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頁
另外,羅馬軍隊新配發的短劍,長度約為兩英尺。劍寬約兩英寸,很重,劍頭十分尖利。劍柄可用木、骨、象牙或金屬製成。這種短劍的作用,更擅刺殺而不在於砍殺,它的威力在近身搏殺中更能體現。
在防禦武器方面,羅馬人也仿照了秦國的盾牌樣式,把原先的圓盾改成結實的長圓形凸面體,這種盾牌更符合人體的特徵,豎起來之後幾乎可以將身體的大部分遮蓋住,能夠很方便的遮擋住秦軍弩箭的射擊。
除了武器方面的改進之外,羅馬軍隊在徵兵方面,最為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增加了常備軍和後備役少年兵兩個固定的兵種。
在原先的義務兵役制下,羅馬士兵平時耕作,戰時出征,很少有機會進行集中的戰術訓練,而現在,羅馬人決定效仿秦軍一樣,將現有的一線兵員全部調整為常備軍,這些將士的裝具、食物、輜重一應物器,都由國家統一補發,而不再由士兵的個人家庭來承擔,同時,為了獎勵出征將士為國征戰的功績,羅馬帝國也會和秦國的軍爵制一樣,對立下戰功的將士進行表彰。
後備役少年兵,主要由年滿十三周歲未滿十六周歲的少年組成,這些少年雖然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但在帝國宣傳機器的鼓動下,卻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意識,特別是對西庇阿這個軍事領袖更是發自內心的愛戴,所以,訓練這些少年兵,對於羅馬在今後幾年中改變不利的戰場局面至關重要。
羅馬人的軍事化改革步伐,在秦軍的壓迫下匆匆進行著,對於亞平寧半島內部發生的這些變化,秦國方面也有察覺,不過,李原現在更為關注的,還是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一帶的艱難攻堅戰。
阿爾卑斯山的冬雪,在這一年下得格外的厚實,秦軍的推進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特別是重型的武器不能運送上來,這使得只能以輕武器作戰的各路秦軍在面對險隘時只能望之而興嘆。
在西庇阿回國之後,羅馬留守將領龐培指揮的十萬羅馬軍隊,死死的扼住了北部山脈的各處重要隘口,他們的存在,就象一條條無形的鎖鏈,捆住了秦軍進攻的手腳,在此期間,秦軍方面也不是沒有嘗試過突破一、二個隘口,再繞於敵後動搖羅馬人的整條防線,但效果卻始終令人不滿意。
第五百二十六章 多瑙河大會戰(一)
落後就要挨打。
在秦軍數路征伐威脅下,羅馬人三軍用命,加上大雪、嚴寒和高山的幫忙,好不容易暫時阻擋住了秦軍的勢頭。
然而,未等羅馬人慶幸過來,秦軍的又一輪進攻高潮再次掀起,經歷過無數場惡戰的李原在戰略眼光和駕御全局能力上,比西庇阿要高出了不止一籌,在察覺到羅馬人有收縮防線固守打拖延戰的意圖,他隨即改變了用兵方向。
阿爾卑斯山既然一時難以跨越,那就先放一放,羅馬人現在焦頭爛額,他們的弱點可不僅僅只有國內和中、西戰線這些地方。
大秦歷十八年,十二月。
在多瑙河南部支流阿奎庫河附近,一支裝束奇特的軍隊正在由南向北急速的行進著,他們完全不顧及漫天的風雪和嚴寒的天氣,他們的突然出現,一下子打亂了多瑙河一帶僵持了許久的戰局。
這支由阿爾卑斯山一帶北進的秦軍約五萬人,由李原親自指揮,他們的到來,一下切斷了在北線獨立作戰的尤尼斯羅馬軍團的退路。
一場大戰在冬日冷凜的寒風中開始。
尤尼斯軍團三萬羅馬將兵,加上哥特人的六、七萬人,羅馬及其同盟軍一方,北線兵力約有近十萬人。秦國一方,北上的五萬精銳加上楊翁子在多瑙河下游一帶的兵力,加起來的數量共有八萬餘人,雙方從紙面上的力量對比勢均力敵。
阿奎庫城中。
年輕氣盛的尤尼斯鐵青著臉,正在召集部下鼓舞士氣,這一次他被秦軍突然的軍事變動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秦軍的中路軍竟然會冒著嚴寒天氣翻越崇山峻岭出現在了多瑙河中游平原一帶,在時機選擇上,李原很是準確。現在苦苦支撐中路戰線的龐培被壓制的動彈不得,西庇阿這個羅馬首腦又由於海軍的慘敗、國內的改革而被牽絆了身體,這使得尤尼斯這一路成為了羅馬最為薄弱的一環。
其實,對於秦軍動向方面的情報,羅馬人已經相當注意和警覺了。但是,出乎尤尼斯意料的是,擔負這次北上突擊的先鋒,不是羅馬人忌憚的秦軍大將駱甲和曹信,而是斯巴達克斯這個色雷斯奴隸,李原竟然有大魄力信任一個陌生異族的將領。這讓尤尼斯感到分外的迷惑和不解。
“秦人就這麼放心,讓一個異族將領握有兵權,難道他們不怕斯巴達克斯有異心反叛嗎?要知道,白種人和黃種人天生種族不同,這一點的差異不管如何彌合,也不可能發生根本的變化?”
現在。尤尼斯的部隊被半包圍在了這一帶地區,要是不想放棄好不容易打下的根基的話,就只能選擇與秦軍來一場決戰。
在百思不得其解中,尤尼斯爭強好盛的個性再也壓抑不住,被包圍又怎麼樣?秦人雖然紙面上有八萬兵力,但真正屬於秦軍精銳本部的,也不過三、四萬人。既然雙方實力差不多,那就真刀真槍的來一場見個高下。
決戰需要部下、兵員和士氣。
在這方面,尤尼斯有自信,他的對面,正站著多瑙河流域最為強大的部落哥特人的大酋長蒙格爾。
在防禦武器方面,羅馬人也仿照了秦國的盾牌樣式,把原先的圓盾改成結實的長圓形凸面體,這種盾牌更符合人體的特徵,豎起來之後幾乎可以將身體的大部分遮蓋住,能夠很方便的遮擋住秦軍弩箭的射擊。
除了武器方面的改進之外,羅馬軍隊在徵兵方面,最為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增加了常備軍和後備役少年兵兩個固定的兵種。
在原先的義務兵役制下,羅馬士兵平時耕作,戰時出征,很少有機會進行集中的戰術訓練,而現在,羅馬人決定效仿秦軍一樣,將現有的一線兵員全部調整為常備軍,這些將士的裝具、食物、輜重一應物器,都由國家統一補發,而不再由士兵的個人家庭來承擔,同時,為了獎勵出征將士為國征戰的功績,羅馬帝國也會和秦國的軍爵制一樣,對立下戰功的將士進行表彰。
後備役少年兵,主要由年滿十三周歲未滿十六周歲的少年組成,這些少年雖然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但在帝國宣傳機器的鼓動下,卻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意識,特別是對西庇阿這個軍事領袖更是發自內心的愛戴,所以,訓練這些少年兵,對於羅馬在今後幾年中改變不利的戰場局面至關重要。
羅馬人的軍事化改革步伐,在秦軍的壓迫下匆匆進行著,對於亞平寧半島內部發生的這些變化,秦國方面也有察覺,不過,李原現在更為關注的,還是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一帶的艱難攻堅戰。
阿爾卑斯山的冬雪,在這一年下得格外的厚實,秦軍的推進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特別是重型的武器不能運送上來,這使得只能以輕武器作戰的各路秦軍在面對險隘時只能望之而興嘆。
在西庇阿回國之後,羅馬留守將領龐培指揮的十萬羅馬軍隊,死死的扼住了北部山脈的各處重要隘口,他們的存在,就象一條條無形的鎖鏈,捆住了秦軍進攻的手腳,在此期間,秦軍方面也不是沒有嘗試過突破一、二個隘口,再繞於敵後動搖羅馬人的整條防線,但效果卻始終令人不滿意。
第五百二十六章 多瑙河大會戰(一)
落後就要挨打。
在秦軍數路征伐威脅下,羅馬人三軍用命,加上大雪、嚴寒和高山的幫忙,好不容易暫時阻擋住了秦軍的勢頭。
然而,未等羅馬人慶幸過來,秦軍的又一輪進攻高潮再次掀起,經歷過無數場惡戰的李原在戰略眼光和駕御全局能力上,比西庇阿要高出了不止一籌,在察覺到羅馬人有收縮防線固守打拖延戰的意圖,他隨即改變了用兵方向。
阿爾卑斯山既然一時難以跨越,那就先放一放,羅馬人現在焦頭爛額,他們的弱點可不僅僅只有國內和中、西戰線這些地方。
大秦歷十八年,十二月。
在多瑙河南部支流阿奎庫河附近,一支裝束奇特的軍隊正在由南向北急速的行進著,他們完全不顧及漫天的風雪和嚴寒的天氣,他們的突然出現,一下子打亂了多瑙河一帶僵持了許久的戰局。
這支由阿爾卑斯山一帶北進的秦軍約五萬人,由李原親自指揮,他們的到來,一下切斷了在北線獨立作戰的尤尼斯羅馬軍團的退路。
一場大戰在冬日冷凜的寒風中開始。
尤尼斯軍團三萬羅馬將兵,加上哥特人的六、七萬人,羅馬及其同盟軍一方,北線兵力約有近十萬人。秦國一方,北上的五萬精銳加上楊翁子在多瑙河下游一帶的兵力,加起來的數量共有八萬餘人,雙方從紙面上的力量對比勢均力敵。
阿奎庫城中。
年輕氣盛的尤尼斯鐵青著臉,正在召集部下鼓舞士氣,這一次他被秦軍突然的軍事變動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秦軍的中路軍竟然會冒著嚴寒天氣翻越崇山峻岭出現在了多瑙河中游平原一帶,在時機選擇上,李原很是準確。現在苦苦支撐中路戰線的龐培被壓制的動彈不得,西庇阿這個羅馬首腦又由於海軍的慘敗、國內的改革而被牽絆了身體,這使得尤尼斯這一路成為了羅馬最為薄弱的一環。
其實,對於秦軍動向方面的情報,羅馬人已經相當注意和警覺了。但是,出乎尤尼斯意料的是,擔負這次北上突擊的先鋒,不是羅馬人忌憚的秦軍大將駱甲和曹信,而是斯巴達克斯這個色雷斯奴隸,李原竟然有大魄力信任一個陌生異族的將領。這讓尤尼斯感到分外的迷惑和不解。
“秦人就這麼放心,讓一個異族將領握有兵權,難道他們不怕斯巴達克斯有異心反叛嗎?要知道,白種人和黃種人天生種族不同,這一點的差異不管如何彌合,也不可能發生根本的變化?”
現在。尤尼斯的部隊被半包圍在了這一帶地區,要是不想放棄好不容易打下的根基的話,就只能選擇與秦軍來一場決戰。
在百思不得其解中,尤尼斯爭強好盛的個性再也壓抑不住,被包圍又怎麼樣?秦人雖然紙面上有八萬兵力,但真正屬於秦軍精銳本部的,也不過三、四萬人。既然雙方實力差不多,那就真刀真槍的來一場見個高下。
決戰需要部下、兵員和士氣。
在這方面,尤尼斯有自信,他的對面,正站著多瑙河流域最為強大的部落哥特人的大酋長蒙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