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有把兩個軍營的情勢加以對比時,才能驅除和約談判上的神秘氣氛。會談雙方各自談的都是本軍營里發生的事,實際上對彼方並不了解。

  土耳其總司令提和約條件時,顯然並不知道,沙菲羅夫的口袋裡揣著沙皇的手諭,授權他可以作主見機行事,為了議和事成,彼得同意歸還所有被占領的領土,不論其是屬於土耳其人的,還是瑞典人的。此外,沙皇甚至準備把普斯科夫退還給瑞典人,“若還嫌少,可將另外幾個行省一併交出。”沙皇進一步叮囑說。

  這份手諭是沙菲羅夫在前往土耳其軍營前夕,即 7月10日接到的。翌日,當總司令和沙菲羅夫還沒有在和約上簽字時,緊急信使又給副院長送來彼得的另一道手諭,皇上說,俄軍目前處境極端困難,“若對方對講和一事確有誠意,可允以一切條件,只求不繳械投降。”只要不做俘虜,沙皇同意歸還一切占領地:亞速、塔干羅格、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所有的地,即通過兩次遠征亞速,兩次納爾瓦戰役,林村戰役和波爾塔瓦戰役所贏得的全部土地。彼得甚至還打算把他最珍視的英格里亞連同“天堂”也忍痛一併獻出去。

  和談進行期間,俄國軍營內一直緊張地準備進行突圍。沙皇在 7月 9日至11日召集了幾次軍事會議研究突圍方案,他們之中沒有任何人提投降的事。如果上方總司令拒絕舉行停戰談判, 7月10日的決定中寫道:“則應將我方全部輜重付之一炬……”在另一次全體將領和大臣參加的軍事會議上,也談到了同樣的內容。

  最後, 7月11日,在和約簽訂的前夜,軍事會議詳細制定了突圍計劃:決定扔掉影響部隊迅速行動的一切多餘東西,只把“拉炮車的好馬隨軍帶走,將劣馬宰而食之,”將現存食品分給全體將士。有彼得參加的一次軍事會議上作出的上述決定,清楚地說明:俄軍寧死不降,寧死不當俘虜的堅強決心。

  沙皇對土耳其軍營的內情也不甚了了。俄國軍營只能猜測有炮轟土耳其的結果,但並無確鑿的情報足資證明。據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公使薩頓向倫敦報告說,土耳其三次企圖襲擊俄國人,結果折損八千人。“如果俄國知道土耳其人驚恐異常,鬥志喪失殆盡,他們定當發揮己方優勢,繼續炮轟,然後出擊,土耳其定會全殲無疑。”為什麼土耳其人急於講和?這是因為他們已不堪俄國人“頑強精神”的折磨,他們萬萬沒有料到會遇上“這麼可怕的對手”,故此他們寧願逃走也不願和俄國人遭遇,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可惜彼得也並不知曉自己部隊打仗的全面情況。一次騎兵團團長倫內奉命攻占布勞洛夫城成功。土耳其軍隊的交通線被截斷,面臨被包圍的危險。但倫內的緊急報告被土耳其人半途截獲,結果報告沒有送到彼得手,而落入了土耳其總司令手中。

  瑞典國王得悉和約簽訂之後立刻策馬向土耳其軍營奔去,徑直闖進總司令的帳篷。國王怒不可遏,土耳其總司令倒還能沉得住氣。國王質問他為什麼單方面和沙皇講和不等總司令回答,他又接著建議總司令從速選派兩、三萬人馬,他可以把俄國沙皇擒來見土耳其人。

  查理的指責遭到總司令的反駁。他提醒國王不要忘記波爾塔瓦戰役:“陛下還沒吃夠他們的苦頭,我們可是看見了,您要是願意打就請便吧,我可是要和平,我不能撕毀和約。”

  國王沒有告別就從總司令的帳篷里衝出來,直奔克里米亞汗而去。他說服後者重開戰火。但克里米亞汗不敢違抗土耳其總司令的旨意。

  遠征普魯特以失敗告終,彼得心頭沉重,當他躺在臥榻上輾轉不能成眼時,他把這次遠征的突變情況作了一番詳盡的分析。

  把副院長沙菲羅夫和老元帥之子米哈伊爾·鮑里索維奇·舍列麥捷夫留給土耳其總司令作為人質之後、俄國軍隊橫渡普魯特河向國境線進發。烏斯特·烏爾在日記中寫道:“整個軍隊剛一渡過德涅斯特河,沙皇就下令作析禱。鳴炮慶賀普魯特的解圍,那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在 7月14日那天,彼得去查理巴德療養,然後去托爾納參加阿列克謝皇太子與奧國皇帝妻妹夏綠蒂的結婚大典。

  毫無疑問,普魯特之行在彼得的一生中留下了極不愉快的回憶。關於這一點在《北方大戰史》中有不同說法,“這次向土耳其的進軍是一次極為冒險的行動。”還有一種說法:“這次事件是一種災難,令人痛心。”還有一種奇怪的邏輯,說是如果俄國軍隊拿下普魯特,那麼這個勝利會給俄國帶來新的災難:“如果我們當時取得對敵勝利,那麼可能會更加深入敵人的腹地,也會更加相信猶大,結果事情無疑會更糟糕。”猶大,這裡指的是布蘭科萬,他曾答應協助彼得、但卻役靠了土耳其。

  還有另外一個至今尚未揭破的神秘事件與彼得遠征普魯特有關,這個事件的秘密很難說什麼時候能夠揭破。據說 7月10日,當普魯特局勢正值緊張的時候,彼得立下了一紙遺囑。“樞密院諸大人同鑒。朕須向諸位澄清下列事實,即朕與朕統領之軍隊在此次征戰中並無失誤和過錯可言,失利乃因情報失實,我軍不幸被四倍於我之土耳其兵力所包圍,接應路線均遭切斷,除非神靈出現,否則人力實難以將敗局挽回,朕亦將淪為土耳其人之階下囚。……如朕不幸戰死沙場,一俟死訊證實,望從速另立賢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