體現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具有的慘烈犧牲和徹底毀滅的特徵。在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軍隊成建制地被殲滅,一座座的城市被炸成廢墟,就連手無寸鐵的平民也難逃厄運,其方式之極端駭人聽聞,規模之浩大史無前例。無論對於征服者還是戰敗者,均未能倖免由戰爭所帶來的巨大創傷,大片國土被戰火燒焦,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徹底崩潰。其中,發生在東線戰場的戰事簡直就是一場“全面戰爭”,人類有史以來從未經歷過如此慘烈的劫難。
諸神黃昏 “千年帝國”灰飛煙滅(4)
第二點,如果出於戰後政治利益考慮,美、英等西方盟軍當時極有可能趕在蘇聯紅軍之前抵達柏林,但盟軍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將軍的一紙命令將柏林拱手讓給了蘇聯人。攻克柏林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頂峰,更是蘇聯紅軍在擊敗納粹德國的戰爭中所立下的赫赫戰功的最高體現。數年後,艾森豪參加美國總統競選,戴著“擊敗希特勒的人”的桂冠入主白宮。對此,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絕大多數歷史學家均嗤之以鼻,他們普遍認為該項殊榮理應歸屬於另外一個人———最合理的人選是朱可夫,要麼就是史達林,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劃歸艾森豪的名下。在整個戰爭期間,與西方盟國相比,蘇聯承受和付出了極度不成比例的戰鬥和犧牲。僅在1941年12月—1942年11月期間,在東線交戰的蘇德軍隊就達到了900萬人,而與此同時,在北非沙漠裡與德意軍隊角逐的英國軍隊僅有10萬餘人,其兵員數量和戰鬥規模與蘇德戰場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僅在庫爾斯克一場戰役中,蘇德雙方就投入了200多萬軍隊。甚至到了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第成功登陸、開闢第二戰場之後,仍然有210萬的德軍———幾乎占到德國總兵力的62%———在東線與600萬蘇軍作戰。德國遭受的絕大部分損失來自東線:在戰爭中傷亡的1348萬名德軍人員中,1076萬人是在東線負傷或者陣亡的,這一數字占到德軍總傷亡數字的80%。同樣,美英兩國在戰爭中分別傷亡了40萬人和43萬人,而蘇聯紅軍總傷亡將近2900萬人,另有1500萬名蘇聯平民傷亡。此外,在擊敗納粹德國的“偉大衛國戰爭”中,蘇聯人民不僅僅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犧牲,還貢獻了諸如朱可夫這樣的卓越的軍事指揮天才,以及紅軍將士們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敢於犧牲、勇往直前的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