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要說蔣介石也是損到家了。孔祥熙死了,他還要從其身上撈一點政治資本,為自己開脫罪責。不知宋藹齡和其他國民黨元老們看後,會做何感想。孔祥熙在天有靈,如果再次領教蔣介石這種撒謊不臉紅的絕技,還會死心塌地跟蔣介石干20年嗎?應該不會了。

  孔祥熙的骨灰被安放在紐約北郊哈茲代爾的斐思克立夫墓園。

  孔祥熙死後,宋美齡希望宋藹齡回台灣和她作伴,宋藹齡沒答應。當時中國大陸還在進行“文化大革命”,宋藹齡和宋慶齡也失去了聯繫。她孑然一身,守在紐約自己的別墅里。

  1971年4月,宋子文在美國舊金山病危。消息傳到紐約,宋藹齡心急如焚。但是她年邁體弱,根本無法前去看望,只能在家中默默祈禱。但沒過幾天,宋子文就病逝了。終年74歲。

  宋子文的死對宋藹齡本來就衰弱的身體是又一次沉重打擊,以致數月之後,她的雙腿關節僵硬不能行走。兩年後,她終由於病人膏盲,住進了她一直不想住進的醫院(當時家人曾幾次想把她送進醫她都不同意,認為送進等於宣布死亡)。

  1973年1月19日,宋藹齡在紐約哥倫比亞長老醫院故去。終年85歲。

  宋藹齡死後,《紐約時報》也發表了一篇評論。這篇評論對宋藹齡是這樣評價的:

  “這個世界上一個比較令人感興趣的、掠奪成性的居民就這樣在一片緘默的氣氛中辭世了。這是一位在金融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婦女,她也許是世界上靠自己的精明手段斂財的最有錢的婦女。她是介紹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的媒人,是宋家神話的創造者,是宋家王朝掌權的真正設計師。”

  1994年1月的一天,某新聞社發出一篇報導《四大家族油盡燈枯,孔宋子孫異域飄零》。報導說,目前四大家族第一代在世的只有宋美齡和陳立夫,第二代也已進入風燭殘年。孔氏四姊妹中,孔令侃最為短命,他於1992年死於紐約,終年75歲,蔣緯國則疾病纏身。其他人都在美洲大陸定居,和中國人少有來往,新聞媒體也少有披露。在一般的赴美華人印象里,他們仍是頗具神秘色彩的一代。

  附錄1:孔祥熙年表

  1880年(清光緒六年):1歲

  9月11日誕生於山西省太谷縣程家莊。取名祥熙,字

  庸之,號之淵。

  相隔2年後其妹誕生,取名祥貞。

  1884年(清光緒十年):5歲

  附父始讀《三字經》、《論語》等。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6歲

  母龐氏不幸病逝。其後隨父至外祖父所居地太谷縣南張村,並就讀於其父創辦的私塾,自此讀經習字為時4年。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

  因患病求治於傳教士創辦的基督教診所,並很快獲痊癒。此事令其改變對西方傳教士的看法,由心存畏懼轉而為仰慕和信賴。

  是年7月15日宋藹齡生於上海,初名愛琳,英文教名為南希。

  1890年至1893年(清光緒十六~十九年)11-14歲

  在基督教公理會所辦的小學校就讀,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1894-1899年(清光緒二十~二十五年)

  由基督教公理會保送至潞河書院就讀,在此皈依基督教並成為一名講經布道人。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21歲

  6月義和團運動波及北京後,潞河書院停課。孔祥熙趕回太谷老家後不久,便和當地洋教士一起被困在福音院內;被救出後一直藏匿至形勢稍有緩和,方才趕去北京向教會文面匯報山西局勢。旋即陪同文阿德返回山西處理當地“教案”。

  1901-1907年(清光緒二十七~三十三年)22-28歲

  2月孔祥熙在潞河書院通過畢業考試並位列榜首。旋即由潞河書院保薦並得清朝廷重臣李鴻章關照赴美留學。始人歐柏林大學展又人耶魯大學並獲碩士學位。畢業後受歐柏林大學中國同學會委託及資助,回國辦學。

  1904年5月28日,宋藹齡隻身赴美國留學,年僅15歲。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29歲

  與潞河書院同學韓玉梅結為夫婦。

  1909-1910年(清宣統元年-宣統二年)30-31歲

  孔祥熙返回故鄉後創辦銘賢學校並當此際將學校由太谷縣南關遷往東關盂氏花園內。孔除主持銘賢校務併兼課任教外,同時還擔任太谷縣商團教官並被聘為縣警察局顧問。1909年來藹齡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喬治亞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旋即歸國。

  1911年(清宣統三年)32歲

  10月辛亥武昌起義並獲成功,旋即山西及全國各地相繼響應。孔祥熙組織學生奔赴娘子關參戰。銘賢學校因此停課達半年之久。

  是年秋,其父孔繁慈逝世。

  是年末,宋藹齡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之秘書。

  1912年(民國元年)33歲

  孔祥熙看準火油(今稱煤油)生意有大利可圖,便創辦“祥記公司”專門經銷英美火油,同時創辦“裕華銀行”。是年,其妻韓玉梅因患肺病早逝。

  1913-1914年(民國二年-三年)34-35歲

  討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再度逃亡日本。彼時孔祥熙亦亡命日本並任東京中華留日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同時協助孫中山先生籌集革命經費。與此同時和宋藹齡女士相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