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他所列舉的諸多事實,沒有一件能夠作為劉休仁謀反的直接證據,無非只是一些杯弓蛇影的揣測之辭。為此他還不惜對劉休仁進行道德上的攻訐,指摘他與劉休祐是一對“玻璃”。暫且不論這樣的指摘是否捏造,就算劉休仁真有這種斷袖之風,可這和他的謀反又有什麼關係!?皇帝這番用心良苦的解釋,其實只告訴了百官們一句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皇帝為了表達對弟弟深切的哀思,每每以淚洗面,逢人便說:“我與建安王年齡相近,從小就在一起玩耍。景和、泰始之間,他所立的功勳實在很大。但是事情到了利害關頭,不得不加以剷除。而今對他的思念之切,真是讓人受不了啊!”說著說著眼淚又不由自主地往下掉。

  這是貓哭耗子嗎?

  並不盡然。

  人是複雜而矛盾的動物。他殺人的時候是真誠的,他傷心的時候也可以是真誠的。我們無須因為他事後的傷心就對他的殺人表示諒解,也無須因為他事前的殺人就對他的傷心表示懷疑。

  一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4)

  人生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痛並快樂著,快樂並痛著,恩怨交織著,利害混雜著……似乎很難搞得分明。

  其實也不一定要搞分明。

  非黑即白是理想化的。人生的真實狀態本來就是灰色。

  這一年的五月二十九日,入朝受命的巴陵王劉休若剛剛抵達京口,就聽到劉休仁死亡的消息。他就此滯留京口,不敢再往前走半步。

  六月初十,皇帝又改任他為江州刺史,親自寫了一道情真意切的詔書,邀請他於七月七日入京赴宴。

  劉休若被皇帝在詔書中所流露的手足之情感動了,便於七月抵達建康。

  七月初九,劉休仁遭遇的那一幕就在劉休若的宅第里重演。皇帝事後追贈他為侍中、司空。

  至此,皇帝劉彧的弟弟們都比他先走一步了,最後只剩下一個平庸無能、對任何人都構不成威脅的桂陽王劉休范。

  劉彧決定放他一馬,任他為江州刺史。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對於碩果僅存的桂陽王劉休范而言,老子的這幾句話,絕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

  二 棟樑是怎樣煉成的(1)

  送走了弟弟們,皇帝劉彧又把目光對準了另一個“勞苦功高”的人。

  他就是金牌殺手壽寂之。

  他太勇猛了。

  無論是殺皇帝還是殺親王,他都不用眨一下眼睛。

  這種人可以久留嗎!?

  當然不能。

  事有湊巧。正當劉彧琢磨著要給他安一個什麼罪名比較合適的時候,壽寂之自己給自己捅了個簍子。

  壽寂之手下的一個軍官不知犯了什麼事惹惱了他,壽寂之就一刀把這個人結果了。有關部門立刻上報壽寂之擅自殺害朝廷命官。皇帝二話不說就把他貶謫到越州,還安排了幾個人護送他。剛走了一半路,他們就把壽寂之送上了西天。

  壽寂之死後,一個曾在平叛中立過大功的將領,時任淮陵太守、都督豫州各軍事的將軍吳喜預感到自身的危險,立刻要求辭去軍職,改任中散大夫這樣的閒職。

  可即便如此,他還是沒能逃過厄運。

  七月中旬的一天,皇帝把他召進寢殿,推心置腹地跟他談了很久的話。

  吳喜走後,皇帝就相繼派人賜給他兩樣東西。

  先是賜給他一頓御膳房做的美味佳肴。

  第二樣東西當然就是毒鴆。

  吳喜死後,皇帝又下了道詔書解釋自己為何殺人。詔書照例說得很囉唆,只有最後幾句話點出了中心思想。他說:“人在虛弱寒冷的時候就要服藥散來打通氣血,暖和周身,等到熱力發作之後,病也就好了。這時就可以拋棄藥散。這麼做並不是忘記了藥散的功用,而實在是因為形勢上已經用不著了。”

  這番話說得貌似含蓄,實則露骨。

  皇帝想說的無非就是這句老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看著宗室和大臣中不斷有人相繼倒下,外戚王景文不免兔死狐悲。

  他是王皇后的哥哥,時任揚州刺史。

  按照歷朝歷代的遊戲規則,皇帝早殤的必然結果就是——幼主即位,母后臨朝,外戚擅政。

  皇帝和王景文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這點。

  王景文立刻上表請求辭去揚州刺史之職。可皇帝居然不准,還下詔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人居高位,關鍵要看他是何存心。……就算朝野上下人人巴結他,只要他淡泊自守一如平常,還會有什麼恐懼?說到底,居高位會有孤高的恐懼,處低位也會有橫死的憂慮。所以,與其有心於避禍,不如無心、任其自然。存亡的關鍵,大抵都是這麼個原則。”

  皇帝的潛台詞是:你辭不辭官不重要,關鍵要看你是何居心!

  第二年的正月初一,皇帝的病情絲毫不見好轉,於是改元泰豫,求個吉利。

  三月初七,王景文正在家中與客人下圍棋,忽然接到皇帝的手諭。

  王景文打開來看的時候,客人有些緊張,盯著他的臉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