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董喬提醒道:“大帥還在白玉洞等大師爺呢。”

  “好,我這就去,”華小欖站起身,又叮囑道,“剛才的話,先別對德仔說。”

  蘇元春站在一大片剛剛打磨平整的石壁前默默無語。不久前幕僚們趁他在外剿匪,集思廣益撰了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打算刻在這片石壁上。文章寫得不錯,把戍邊近二十年來的風風雨雨都記了下來,他改了幾處過於誇張的溢美之辭,正欲交給華小欖請石匠鐫刻,可現在改了主意:潘鼎新離開南關時,留給他的信封里不正是一張無字的白紙嗎?

  華小欖輕輕走近:“大帥,碑文改好了吧?”

  “沒有必要了,就這樣空著,是是非非,留待後人評說吧!”蘇元春看他一眼,道,“這幾天各卡隘均有稟報,說我即將離開的消息傳開後,會黨游匪蠢蠢欲動,法軍也以保護邊防為藉口,派遣重兵接近邊境。這件事不能視若無睹,你立即以我的名義通報各營,必須嚴加戒備,不使會黨游匪和法夷有可乘之機;同時照會法方,我只是例行朝覲,一旦邊境有事,還會再回來。這幾天我要到水口、板煙辭祖,家裡的事你替我照看一下,有什麼情況隨時稟報。”

  華小欖一一答應。

  蘇元春又問:“聽說有幾位師爺另謀高就了?”

  華小欖委婉地說:“他們在邊防久了,想換換環境。”

  “樹倒猢猻散啊!”蘇元春嘆了口氣,“請你代我謝謝他們,想走的都送他們走吧,至於盤纏,儘可能多給一些。人生幾十年,能在邊防共事一場,也是前世修來的緣份。”

  “那是。大帥如果沒有別的吩咐,在下先走了。”華小欖不忍聽到這些“其言也善”的話,告辭離去。

  吃完午飯,蘇元春帶著一營親兵策馬急馳,沿著邊境軍路來到水口鎮外的蘇保德衣冠墓。

  這座權當界碑的墳塋靜臥在邊境的荒草叢中,碑上鐫有朝廷追封蘇保德為光祿大夫的詔書和李鴻章親筆題寫的“恩賞恤典”、“三代榮封”幾個大字,兩側刻著李鴻章撰寫的墓聯:

  久聞哲嗣最思親,即此時威懾四夷,胥遵遺訓;

  難得書生能報國,荷當代榮封一品,足慰忠魂。

  蘇元春眼含熱淚跪在墳前,喃喃祝道:“孩兒不孝,把父親獨自留在邊關……先父在天有靈,保佑我大清國土不受外敵侵凌,保佑邊境黎民百姓永享太平……”

  第一百三十二章 標下願效死力

  短短几天時間,蘇元春在邊境三關、金龍峒、大小連城、萬人墳和陳勇烈祠等地方走了一遍。德仔再不曉事,見他心情沉重,與上次赴京時喜氣洋洋躊躇滿志的神情大不一樣,也知道事情不好,偷偷問董喬:“進京是好事呀,蘇宮保這段時間怎麼了,象有誰借米還糠似的?”

  董喬答非所問:“德仔,如果要你為蘇宮保去死,你願意嗎?”

  “沒得說的,”德仔拍著胸膛道,想了想又問,“這些天總見你同大師爺嘀嘀咕咕的,到底出什麼事了?”

  董喬想了想,貼近他耳邊小聲道:“有人想搞蘇宮保。”

  德仔跳起來:“是誰,老子做了他!”

  董喬搖頭道:“人家勢大得很,你奈不了人家。還記得早年撤兵回國不久,蘇宮保在桂林訓的那個‘惡少’吧?”

  “你是說雲貴總督的三公子岑春澤?”

  “他改名了,叫岑春煊,現在當了總督,是太后的紅人。”

  “哇!”德仔咋舌驚嘆。

  董喬問:“怕了?”

  “怕?我德仔怕過誰!管他太后還是總督,誰同蘇宮保過不去,老子先做了他!”

  “吼什麼,沉不住氣了不是?說這些話要殺頭的,難怪大師爺說不要告訴你。”董喬欲擒故縱。

  “別別,不吼還不行嗎?”德仔坐了下來,“董師爺你也坐,要我做什麼,你慢慢說。”

  “我和大師爺覺得朝廷叫宮保進京,恐怕不是好事……”

  德仔搶過話頭:“那還不好辦,躲起來不就行了?”

  “說得輕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躲到哪裡去?”

  德仔大大咧咧地說:“董師爺你就不懂了,哪座大山沒幾個山洞?往洞裡一躲,二郎神帶著天狗也找不到。”

  “沒吃沒喝,躲得了多久?”董喬搖頭道。

  “我送飯呀!”

  “此地無銀三百兩!沒有你送飯還好一些。”

  德仔沒轍了:“那……你說怎麼辦?”

  “我和大師爺打算勸蘇宮保先到游勇的山頭躲躲風頭,對外說是游勇索餉譁變,把蘇宮保扣住了。如果他不肯,就來真的,說什麼也不能讓他去京城。蘇宮保現在有客嗎?”

  “還在同陸榮廷說話。”

  白玉洞雲閣的密室里,陸榮廷流著眼淚跪在蘇元春面前苦苦懇求:“標下雖然是粗人,也看得出這些人心懷不軌。宮保大人,平時你叫標下向東,標下決不朝西,今天你就聽標下一聲勸,別往人家挖好的陷阱里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