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與此同時,儘管德軍的士氣處於崩潰之中,但最後的危機之所以突然發生,卻是由另外一次絕望的行動引發的。德國海軍和陸軍之間的競爭已經極大地削弱了德國在戰爭中的努力,而就在人們對於這一情況進行著奇怪爭論的過程中,德國海軍司令部決定採取最後一次瘋狂行動。海軍總參謀長馮·萊韋措上校已經預見到德國所有大型戰艦都有可能會被協約國扣留,不可能留下來用於最終重建帝國海軍。他認為較好的解決辦法是“沉船海底,獲不朽聲名”。海軍司令部於10月27日下達命令,公海艦隊向著泰晤士河入海口這一大致方向上起航作戰。8萬名水兵和鍋爐工對於要葬身海底毫無熱情。他們先在基爾港,隨後在呂貝克和威廉港發動兵變。起義很快蔓延到科隆和慕尼黑,有位演員甚至接管了慕尼黑的政權。當時的德國出現了俄國1917年時的氛圍,也建立了工兵代表委員會。在馬克思親王領導下已經接管政府的社會民主黨人認識到,如果要避免布爾什維克革命,就必須採取有效行動。必須立刻毫不拖延地停止戰爭,德皇必須退位。將軍們把這一情況原原本本地稟告給了德皇,11月9日,德皇退位(並逃到了荷蘭)。與此同時,共和國在柏林宣布成立。無論如何,德國處於混亂之中,立即停戰的時機已經來到。德國的一個代表團前往位於貢比涅森林中福熙將軍的總部,炮擊於11月11日上午11時終止。停戰條款非常嚴厲——德國不許再戰,協約國軍隊占領萊茵河。德國沒有被占領,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決定。但不管怎麼說,戰爭結束了。
說明:
1 在1923年,他與希特勒一起試圖在慕尼黑髮動政變,他使得希特勒成為了受人們尊重的人物。不過,在20世紀30年代,在有人指出他所寫東西的本質之前,人們認為他是第三帝國的唯一一位公開反對者(魯登道夫覺得第三帝國在反對天主教方面做得還不夠)。他於1938年病逝,第三帝國為他舉行了國葬。在葬禮上,悼念者帶著古怪的鋼盔,並都發出了奇怪的嗚咽聲。
[87] 他是激發華格納創作《威森東克之歌》的那位女士的孫子。威森東克女士(1828~1902),德國文學家,華格納的情人。華格納採用她的五首詩作,譜寫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一套5首獨唱聲樂。——譯者注
[88] 尼爾·弗格森 (1964~ ),英國籍蘇格蘭人,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哈佛大學歷史系勞倫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高級研究員、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斯柴爾德家族史研究權威。他是極少數能橫跨學術界、金融界和媒體的專家之一。2004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譯者注
[89] 指1918年1月8日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的關於世界和平的計劃。具體內容包括:(1)簽訂公開和約,杜絕秘密外交;(2)平時和戰時海上航行絕對自由;(3)取消一切經濟壁壘,建立貿易平等條件;(4)裁減軍備到同國內安全相一致的最低點;(5)公正處理殖民地問題,在決定一切有關主權問題時,應兼顧當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當要求;(6)外國軍隊撤出俄國,並保證俄國獨立決定其政治發展和國家政策,歡迎它在自己選擇的制度下進入自由國家行列;(7)德軍撤出比利時,並恢復其主權;(8)德軍撤出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9)根據民族分布情況,調整義大利疆界;(10)允許奧匈帝國境內各民族自治;(11)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的領土予以恢復;(12)承認奧斯曼帝國內的土耳其部分有穩固的主權,但土耳其統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礎上不受干擾的發展機會,達達尼爾海峽在國際保證下永遠開放為自由航道;(13)重建獨立的擁有出海口的波蘭,以國際條約保證其政治經濟獨立和領土完整;(14)根據旨在國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特別盟約,設立國際聯合機構。
後來有人把追求民主、宣揚道義、防止戰爭、倡導和平、民族自決和美國的世界責任的人們稱為威爾遜主義者。——譯者注
返鄉的德軍正步前進通過柏林
第七章
結局
1918年11月中旬,威爾遜總統懷著極大的熱情,親自來到歐洲。他代表著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其中的進步和自由將能夠重啟1914年停止的前進步伐。多個和平條約被分門別類,並在巴黎地區的不同宮殿中簽署。在簽約過程中,協約國內部的討價還價要遠多於它們與戰敗國之間的爭論,戰敗國只是被告知在正式文件上簽字而已。1919年6月28日在凡爾賽宮,協約國與德國簽署的條約最為重要,其他條約也隨之簽署。在威廉·奧爾彭爵士[90]的那幅著名油畫中——和平的締造者們看上去對他們自己的姿態都極為滿意。他們在路易十四的鏡廳中,個個都長著絲綢般光潔的鬍鬚、目光尖銳炯炯逼人、坐姿高貴面孔嚴肅,呆板的樣子都有點兒永生的感覺。在旁觀看的一位印度土邦王公和一位日本男爵成了和平締造者們國際主義和仁心善舉的明證。據說克里孟梭本人曾評論過,他坐在了未來的拿破崙(其實是勞合·喬治)和未來的耶穌·基督(其實是威爾遜)之間。
說明:
1 在1923年,他與希特勒一起試圖在慕尼黑髮動政變,他使得希特勒成為了受人們尊重的人物。不過,在20世紀30年代,在有人指出他所寫東西的本質之前,人們認為他是第三帝國的唯一一位公開反對者(魯登道夫覺得第三帝國在反對天主教方面做得還不夠)。他於1938年病逝,第三帝國為他舉行了國葬。在葬禮上,悼念者帶著古怪的鋼盔,並都發出了奇怪的嗚咽聲。
[87] 他是激發華格納創作《威森東克之歌》的那位女士的孫子。威森東克女士(1828~1902),德國文學家,華格納的情人。華格納採用她的五首詩作,譜寫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一套5首獨唱聲樂。——譯者注
[88] 尼爾·弗格森 (1964~ ),英國籍蘇格蘭人,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哈佛大學歷史系勞倫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高級研究員、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斯柴爾德家族史研究權威。他是極少數能橫跨學術界、金融界和媒體的專家之一。2004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譯者注
[89] 指1918年1月8日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的關於世界和平的計劃。具體內容包括:(1)簽訂公開和約,杜絕秘密外交;(2)平時和戰時海上航行絕對自由;(3)取消一切經濟壁壘,建立貿易平等條件;(4)裁減軍備到同國內安全相一致的最低點;(5)公正處理殖民地問題,在決定一切有關主權問題時,應兼顧當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當要求;(6)外國軍隊撤出俄國,並保證俄國獨立決定其政治發展和國家政策,歡迎它在自己選擇的制度下進入自由國家行列;(7)德軍撤出比利時,並恢復其主權;(8)德軍撤出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9)根據民族分布情況,調整義大利疆界;(10)允許奧匈帝國境內各民族自治;(11)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的領土予以恢復;(12)承認奧斯曼帝國內的土耳其部分有穩固的主權,但土耳其統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礎上不受干擾的發展機會,達達尼爾海峽在國際保證下永遠開放為自由航道;(13)重建獨立的擁有出海口的波蘭,以國際條約保證其政治經濟獨立和領土完整;(14)根據旨在國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特別盟約,設立國際聯合機構。
後來有人把追求民主、宣揚道義、防止戰爭、倡導和平、民族自決和美國的世界責任的人們稱為威爾遜主義者。——譯者注
返鄉的德軍正步前進通過柏林
第七章
結局
1918年11月中旬,威爾遜總統懷著極大的熱情,親自來到歐洲。他代表著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其中的進步和自由將能夠重啟1914年停止的前進步伐。多個和平條約被分門別類,並在巴黎地區的不同宮殿中簽署。在簽約過程中,協約國內部的討價還價要遠多於它們與戰敗國之間的爭論,戰敗國只是被告知在正式文件上簽字而已。1919年6月28日在凡爾賽宮,協約國與德國簽署的條約最為重要,其他條約也隨之簽署。在威廉·奧爾彭爵士[90]的那幅著名油畫中——和平的締造者們看上去對他們自己的姿態都極為滿意。他們在路易十四的鏡廳中,個個都長著絲綢般光潔的鬍鬚、目光尖銳炯炯逼人、坐姿高貴面孔嚴肅,呆板的樣子都有點兒永生的感覺。在旁觀看的一位印度土邦王公和一位日本男爵成了和平締造者們國際主義和仁心善舉的明證。據說克里孟梭本人曾評論過,他坐在了未來的拿破崙(其實是勞合·喬治)和未來的耶穌·基督(其實是威爾遜)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