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頁
鰾膠用魚鰾或豬皮等熬製的膠,粘性大,多用於粘木頭。現在只有一些古典家具還有製作傳統弓箭才會使用到鰾膠,每個老木匠熬粥鰾膠基本都不示人的,不說保密也差不多,每個人熬製的鰾膠也都不一樣,好的鰾膠還會添加一些香料,聞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香味。
過去都是用木炭火熬製鰾膠,現在基本都被電爐子取代了,只有在一些傳統的家具製作作坊還可以看到這種傳統的手藝,好的鰾膠黏合的棺材,據說扔到水裡泡三個月,裡面也不會進一點水,棺材也不會沉,就在水面漂著。
過去的傳統,木匠都要使鰾膠,據說使鰾的技術還是魯班爺發明的,這裡面還有一個過去口口相傳師傅教育徒弟的故事。
徒弟跟魯班爺學了一段時間,自己覺得手藝已成該走了。這天師傅沒在,給魯班爺留了一張條後,不辭而別。魯班爺回來一看,徒弟家裡有急事走了,急忙追到河邊,船已經開了。徒弟對魯班爺喊:“師傅——我走了,我還沒跟你學使鰾呢!”這時教也來不及了,魯班爺忙說:“你張嘴。”說著魯班爺,啪,吐了一口唾液,徒弟一躲,掉在水裡,被魚吃了,就這樣產生了魚鰾。
過去匠人使的鰾膠都是自己製作的,要經過選、泡、砸、濾、晾等好幾道工序。
首先要選擇海魚的鰾,因為河魚的鰾黏性不如海魚,而且個頭也小;接著泡魚鰾,開始泡的時候先把魚鰾浮頭上髒的東西去掉,用溫水泡一天半到兩天,摸著原材料有點黏度,裡面沒有硬芯了,就泡透了;然後有一個砸鰾的過程,老話說:“好漢子砸不了三兩鰾”,是說你身體有多棒,一天也砸不了二三兩鰾,原來這不僅僅是力氣活,更講技巧:用鐵盔盛鰾,使鐵杵砸,隨砸隨兌溫水,砸到鐵杵一提鰾漿能拉出線來才行
。再上鍋兌水熬,這鍋是特製的要隔水加熱,否則直接熬,膠很容易糊,一般熬得量少,至少也得熬10來個小時。然後,用銅紗過濾,倒出來,在容器里還沒完全凝固呈凍狀時,用小刀拉成小條,掛起來晾乾。
制鰾膠一年四季都可以,但是注意夏天容易臭,不過臭魚鰾澆花是一絕。說起來這魚鰾還能治病,治砍頭瘡。俗話說:“上疸輕,下疸重,得了中疸要了命。”這上疸,就是腦後生瘡——砍頭瘡,疼得要命,將魚鰾熬了,喝下去就可治。
這鰾膠使的時候拿溫水泡,泡好後再重熬,也得隔水熬上三個小時以上。不同季節使鰾的稀稠不同,“冬使稀,夏使稠,春秋兩季使將就。”冬天,天氣涼容易定(凝固),使稀一點;夏天熱,熱且散不出去呢,要使稠一點;春秋季節,使剛好,用鰾刷一提,拉線。這熬鰾用水的量在於匠人的經驗。
還有使鰾的鰾刷也有講究。這鰾刷沒有使毛筆的,使藤子,把藤子尖用熱水泡,用錘砸成毛筆形,拿這個往眼裡抹鰾,不掉毛。
使鰾膠的最大好處,天然環保。對於硬木家具來說,鰾膠作為榫卯結構的輔助,可以拆卸,可以修,不像現在使的化學膠,粘上就打不開,只有破壞了家具才能打開,所以老匠人管它叫“絕戶膠”也不為過。也比乳膠好,使鰾膠拼好縫,用冷水潑不開,如果用乳膠見冷水就開了,因為鰾膠是用熱水才會開的。
最近,日本人發明了“廣陽膠”,這種膠就是從魚鰾中提取出來的,國內已有少數硬木廠開始使用。我們的傳統技術讓外國人發揚光大,這樣的發明不是出自咱中國人之手,確實讓人遺憾。好東西都改名了啊。呵呵、、、、、、
最後的瘋狂27
這在好的鰾膠榫卯粘成的棺材,即使放到水裡都不會進一星點的水,也架不住幾個撬棍的招呼啊。不到十分鐘,這棺材是上頂蓋就撬鬆動了,只有邊角還有一處榫卯連著,這兩個人一使勁,從一頭就給抬起來。
“慢點慢點,不扔地下,先放在這供桌上面”說話的正是大江,原本這棺材前面用來擺供奉用品的石頭桌子成了放棺材蓋子的地方了。
一股發霉的味道立馬充斥這間不大的墓室,空氣中有一種酸腐的味道,幾個人根本就不顧這難聞的氣味,扒著腦袋朝棺材裡面看。
這是一口裡面裡面塗著彩色大漆的棺材,墓主人講究的就連棺材的裡面都塗抹了大漆。幾個扒著張望的人,第一眼根本就沒有看到什麼屍骨還有死人的殘骸。而是一個賽的滿滿的棺材。
塞的滿滿的不是什麼金銀財寶,而是金色的絲綢被子。這覆蓋在屍體上面的被子多少不一,看死者家裡條件,解放前很多人家窮,老人走了根本就買不起棺材,也不能委屈老人啊。就把家裡唯一的錢櫃改成了棺材,在找人塗上一點黑色的油彩,就當成棺材把老人給埋了。有的粗心的家,連柜子的腿都沒有給鋸下去,改成的棺材帶著四條腿就下葬了。
這還算好的呢,還有一口棺材呢,在窮的家裡,就賣一張新的蓆子,把死去的親人包裹在裡面,捆好就給埋到墳地裡面去了,在窮的呢,就挖個坑就埋了,找個麻包片子就行了。這些都是尋常百姓,這王爺就要講究的多了。
這王爺的棺材內部,最底下鋪的一層鬆軟的羊毛氈子,這可都是用羔羊皮子手工縫製的羊毛氈子,這一張氈子就夠一般的人家幾年的吃喝。
過去都是用木炭火熬製鰾膠,現在基本都被電爐子取代了,只有在一些傳統的家具製作作坊還可以看到這種傳統的手藝,好的鰾膠黏合的棺材,據說扔到水裡泡三個月,裡面也不會進一點水,棺材也不會沉,就在水面漂著。
過去的傳統,木匠都要使鰾膠,據說使鰾的技術還是魯班爺發明的,這裡面還有一個過去口口相傳師傅教育徒弟的故事。
徒弟跟魯班爺學了一段時間,自己覺得手藝已成該走了。這天師傅沒在,給魯班爺留了一張條後,不辭而別。魯班爺回來一看,徒弟家裡有急事走了,急忙追到河邊,船已經開了。徒弟對魯班爺喊:“師傅——我走了,我還沒跟你學使鰾呢!”這時教也來不及了,魯班爺忙說:“你張嘴。”說著魯班爺,啪,吐了一口唾液,徒弟一躲,掉在水裡,被魚吃了,就這樣產生了魚鰾。
過去匠人使的鰾膠都是自己製作的,要經過選、泡、砸、濾、晾等好幾道工序。
首先要選擇海魚的鰾,因為河魚的鰾黏性不如海魚,而且個頭也小;接著泡魚鰾,開始泡的時候先把魚鰾浮頭上髒的東西去掉,用溫水泡一天半到兩天,摸著原材料有點黏度,裡面沒有硬芯了,就泡透了;然後有一個砸鰾的過程,老話說:“好漢子砸不了三兩鰾”,是說你身體有多棒,一天也砸不了二三兩鰾,原來這不僅僅是力氣活,更講技巧:用鐵盔盛鰾,使鐵杵砸,隨砸隨兌溫水,砸到鐵杵一提鰾漿能拉出線來才行
。再上鍋兌水熬,這鍋是特製的要隔水加熱,否則直接熬,膠很容易糊,一般熬得量少,至少也得熬10來個小時。然後,用銅紗過濾,倒出來,在容器里還沒完全凝固呈凍狀時,用小刀拉成小條,掛起來晾乾。
制鰾膠一年四季都可以,但是注意夏天容易臭,不過臭魚鰾澆花是一絕。說起來這魚鰾還能治病,治砍頭瘡。俗話說:“上疸輕,下疸重,得了中疸要了命。”這上疸,就是腦後生瘡——砍頭瘡,疼得要命,將魚鰾熬了,喝下去就可治。
這鰾膠使的時候拿溫水泡,泡好後再重熬,也得隔水熬上三個小時以上。不同季節使鰾的稀稠不同,“冬使稀,夏使稠,春秋兩季使將就。”冬天,天氣涼容易定(凝固),使稀一點;夏天熱,熱且散不出去呢,要使稠一點;春秋季節,使剛好,用鰾刷一提,拉線。這熬鰾用水的量在於匠人的經驗。
還有使鰾的鰾刷也有講究。這鰾刷沒有使毛筆的,使藤子,把藤子尖用熱水泡,用錘砸成毛筆形,拿這個往眼裡抹鰾,不掉毛。
使鰾膠的最大好處,天然環保。對於硬木家具來說,鰾膠作為榫卯結構的輔助,可以拆卸,可以修,不像現在使的化學膠,粘上就打不開,只有破壞了家具才能打開,所以老匠人管它叫“絕戶膠”也不為過。也比乳膠好,使鰾膠拼好縫,用冷水潑不開,如果用乳膠見冷水就開了,因為鰾膠是用熱水才會開的。
最近,日本人發明了“廣陽膠”,這種膠就是從魚鰾中提取出來的,國內已有少數硬木廠開始使用。我們的傳統技術讓外國人發揚光大,這樣的發明不是出自咱中國人之手,確實讓人遺憾。好東西都改名了啊。呵呵、、、、、、
最後的瘋狂27
這在好的鰾膠榫卯粘成的棺材,即使放到水裡都不會進一星點的水,也架不住幾個撬棍的招呼啊。不到十分鐘,這棺材是上頂蓋就撬鬆動了,只有邊角還有一處榫卯連著,這兩個人一使勁,從一頭就給抬起來。
“慢點慢點,不扔地下,先放在這供桌上面”說話的正是大江,原本這棺材前面用來擺供奉用品的石頭桌子成了放棺材蓋子的地方了。
一股發霉的味道立馬充斥這間不大的墓室,空氣中有一種酸腐的味道,幾個人根本就不顧這難聞的氣味,扒著腦袋朝棺材裡面看。
這是一口裡面裡面塗著彩色大漆的棺材,墓主人講究的就連棺材的裡面都塗抹了大漆。幾個扒著張望的人,第一眼根本就沒有看到什麼屍骨還有死人的殘骸。而是一個賽的滿滿的棺材。
塞的滿滿的不是什麼金銀財寶,而是金色的絲綢被子。這覆蓋在屍體上面的被子多少不一,看死者家裡條件,解放前很多人家窮,老人走了根本就買不起棺材,也不能委屈老人啊。就把家裡唯一的錢櫃改成了棺材,在找人塗上一點黑色的油彩,就當成棺材把老人給埋了。有的粗心的家,連柜子的腿都沒有給鋸下去,改成的棺材帶著四條腿就下葬了。
這還算好的呢,還有一口棺材呢,在窮的家裡,就賣一張新的蓆子,把死去的親人包裹在裡面,捆好就給埋到墳地裡面去了,在窮的呢,就挖個坑就埋了,找個麻包片子就行了。這些都是尋常百姓,這王爺就要講究的多了。
這王爺的棺材內部,最底下鋪的一層鬆軟的羊毛氈子,這可都是用羔羊皮子手工縫製的羊毛氈子,這一張氈子就夠一般的人家幾年的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