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0點種方向發現新的目標,距離9海里,速度20節…頻譜比對顯示,應為中國 ‘宋’ 級的改進型…,深度280米…”

  ··不久聲納兵又發現後方有一艘“超基洛”級在跟蹤,“德克薩斯”號落入了水下、水面和反潛機的立體包圍網中。美軍這二年化了極大的力量來收集我軍改進型潛艇的信息,而我軍潛艇部隊頻繁在南海和印度洋作戰不可能完全躲避美軍龐大的偵察網,讓他們收集到這些潛艇的頻譜。這裡要略微作些解釋:每艘潛艇在海下航行時產生的噪音都有自身的特徵,其強度在各個頻率的分布基本是固定的,這就是所謂的頻譜。

  ··例如,“基洛”級潛艇被譽為“海洋的黑洞”,其噪音級基本與海下的本底強度相當,但它還是可以被探測到,只要探測系統中有它的頻譜資料。聲納探測系統的電腦可以根據系統中儲存的頻譜資料,排除本底噪音的干擾,把潛艇的噪音突現出來。作個很通俗的比喻,儘管周圍的噪雜聲很大,但是一個母親還是可以從中分辨出她的寶寶的哭聲,因為她太熟悉這個哭聲的特徵了。當然,我軍也收集了美軍各型、各艘潛艇的頻譜資料,其中有些是從俄國人那裡買來的,那些“洛杉磯”級的是相當齊全了,這艘“新鮮”的“維吉尼亞”級自然成了“追捧”的對象。水面偵察船、潛艇、反潛機都忙得不可開交。

  ··雙方開始在這小小的海盆中鬥智鬥勇,此時美中並未開戰,因此也不能發射魚雷、飛彈真干,但是並不等於沒有危險。不久一艘高速偵察船行駛到“德克薩斯”號的上方以船底的聲納陣列精確定位,然後墜下了一個35噸的“錨”――曾經一下子砸沉了一艘越軍“山高”級小潛艇。前蘇聯的偵察船曾經以數百米長鋼纜掛上數十噸重的鋼球撞擊美軍的潛艇,迫使遭撞擊的美潛艇浮出海面。核潛艇的鋼殼並不會被鋼球或以合金鋼作錨尖的巨錨擊穿,可是遭撞擊損害的耐壓殼體很可能在深潛時被高壓海水擠破。核潛艇艇長的頭腦絕對不一般,貝爾德一聽到聲納兵驚呼:“頭頂有異物高速接近?”

  ··他立即聯想起前蘇聯偵察船的大鐵球,馬上發出連串指令,“德克薩斯”號驚險萬分地躲過了一次“金錘擊頂”之災。左舷的聲納陣列記下了巨錨掠過的恐怖聲響,聲納兵不由得擦了下額頭的冷汗,中國巨錨比俄羅斯鐵球的下墜速度可快得太多了。那些“漁輪”可不甘心,還不時地以巨錨來騷擾,漁輪要拋錨那可是天經地義的,至於錨的形狀和材質國際上可沒有規定,潛艇要是挨上了可無處去打官司。當然潛艇也可以急速上浮去拱翻漁輪,美軍的一艘核潛艇就曾經在上浮時弄沉了一艘日本的900噸級的漁輪,還若無其事地不去營救翻沉漁輪的日本漁民。不過此漁輪不同於那漁輪,核潛艇躲它們還唯恐不及呢。

  ··更令貝爾德中校冒汗的是中國的那些常規潛艇居然長時間地在海下以高速同他周旋,這決不是西方的AIP系統能做到的。他痛苦地感受到孤軍奮戰的澀味。在當今的資訊時代,五角大樓號稱可以實時地控制到單兵,唯獨不能與這些中校們指揮的龐大的核潛艇聯繫。理論上中校可以在100米深的水下放出數百米長的天線來單方面地接收五角大樓通過極低頻天線發送的電文,不說此類電文只能包含極少的信息,而且接收時航速要降到很低,而且要直線航行。在如此群敵環峙之際,中校是不大敢隨便冒風險的。通過動力浮標可以向五角大樓報告一些極為緊要的信息,那也是要冒風險的,因為動力浮標並跑不很遠,它一發射信號就會被敵方密布在這一海域的無線電定位系統測定坐標,敵方自然就可以圈定核潛艇的活動範圍,那也是很危險的事。最要命的是這些通訊手段不僅風險大,而且不能進行交互式通訊。

  ··五角大樓當然不能容忍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本世紀初耗巨資研製雷射潛艇通訊系統。科學家發現在海水中蘭綠光可以傳輸800-900米遠,只要強度夠大一束蘭綠雷射可以從300-400千米的空間垂直地照射到海面,再透過300-400米深的海水照射到潛艇的雷射接收器,反之潛艇也可以利用蘭綠雷射束向衛星發送信息。潛艇自從有了新型的雷射陀螺後,可以相當準確地確定自身的坐標,衛星的運行也是極為規則的,潛艇當然可以知道這些雷射通信衛星掠過自己頭頂的時刻,此時對準衛星發射通訊雷射束就可以了。衛星接收到信息自然可以對準潛艇,以雷射束建立信道。雷射束非常的狹窄,保密性也很好。

  ··如此美妙的事情,當然值得投巨資。無奈自然界實在不如五角大樓老爺的意。如果大海是風平浪靜,如同鏡面一般,這一系統確實是可行的。可惜深海上可以說是無風三尺浪,當潛艇發出的狹窄的雷射束到達海面的時候,是與海面上波浪引起的曲面相交的並不能垂直穿越海面,這就會發生折射,並有很大一部分被折射回海底,當入射角大於42度時甚至會發射全折射,哪裡能照射到小小的衛星上呢。在波濤起伏的海面上哪裡去找到水平的一點,讓雷射束順利地射到高高在上的衛星上去呢?至少到現在還未研究出辦法來。美軍的核潛艇艇長還得繼續忍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