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於是荊軻和太子丹共同設計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行刺秦王。
太子丹買了當時最名貴的名牌,徐夫人匕首,餵好了毒藥。
但是不知用什麼藉口接近秦王,當時燕王想和秦國講和,割督亢等地給秦國,但秦國不答應,還要主戰的樊於期的人頭。燕王雖然混,但也知道不能給,一旦給了,秦國不守信用,再來進攻,就沒人領兵抵抗了。但大臣們都恨不得樊於期明天就死。
於是樊於期就自殺了。
於是燕國的很多人拍手相慶,因為燕國再也沒有人惹惱秦國了,秦兵也許就不會殺來,即使來了,也未必殺到自己的頭上,自己何必去送死。很多人一哄而上,把樊於期的練兵的劍士台給拆了,把磚拿回家去壘牆。燕人自古喜歡拆東西,這是習慣,拆台一詞,也源出於此。後來波斯人根據燕人的習慣,把定都於燕的國家叫“拆那”,那是後話,在此不提。
荊軻在那一瞬間明白了原來全國不願降秦的只有他們幾個。不由的仰天長嘯,那時正值隆冬,所以一道長長白氣久久不散。後人就說,當時白虹貫日。誇張是文人的習慣,讀書人的事,不算說謊。與此同理的還有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
於是荊軻與秦舞陽倉促的上路了,明知秦舞陽不是最佳人選,但形勢已不能再等。太子丹和自己這伙“愛國賊”在燕國已無容身之地。
太子丹在易水邊上給荊軻餞行,所有人都身穿白衣。太子丹舉杯向荊軻敬酒,說:事成,先生必死。事不成,先生與丹俱死。眾人在高漸離的築聲里痛飲,荊軻留下了那句千古絕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只有兩句,後來無數人想續寫,都續不出來。後來也再沒出過荊軻。
秦王知道燕國派荊軻為使臣,在見與不見的問題上就犯了難,見吧,荊軻是天下有名的劍客,自己雖然也被迫苦練過幾天武功,但自從加冕之後,就擱下了。蒙恬遠在前線,不能護駕,一旦不慎,難免被荊軻打死。不見,又太沒尊嚴。
這時小太監趙高出了一個主意,撒砂土。這小子小時候和人家打架很沒品,打不過就用沙土迷人家眼睛。秦王聽了,覺得這主意雖然有損尊嚴,但畢竟能保障安全。性命比面子重要何止百倍。為了保險,李斯讓太醫夏無且將沙土替換成**,只要撒在臉上,就立即睜不開眼睛,並且吸進鼻子裡會全身無力,逐漸暈倒,為了保證藥的有效性,提議讓夏無且站在秦王旁邊,一旦藥物失靈就抱住荊軻,否責株滅九族。這一招很管用,比如現在你對製藥的說,他生了病就只能用他自己生產的藥,他肯定不會造假。夏無且研究了好久才把藥配好,並保證有效。
於是在迎賓殿召見荊軻。
荊軻托著人頭和地圖,在衛士的刀劍從林中走向秦王,沒等走上大殿,卻聽到了滴答地水聲,回頭一看,原來是秦舞陽尿了褲子。笑了笑,拍拍秦舞陽的肩,讓他在殿外等。自己慢慢的走向人生的盡頭。這一刻,荊軻很平靜,他知道,此後再也不會在惡夢中驚醒了。
秦王看過了人頭,荊軻為他展開了督亢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拿起匕首,刺向秦王。這一著他練了很久,絕對不會失手。但他刺空了。那把天下有名的名牌匕首居然在半空中斷開,原來名牌不一定結實,越是名牌假貨越多,這個誰都明白的道理荊軻居然不懂。
這時,無數個白布包向荊軻飛來。霎那間,荊軻就被白布袋砸暈了,四百多個藥包砸在身上,不用**,也能把人砸扁。原來秦國的三百多個大臣每人都藏了藥袋在身上,有人還藏了兩個。
秦王還想治荊軻一個恐怖分子的罪名,但想到自己使化學武器,也不高尚多少,就馬馬虎虎的把荊軻殺了。加派二十萬大軍攻燕。秦兵沒等到邊境,燕國已向秦國投降,以太子丹的人頭作禮物。
燕亡,只剩下了楚國,還在苦苦支撐。
第七章 [本章字數:1414 最新更新時間:2007-06-28 13:11:51.0]
----------------------------------------------------
秦以六國之力攻楚。
項燕以四十萬楚軍對抗秦國的百萬大軍,對峙三年。楚人在秦國的綠卡和死亡之間,更願意選擇後者,這讓王翦很不明白。楚王對百姓並不好,秦國的制度也比楚國更合理一些,況且楚國的腐敗,天下聞名。
但楚國的貴族更願意投降,唯楚有才,當時天下的人才大多出於楚國,最有有名的便是吳相伍子胥和秦相李斯。楚國的士子人人以李斯為楷模,如果楚國被秦國吞併,他們說不定也能混個丞相噹噹。至於他們是否有李斯那樣的才能,無人能知。反正他們看著自己的國家不順眼,也不管是誰是誰非。不過如果楚王能賞他們個一官半職,他們就會為楚國的一切歌功頌德,楚王搶了別人的老婆,他們也能把這事說成是與民同樂。若說他們和貪官有什麼不同,其實就是在朝和在野的差別。
項燕戰敗,楚亡。兩軍交戰並不精彩,也沒有什麼高明的計策,王翦與項燕都是名將,誰的計策對對方都沒用。但秦兵人多,挾百戰連勝的聲威,並且總使些見不得人的怪著,也難怪,國王都干迷人家眼睛的事,小兵還有什麼干不出來的。
但那些追隨項燕的楚兵可以忍受自己的土地被長官以改革之類的名義搶占,可以忍受妻兒被貴族劫掠,卻不願家鄉落入秦人之手。而更多人,可以允許文化的融合,卻不能忍受文化的強加。不管入侵者打著解放還是其他冠冕堂皇的幌子。因為無論是怎樣正義的藉口,入侵的結果,必是奴役。倒是楚國的官吏和精英,投降起來唯恐落在別人的後面。項燕沒有投降,他自殺了,臨死前遺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太子丹買了當時最名貴的名牌,徐夫人匕首,餵好了毒藥。
但是不知用什麼藉口接近秦王,當時燕王想和秦國講和,割督亢等地給秦國,但秦國不答應,還要主戰的樊於期的人頭。燕王雖然混,但也知道不能給,一旦給了,秦國不守信用,再來進攻,就沒人領兵抵抗了。但大臣們都恨不得樊於期明天就死。
於是樊於期就自殺了。
於是燕國的很多人拍手相慶,因為燕國再也沒有人惹惱秦國了,秦兵也許就不會殺來,即使來了,也未必殺到自己的頭上,自己何必去送死。很多人一哄而上,把樊於期的練兵的劍士台給拆了,把磚拿回家去壘牆。燕人自古喜歡拆東西,這是習慣,拆台一詞,也源出於此。後來波斯人根據燕人的習慣,把定都於燕的國家叫“拆那”,那是後話,在此不提。
荊軻在那一瞬間明白了原來全國不願降秦的只有他們幾個。不由的仰天長嘯,那時正值隆冬,所以一道長長白氣久久不散。後人就說,當時白虹貫日。誇張是文人的習慣,讀書人的事,不算說謊。與此同理的還有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
於是荊軻與秦舞陽倉促的上路了,明知秦舞陽不是最佳人選,但形勢已不能再等。太子丹和自己這伙“愛國賊”在燕國已無容身之地。
太子丹在易水邊上給荊軻餞行,所有人都身穿白衣。太子丹舉杯向荊軻敬酒,說:事成,先生必死。事不成,先生與丹俱死。眾人在高漸離的築聲里痛飲,荊軻留下了那句千古絕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只有兩句,後來無數人想續寫,都續不出來。後來也再沒出過荊軻。
秦王知道燕國派荊軻為使臣,在見與不見的問題上就犯了難,見吧,荊軻是天下有名的劍客,自己雖然也被迫苦練過幾天武功,但自從加冕之後,就擱下了。蒙恬遠在前線,不能護駕,一旦不慎,難免被荊軻打死。不見,又太沒尊嚴。
這時小太監趙高出了一個主意,撒砂土。這小子小時候和人家打架很沒品,打不過就用沙土迷人家眼睛。秦王聽了,覺得這主意雖然有損尊嚴,但畢竟能保障安全。性命比面子重要何止百倍。為了保險,李斯讓太醫夏無且將沙土替換成**,只要撒在臉上,就立即睜不開眼睛,並且吸進鼻子裡會全身無力,逐漸暈倒,為了保證藥的有效性,提議讓夏無且站在秦王旁邊,一旦藥物失靈就抱住荊軻,否責株滅九族。這一招很管用,比如現在你對製藥的說,他生了病就只能用他自己生產的藥,他肯定不會造假。夏無且研究了好久才把藥配好,並保證有效。
於是在迎賓殿召見荊軻。
荊軻托著人頭和地圖,在衛士的刀劍從林中走向秦王,沒等走上大殿,卻聽到了滴答地水聲,回頭一看,原來是秦舞陽尿了褲子。笑了笑,拍拍秦舞陽的肩,讓他在殿外等。自己慢慢的走向人生的盡頭。這一刻,荊軻很平靜,他知道,此後再也不會在惡夢中驚醒了。
秦王看過了人頭,荊軻為他展開了督亢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拿起匕首,刺向秦王。這一著他練了很久,絕對不會失手。但他刺空了。那把天下有名的名牌匕首居然在半空中斷開,原來名牌不一定結實,越是名牌假貨越多,這個誰都明白的道理荊軻居然不懂。
這時,無數個白布包向荊軻飛來。霎那間,荊軻就被白布袋砸暈了,四百多個藥包砸在身上,不用**,也能把人砸扁。原來秦國的三百多個大臣每人都藏了藥袋在身上,有人還藏了兩個。
秦王還想治荊軻一個恐怖分子的罪名,但想到自己使化學武器,也不高尚多少,就馬馬虎虎的把荊軻殺了。加派二十萬大軍攻燕。秦兵沒等到邊境,燕國已向秦國投降,以太子丹的人頭作禮物。
燕亡,只剩下了楚國,還在苦苦支撐。
第七章 [本章字數:1414 最新更新時間:2007-06-28 13:11:51.0]
----------------------------------------------------
秦以六國之力攻楚。
項燕以四十萬楚軍對抗秦國的百萬大軍,對峙三年。楚人在秦國的綠卡和死亡之間,更願意選擇後者,這讓王翦很不明白。楚王對百姓並不好,秦國的制度也比楚國更合理一些,況且楚國的腐敗,天下聞名。
但楚國的貴族更願意投降,唯楚有才,當時天下的人才大多出於楚國,最有有名的便是吳相伍子胥和秦相李斯。楚國的士子人人以李斯為楷模,如果楚國被秦國吞併,他們說不定也能混個丞相噹噹。至於他們是否有李斯那樣的才能,無人能知。反正他們看著自己的國家不順眼,也不管是誰是誰非。不過如果楚王能賞他們個一官半職,他們就會為楚國的一切歌功頌德,楚王搶了別人的老婆,他們也能把這事說成是與民同樂。若說他們和貪官有什麼不同,其實就是在朝和在野的差別。
項燕戰敗,楚亡。兩軍交戰並不精彩,也沒有什麼高明的計策,王翦與項燕都是名將,誰的計策對對方都沒用。但秦兵人多,挾百戰連勝的聲威,並且總使些見不得人的怪著,也難怪,國王都干迷人家眼睛的事,小兵還有什麼干不出來的。
但那些追隨項燕的楚兵可以忍受自己的土地被長官以改革之類的名義搶占,可以忍受妻兒被貴族劫掠,卻不願家鄉落入秦人之手。而更多人,可以允許文化的融合,卻不能忍受文化的強加。不管入侵者打著解放還是其他冠冕堂皇的幌子。因為無論是怎樣正義的藉口,入侵的結果,必是奴役。倒是楚國的官吏和精英,投降起來唯恐落在別人的後面。項燕沒有投降,他自殺了,臨死前遺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