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布局的完整性。特別是明孝陵的“前朝後寢”和前後三進院落的陵寢制,反映的是禮制,但突出的是皇權和政治。明孝陵是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圓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制,一直規範著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數百年來在朱元璋下葬時,南京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棺材"的民間傳說和有關裨史雜記的渲染下,給明太祖是否葬於明孝陵,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明太祖朱元璋除了親自選點,在鐘山之陽督造營建了規模宏大的明孝陵以外,還對那些追隨他百戰沙場、創基立業的開國功臣“賜葬鐘山之陰”,形成“山外諸峰列侍臣”的布局。史書記載鐘山之陰共葬10餘位明初開國功臣,豐碑喬木,陂陀相接。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歧陽王李文忠、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皖國公仇成等人的墓葬,石獸錯落,翁仲雜陳。
【明城之固】1368年朱元璋趕走蒙古人,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採取了各種辦法來鞏固明王朝。1366年,也就是稱帝前兩年,就開始修築城牆,營建皇宮。一直到1386年,朱元璋用21年時間,修建了南京城。他不惜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城郭,把朝廷圍護得固若金湯。明代的南京城,可稱為世界古代第一大磚石城“高堅甲天下”,其外郭城周長60公里,18個城門。內城周長33.7公里(巴黎城長29.5公里),城牆平均高14~21米,基寬14米。開13座城門。以聚寶門(今中華門)最大。明城牆雖經600多年風雨侵蝕,又幾經戰火,多處遭到毀損。2004年經部分修復和原保存的明城牆總長度約23.743公里。相傳明太祖造好了京城,登上紫金山觀察京城形勢。當時只有15歲的朱棣指著山下皇宮(南京明故宮)說:“城牆宮殿雖好,如果紫金山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朱元璋聽了十分惱怒,隨即賜朱棣一筐桔子,馬皇后聞之大驚,對朱棣說:父皇要對你剝皮抽筋,你趕快連夜逃走吧。此時城門已全部關閉,朱棣從清涼山後山的一條小河的水門逃出京城,逃到他燕王的封地北平。後來,朱元璋又下令再造一道外郭城。1390年動工修建外郭,有的地方依山為郭,也有平地用土堆築,俗稱“土城頭”,險要處砌以磚石,約有40里;城周號稱180里,實際是120里,略呈圓形。但是任憑外城內牆多麼堅固,依然沒有擋住燕王朱棣攻城篡位的行徑。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
【春聯之設】“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春聯之設自明太祖朱元璋始。
據傳,明太祖朱元璋不但提倡過年家家戶戶貼春聯,而且還親書春聯賜於王公大臣。錢謙益《列朝詩集》載,朱元璋曾賜書陶安“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明史》載,他賜書廖永忠“功超群將,賽過雄師”;明周暉《金陵瑣事》載,他賜書給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人;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明太祖喜歡每年大年初一微服巡視民間張貼春聯情況,並觀賞各家春聯。一次偶見一家獨無之,詢知為閹豬苗者,尚未倩耳。太祖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投筆徑去。嗣太祖復出,不見懸掛,因問故。答云: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太祖大喜,賚銀三十兩,俾遷業焉。
【幾項首創】相傳,朱元璋有若干“首創”。
第一,特務機關。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善使用特務的帝王,他在中國歷史上首創公開的特務機關——“錦衣衛”,豢養大批特務,稱為“檢校”,四處觀察臣下的活動,從事鎮壓“不軌”、“妖言”的勾當。
第二,戶籍制度。朱元璋建立了中國古代史上同時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周密的戶籍制度。朱元璋規定,戶口本上要詳細寫家庭人口的姓名、職業、年齡以及田產等基本信息。每家每戶微小的變化,都要求詳細地表現在戶口本上。
第三,介紹信。朱元璋首次發明了“介紹信”。明朝戶口制度森嚴,百姓出門,須到官府登記。官府經過嚴格的審批手續後開出“介紹信”,信上寫明姓名、籍貫、職業、出發地及目的地。
第四,四菜一湯。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每遇荒年,百姓貧困潦倒,多有餓死,而公卿們依然花天酒地,歌舞昇平。出身貧寒的朱元璋,對此十分惱怒。一天朱元璋有意擺出粗茶淡飯宴請群臣。席上一共四道菜:炒蘿蔔、炒韭菜、炒芹菜、炒青菜,最後上的是蔥花豆腐湯。朱元璋對群臣說:蘿蔔是百味藥,可治百病;韭菜生命力旺盛,象徵國家長治久安;芹菜、青菜喻意為官要清廉、勤於政務、體恤民情;這蔥花豆腐湯表示為官要一清二白,不能徇私枉法。並宣布:今後請客,只能“四菜一湯”,誰若違犯,嚴懲不貸。從此,“四菜一湯”的規矩便從宮廷傳到了民間。“四菜一湯”的規定,至今在官方有關反對大吃大喝的文件中,時有所見,但執行得如何,只有天知道。當今的“四菜一湯”較古時候,已經有了巨大的改革和發展,可謂是花樣百出,用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據說比較有代表性的“四菜一湯”是:雞煲翅、河豚魚、野山珍、燉蟲草,燕窩湯。
明太祖朱元璋除了親自選點,在鐘山之陽督造營建了規模宏大的明孝陵以外,還對那些追隨他百戰沙場、創基立業的開國功臣“賜葬鐘山之陰”,形成“山外諸峰列侍臣”的布局。史書記載鐘山之陰共葬10餘位明初開國功臣,豐碑喬木,陂陀相接。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歧陽王李文忠、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皖國公仇成等人的墓葬,石獸錯落,翁仲雜陳。
【明城之固】1368年朱元璋趕走蒙古人,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採取了各種辦法來鞏固明王朝。1366年,也就是稱帝前兩年,就開始修築城牆,營建皇宮。一直到1386年,朱元璋用21年時間,修建了南京城。他不惜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城郭,把朝廷圍護得固若金湯。明代的南京城,可稱為世界古代第一大磚石城“高堅甲天下”,其外郭城周長60公里,18個城門。內城周長33.7公里(巴黎城長29.5公里),城牆平均高14~21米,基寬14米。開13座城門。以聚寶門(今中華門)最大。明城牆雖經600多年風雨侵蝕,又幾經戰火,多處遭到毀損。2004年經部分修復和原保存的明城牆總長度約23.743公里。相傳明太祖造好了京城,登上紫金山觀察京城形勢。當時只有15歲的朱棣指著山下皇宮(南京明故宮)說:“城牆宮殿雖好,如果紫金山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朱元璋聽了十分惱怒,隨即賜朱棣一筐桔子,馬皇后聞之大驚,對朱棣說:父皇要對你剝皮抽筋,你趕快連夜逃走吧。此時城門已全部關閉,朱棣從清涼山後山的一條小河的水門逃出京城,逃到他燕王的封地北平。後來,朱元璋又下令再造一道外郭城。1390年動工修建外郭,有的地方依山為郭,也有平地用土堆築,俗稱“土城頭”,險要處砌以磚石,約有40里;城周號稱180里,實際是120里,略呈圓形。但是任憑外城內牆多麼堅固,依然沒有擋住燕王朱棣攻城篡位的行徑。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
【春聯之設】“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春聯之設自明太祖朱元璋始。
據傳,明太祖朱元璋不但提倡過年家家戶戶貼春聯,而且還親書春聯賜於王公大臣。錢謙益《列朝詩集》載,朱元璋曾賜書陶安“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明史》載,他賜書廖永忠“功超群將,賽過雄師”;明周暉《金陵瑣事》載,他賜書給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人;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明太祖喜歡每年大年初一微服巡視民間張貼春聯情況,並觀賞各家春聯。一次偶見一家獨無之,詢知為閹豬苗者,尚未倩耳。太祖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投筆徑去。嗣太祖復出,不見懸掛,因問故。答云: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太祖大喜,賚銀三十兩,俾遷業焉。
【幾項首創】相傳,朱元璋有若干“首創”。
第一,特務機關。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善使用特務的帝王,他在中國歷史上首創公開的特務機關——“錦衣衛”,豢養大批特務,稱為“檢校”,四處觀察臣下的活動,從事鎮壓“不軌”、“妖言”的勾當。
第二,戶籍制度。朱元璋建立了中國古代史上同時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周密的戶籍制度。朱元璋規定,戶口本上要詳細寫家庭人口的姓名、職業、年齡以及田產等基本信息。每家每戶微小的變化,都要求詳細地表現在戶口本上。
第三,介紹信。朱元璋首次發明了“介紹信”。明朝戶口制度森嚴,百姓出門,須到官府登記。官府經過嚴格的審批手續後開出“介紹信”,信上寫明姓名、籍貫、職業、出發地及目的地。
第四,四菜一湯。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每遇荒年,百姓貧困潦倒,多有餓死,而公卿們依然花天酒地,歌舞昇平。出身貧寒的朱元璋,對此十分惱怒。一天朱元璋有意擺出粗茶淡飯宴請群臣。席上一共四道菜:炒蘿蔔、炒韭菜、炒芹菜、炒青菜,最後上的是蔥花豆腐湯。朱元璋對群臣說:蘿蔔是百味藥,可治百病;韭菜生命力旺盛,象徵國家長治久安;芹菜、青菜喻意為官要清廉、勤於政務、體恤民情;這蔥花豆腐湯表示為官要一清二白,不能徇私枉法。並宣布:今後請客,只能“四菜一湯”,誰若違犯,嚴懲不貸。從此,“四菜一湯”的規矩便從宮廷傳到了民間。“四菜一湯”的規定,至今在官方有關反對大吃大喝的文件中,時有所見,但執行得如何,只有天知道。當今的“四菜一湯”較古時候,已經有了巨大的改革和發展,可謂是花樣百出,用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據說比較有代表性的“四菜一湯”是:雞煲翅、河豚魚、野山珍、燉蟲草,燕窩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