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晚明時期,重視經世致用的學者文人並不少,不過,這也並不代表他們的觀念已經超越了傳統,譬如徐光啟、李之藻都是這樣,雖然本身的學術水平很高,也很重視實學,但是卻依然將學而優則仕看得很重,而且都做到了不小的官。

  李彥聽了頓時神一振:“哦,這舉子是何人?他關心的又是什麼?本官倒想認識一下。”

  前面聽說無人關心工學;和格物學院,李彥確實挺受打擊的,沒想到李之藻話風一邊,竟然還有下文,還是不錯的好消息,李彥馬上高興地問道。

  當然,他的目也並不僅僅如此,在剛剛建成的學院區,已經確定會有多家學院入駐,包括華夏社創辦的華夏書院,華夏精工坊創辦的華夏工學院,以及大明皇家格物學院,後者的名譽院長會是大明的皇帝朱由校,而大明皇家格物院也將進駐學院區。

  然同後世的大學城動輒好幾所院校相比,這個規劃中的學院區只有三家學院及一家研究院,也就是大明皇家格物院,不過在李彥的設想中,這幾所院校各有側重,也算是構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學科基地。

  其華夏書院側重於傳統的儒學、理學,用後世的話來說,那就是屬於文科類院校;而華夏工學院同大明皇家格物學院,就是理工科了,華夏工學院側重於應用技術方面,也就是所謂的工科,而格物學院則主要是數理基礎學科,也就是所謂的理科,各有側重,也就形成比較全面的學科體系。

  舉子們入住學區以後,都以不同的目奇地近距離觀察這些突然出現的“學院”,就發現這裡的學校跟他們見到過的完全不一樣,學習的東西並不局限於儒學,而且學習的方式也更加靈活。

  讓李彥感到些失望的是,大部分舉子對華夏工學院、皇家格物學院興趣缺缺,即便是有人關心格物學院,也只是對這所學院冠以皇家的名字感到好奇,當得知學院並非皇家弟子求學的地方之後,倒覺得名不副實。

  李之藻給李彥從工部主事任上,抽調負責學院區的建設,並擔任皇家格物學院的院長,因為官職品級並沒有下降,李之藻對此倒是沒有反對,他跟徐光啟一樣,都長於學術,而短於為官,由他來操辦學院的事情,倒是搞得有聲有色。

  “舉子畢竟都視科舉為正途,對工學院、格物學院看不上也是正常,倒也並非都不關心,這幾日觀察下來,也有人經常出現在學院,打聽一些時間,特別是江西有名舉子,幾乎都有些沉~了!”李之藻雖然身為格物學院的院長,其實他也是覺得科舉才是正途,格物一道,還是偏門。

  晚明時期,重視經世致用的學者文人並不少,不過,這也並不代表他們的觀念已經超越了傳統,譬如徐光啟、李之藻都是這樣,雖然本身的學術水平很高,也很重視實學,但是卻依然將學而優則仕看得很重,而且都做到了不小的官。

  李彥聽了頓時精神一振:“哦,這舉子是何人?他關心的又是什麼?本官倒想認識一下。”

  前面聽說無人關心工學院和格物學院,李彥確實挺受打擊的,沒想到李之藻話風一邊,竟然還有下文,還是不錯的好消息,李彥馬上高興地問道。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五八回 國士

  彥身邊雖然有不少思想開放,銳意進取,並且勤奮努人,他們中的一些也展露出讓人驚嘆的才華,然而畢竟數量有限,而用人之處又相當之多,各自都有更適合的地方。

  考慮到學院的建設,不但需要開放的思想,如何融合傳統,並且系統地建設與展,還要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一個擁有良好個人修養和素質的領頭人是必不可少的。在李彥看來,徐光啟擔任皇家格物院院長、李之藻擔任皇家格物學院院長,都是比較合適的,在校務管理方面,李之藻未必能做得很好,不過,作為知名學術專家,他還是很有號召力的。

  考慮到宋應星所具備的學術水平,聘請他為華夏工學院的“教授”,甚至擔任院長,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這也只是李彥暫時的想法,到底宋應星可不可用,又要如何用,還得等到兩人見了面,對宋應星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後,才能做出決定。

  李彥還從李之藻那邊了解到,雖然說多數的舉子對格物學院、工學院不以為然,不過華夏學院倒是更受歡迎,這次會試結束之後,想來會有一些舉子會選擇進入華夏學院學習。

  當然,現在這個候,哪怕都知道希望渺茫,也沒有人妄自菲薄,就開始安排落第以後的事情,倒是有些意願和傾向,也能夠看出來。

  舉子們最樂於看到的,似是學院自由而熱烈的學術氛圍,這些日子,學院經常會有一些演講、辯論,因為年輕人居多,所以場面往往很火爆,也很能吸引年輕舉子的目光,結果到了後來,也有不少舉子加入辯論甚至有人連續參加了好幾場。

  對於願意進華夏學院學習的,李彥自然舉雙手歡迎,其實能夠在各省的鄉試中考中舉人,在學識上的水平,都是不錯的李彥甚至想要從中選聘一些擔任學院教導。

  不過,華夏書院並不用擔心教導員的人數會不足,就在各地舉子匯聚京城的同時,在各省進行的國士推舉,也正在有條不紊地一級一級地進行當中。

  這是第一次全國性國推舉過過程同李彥想要的那種民主直選,還有很大的差別,要知道即便是在後世以華夏這樣的情況,如此廣闊的國土,以及眾多人口,實現直選也有很多現實困難況是在幾百年前的明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