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明朝的崇禎帝與南朝宋的順帝都是末代皇帝,但各自的境遇卻大相逕庭。順帝是願自己再不生帝王家,這是一種怨上情緒,埋怨父親是皇帝;而崇禎帝是後悔女兒生在帝王家,這是一種自責,痛恨自己身為皇帝不但不能保護女兒,還要被迫親手殺掉女兒,這是何等的無奈、何等的悲哀呀。此時,崇禎皇帝已經意識到了,即將有人住他的皇宮、上他的龍床、殺他的心腹、睡孩子他娘,所以他先下手為強,殺了再說。

  此時,李自成農民軍的喊殺聲由遠及近,翻墨般的黑雲重重地籠罩在紫禁城上空,崇禎帝悲痛地爬上煤山,見義軍已進內城,宮內烽煙四起。斷無望,用劍破手指立遺詔:“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憑賊分裂,勿傷百姓一個。”另一行字為:“百宮俱赴東宮行在。”《明史莊烈帝本紀》記載著崇禎帝自殺前所寫的遺詔:“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不管怎麼說,崇禎將一切過咎歸於諸臣,同時也有自責之意,則是千真萬確的。遂披面赤足,著藍衣,吊死在壽皇殿旁的樹上。時年35歲。

  【老七家灣】關於“七家灣”的傳說版本很多,但是流傳較多的是這樣一種說法:明朝洪武年間元宵節,朱元璋微服上街觀燈,見一家門頭上掛著一彩燈,彩燈上畫著一個蓬頭污面的大腳女人,懷抱一個大西瓜,並有一行字:“淮西娘子好大腳”,周圍很多人正在圍觀。馬皇后有一雙大腳,又是安徽淮西人。朱元璋認為這是在諷刺馬皇后,於是惱羞成怒頓生殺機。馬皇后聞知前往觀看,在一小巷中看見一婦人,懷抱一個大孩子,手攙一個小孩子,問為何不抱小的攙大的,那婦人說:小的是我兒子,而大的是侄子,其父母雙亡我不能虧待他。馬皇后聽後憐心大發,便叫那婦人晚上在門上掛一束芝麻秸,稱吉星高照自有後福。那婦人按馬皇后之意找來芝麻秸掛在門上,共有七家人效仿在門上懸掛了芝麻秸。馬皇后回宮後急傳令:掛芝麻秸人家勿殺。深夜官兵對那條街進行了洗劫,唯七戶人家倖免於難,其餘盡遭殺戮,以後這裡就被人稱作七家灣。如今七家灣的清真食品,特別是牛肉鍋貼風靡南京以及周邊地區。

  【大明祖陵】明祖陵號稱明代第一陵。明祖陵位於盱眙縣(今江蘇淮安),距南京100公里,城市雖不大但環境幽靜又處在交通要道。據說,300多年前的一個夏秋之交,連續70天的暴雨突然將泗州城淹沒,從此這座古城便消失了。1954年,洪澤湖水位下降,被湖水淹沒300多年的明祖陵和被譽為“東方龐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相繼出水,經過挖掘修復,朱元璋的高祖、曾祖和祖父三代的陵墓恢復了氣勢雄偉的規模,也映證了泗州是朱元璋的家鄉。

  據記載,盱眙的“風水”成為朱元璋“肇基帝運”、“鍾祥孕秀”的聖地。洪武18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標率文武群臣到盱眙,選定楊家墩修建祖陵,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歷時28年之久。明祖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實際埋葬地。原有城牆3道,金水橋3座,殿、亭、閣、署房、官私宅第千間,可謂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黃河奪淮,與古泗州城一起被洪水淹沒。1954年春旱時露出水面,當地人們始稱為大墓頭;1964年大旱時再次露出水面,被江蘇省文管會考察古徐國遺址的專家們發現,確認為久已失傳的明祖陵。自1976年起國家撥款開始修復工程;1982年初具規模,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0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淮八艷】秦淮八艷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一帶名頭最響的八位名妓,又稱“金陵八艷”。她們是: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陳圓圓。她們或與重大歷史事件關聯,或與名人雅士瓜葛。個個能詩會畫,造詣頗高。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表現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有人用“一剪梅”描述了她們的身世。

  一、傾國名姬陳圓圓:歌伎圓圓品位高。貌蓋當朝,藝蓋群嬌,屢遭征搶任逐拋。雲又飄飄,路又迢迢。國破家危戰火燒。李字操刀,吳字揮矛,硝煙散盡恨難消。寧傍佛雕,不戀妃袍。

  註:1、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2、李字,李自成;吳字,吳三桂。

  二、俠肝義膽李香君:義膽香君蕙質柔。嬌撒蘭舟,艷撒青樓,煙花柳巷志難酬。情也悠悠,意也休休。俠爽芳名萬古流。愛鎖雙眸,恨鎖心頭,桃花扇里續春秋。國破君憂,家破人愁。

  註:李香君又名李香。時人譽之“香扇墜”,故聲名盛於南曲。

  三、風骨贈峻柳如是:如是風華蓋四方。粉墨飄香,翰墨流芳,豪情壯舉勝兒郎。生也堂堂,死也鏘鏘。無奈夫君竟受降。官又荒唐,民又遭殃,殉國只為抗強梁。去了滄桑,來了悲涼。

  註: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