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在10月下旬的同一時段,德軍也曾採用新的作戰方法,取得了整個“一戰”中最聰明的一場勝利,當然,勃魯西洛夫將軍取得的勝利可能要排除在外。德軍確實聰明,用智力和決斷力彌補了物資缺乏的問題。到1917年夏天,精明的德軍炮手已經揣摩出了英軍熟悉的作戰方法,而且他們更為徹底地應用了這些方法。大炮要能夠在射程和方向上有所調整,否則風雨都有可能影響到火力。因此,為了查看每門大炮的變化,炮手們要檢測它們火力射程,這樣就能夠考慮到客觀情況的適度變化。炮擊的目的主要不是要摧毀防禦工事,而是要依靠暴風雨般的炮擊和爆炸產生的氣體來使敵方的指揮系統失靈,並壓制住敵方預備隊的調動。9月1日,德軍在里加試驗了這些新方法,他們動用13個師從里加城逆流而上,對位德維納河岸上的俄軍陣地發起進攻。這完全是一次突襲。敵軍的預備隊一般會對精疲力竭的攻擊者造成致命傷害。但在這次進攻中,因為德軍採用“方形彈幕”炮擊隔絕了俄軍防禦區,並利用穩定的火力網阻止了俄軍預備隊趕來增援,因此,俄軍預備隊沒有發揮作用。
步兵中也出現了新戰術。每支集團軍都配有經過特殊訓練的突擊營。營中的士兵都攜帶輕機槍和噴火器,他們的任務是在採用散兵線戰術作戰中,能夠快速突進。在康布雷的反擊中,德軍就是使用這些方法取得了勝利。在里加,雖然這些方法是與新型的炮擊方式結合在一起加以使用,但還是體現出了它們的價值。現在,德軍最高統帥部把熟知這種新戰術的指揮官從俄國戰線調到了其他地方。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義大利。和俄羅斯一樣,義大利既有許多古老的東西,也有許多現代的事物,但它的大部分民眾仍然生活在一個地方化的、農民的世界中,它的士兵中有1/3是文盲。義大利的統治者們推動這個國家參戰,制定國家的前進路線,是希望義大利能夠學會走路。他們本以為會輕鬆漫步般地攻到維也納,而實際上他們幾乎沒能跨過雙方的海關。而且,意軍隨後的進攻收穫微乎其微,但卻造成己方兩倍於奧軍的傷亡。在東北部邊界——伊松佐河流域(在今天的斯洛維尼亞境內,被稱作索亞河)——進行的11次互不相接的戰役中,義大利官兵學會了使用大炮,與此同時,奧軍變得疲憊不堪,這使意軍取得了還算不錯的勝利。不過,和黑格將軍的所作所為一樣,這些勝利的代價巨大——意軍方面有150萬的人員傷亡,與之相比,奧軍的傷亡人數是60萬。在第十一次伊松佐河戰役中,意軍攻占了貝恩西查台地的部分地區,代價是損失17萬人,其中有4萬人陣亡。
對於這種情形,軍隊中的當權者往往都會指責士兵。在義大利,軍官階層和士兵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這與俄國的情況有點兒相似。控制意軍戰略部署的是來自義大利北部的卡多爾納(Cadorna)[86](在義大利統一過程中,他的父親曾把教皇庇護九世捆綁進了梵蒂岡)。他認為他的士兵只有在恐嚇威逼之下才會作戰。如果士兵不能衝出戰壕進行攻擊,那麼他們自己的大炮就必須向他們射擊。“一戰”結束之後,在巴黎和倫敦等地,建起了許多無名戰士紀念碑,來紀念那些被炸得粉身碎骨,不再能夠確認身份的士兵們。在紀念碑的揭幕式上,也會隨機選取這類士兵的一些遺孀前來參加。義大利人也建過這樣的紀念碑,但在第二集團軍戰鬥過的地方,那些被搜尋出來無法確認身份的戰士遺骸則被排除在外,因為那裡的任何一個戰士都有可能是被他自己的將軍打死的。有這樣一個後來成為法西斯民兵組織首領的軍官(後來有人在1931年把他從火車上扔到外面,有可能是出於報復而謀殺了他)習慣性地站在前方戰壕上,手握左輪手槍,他手下的士兵如有猶豫,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擊斃。卡多爾納甚至採用古羅馬軍隊的做法,即在一個作戰表現糟糕的團中,隨便從每10名士兵中拉出一人予以射殺。此外,意軍一些殺戮的事例甚至空前殘酷,比如,一個士兵就因睡過頭落在隊伍後頭而被拉出來執行槍決,而他已經是7個孩子的父親。這起悲劇發生在一支作戰非常勇敢但因寡不敵眾被迫進入無人區的隊伍中。他們曾因絕望而試圖投降但沒最後得到救助,儘管從其他方面來說他們的戰績值得讚譽,但在當時卻被認為要接受懲罰。1917年8月,教皇發起和平倡議,當時人們能夠輕易就判斷出義大利的全面參戰是一個彌天大錯,但卡多爾納卻禁止在前線散發義大利的國內新聞報導。
他很快就遭受了懲罰。貝恩西查台地事件嚇壞了德國人——如果奧匈帝國退出戰爭會怎麼樣呢?隨著東線戰爭的結束,德軍可以騰出一些部隊派到其他地方作戰,同時,他們還新建了由能力出眾的奧托·馮·貝洛將軍指揮的第十四集團軍。貝洛將軍熟知在里加使用的那些作戰手段,他的部隊裡還有兩位未來的陸軍元帥隆美爾和舍爾納,他們都才華橫溢、備受矚目,但此時還都是奪占山地的下級軍官。在展現了這次世界大戰中只有德軍和法軍才具有的高超運輸水平之後(當然,向維也納的學校運送牛奶的行動不得不暫時中止),德軍7個師和奧軍裝備精良的5個師在伊松佐河上游的多山區域完成了集結。儘管鐵路運力有限,儘管山路狹窄崎嶇,儘管要運送上千門大炮和每門大炮配置的上千發炮彈,但由於擁有保時捷設計的牽引機器和四輪驅動車輛,還有德軍在戰爭期間利用通道,巧妙地調遣巨大戰爭工具,同盟國確立了令人恐懼的局部優勢。有逃兵警告過義大利軍官,可他們根本就沒有認真對待。
步兵中也出現了新戰術。每支集團軍都配有經過特殊訓練的突擊營。營中的士兵都攜帶輕機槍和噴火器,他們的任務是在採用散兵線戰術作戰中,能夠快速突進。在康布雷的反擊中,德軍就是使用這些方法取得了勝利。在里加,雖然這些方法是與新型的炮擊方式結合在一起加以使用,但還是體現出了它們的價值。現在,德軍最高統帥部把熟知這種新戰術的指揮官從俄國戰線調到了其他地方。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義大利。和俄羅斯一樣,義大利既有許多古老的東西,也有許多現代的事物,但它的大部分民眾仍然生活在一個地方化的、農民的世界中,它的士兵中有1/3是文盲。義大利的統治者們推動這個國家參戰,制定國家的前進路線,是希望義大利能夠學會走路。他們本以為會輕鬆漫步般地攻到維也納,而實際上他們幾乎沒能跨過雙方的海關。而且,意軍隨後的進攻收穫微乎其微,但卻造成己方兩倍於奧軍的傷亡。在東北部邊界——伊松佐河流域(在今天的斯洛維尼亞境內,被稱作索亞河)——進行的11次互不相接的戰役中,義大利官兵學會了使用大炮,與此同時,奧軍變得疲憊不堪,這使意軍取得了還算不錯的勝利。不過,和黑格將軍的所作所為一樣,這些勝利的代價巨大——意軍方面有150萬的人員傷亡,與之相比,奧軍的傷亡人數是60萬。在第十一次伊松佐河戰役中,意軍攻占了貝恩西查台地的部分地區,代價是損失17萬人,其中有4萬人陣亡。
對於這種情形,軍隊中的當權者往往都會指責士兵。在義大利,軍官階層和士兵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這與俄國的情況有點兒相似。控制意軍戰略部署的是來自義大利北部的卡多爾納(Cadorna)[86](在義大利統一過程中,他的父親曾把教皇庇護九世捆綁進了梵蒂岡)。他認為他的士兵只有在恐嚇威逼之下才會作戰。如果士兵不能衝出戰壕進行攻擊,那麼他們自己的大炮就必須向他們射擊。“一戰”結束之後,在巴黎和倫敦等地,建起了許多無名戰士紀念碑,來紀念那些被炸得粉身碎骨,不再能夠確認身份的士兵們。在紀念碑的揭幕式上,也會隨機選取這類士兵的一些遺孀前來參加。義大利人也建過這樣的紀念碑,但在第二集團軍戰鬥過的地方,那些被搜尋出來無法確認身份的戰士遺骸則被排除在外,因為那裡的任何一個戰士都有可能是被他自己的將軍打死的。有這樣一個後來成為法西斯民兵組織首領的軍官(後來有人在1931年把他從火車上扔到外面,有可能是出於報復而謀殺了他)習慣性地站在前方戰壕上,手握左輪手槍,他手下的士兵如有猶豫,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擊斃。卡多爾納甚至採用古羅馬軍隊的做法,即在一個作戰表現糟糕的團中,隨便從每10名士兵中拉出一人予以射殺。此外,意軍一些殺戮的事例甚至空前殘酷,比如,一個士兵就因睡過頭落在隊伍後頭而被拉出來執行槍決,而他已經是7個孩子的父親。這起悲劇發生在一支作戰非常勇敢但因寡不敵眾被迫進入無人區的隊伍中。他們曾因絕望而試圖投降但沒最後得到救助,儘管從其他方面來說他們的戰績值得讚譽,但在當時卻被認為要接受懲罰。1917年8月,教皇發起和平倡議,當時人們能夠輕易就判斷出義大利的全面參戰是一個彌天大錯,但卡多爾納卻禁止在前線散發義大利的國內新聞報導。
他很快就遭受了懲罰。貝恩西查台地事件嚇壞了德國人——如果奧匈帝國退出戰爭會怎麼樣呢?隨著東線戰爭的結束,德軍可以騰出一些部隊派到其他地方作戰,同時,他們還新建了由能力出眾的奧托·馮·貝洛將軍指揮的第十四集團軍。貝洛將軍熟知在里加使用的那些作戰手段,他的部隊裡還有兩位未來的陸軍元帥隆美爾和舍爾納,他們都才華橫溢、備受矚目,但此時還都是奪占山地的下級軍官。在展現了這次世界大戰中只有德軍和法軍才具有的高超運輸水平之後(當然,向維也納的學校運送牛奶的行動不得不暫時中止),德軍7個師和奧軍裝備精良的5個師在伊松佐河上游的多山區域完成了集結。儘管鐵路運力有限,儘管山路狹窄崎嶇,儘管要運送上千門大炮和每門大炮配置的上千發炮彈,但由於擁有保時捷設計的牽引機器和四輪驅動車輛,還有德軍在戰爭期間利用通道,巧妙地調遣巨大戰爭工具,同盟國確立了令人恐懼的局部優勢。有逃兵警告過義大利軍官,可他們根本就沒有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