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說遼東的局面已經所改觀,雙方處於相持階段,不過很多人還是認為講武學堂此舉,就是想要讓他們去遼東送死,他們自然並不甘心。

  不過,此前他商量了一些對策,想要重新掌握一部分兵力,這會兒才突然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虛幻,學堂這邊雖然就只有一哨復遼軍,按照標準編制,也就是五六百人。

  此時復遼軍正在京畿肆編練新軍,這五六百人雖然是基幹力量,不會隨意指派別的任務,不過講武學堂自然也要承擔一些訓練新兵的任務,故而學堂這邊,其實還有一個營,也就是四五千人左右的新軍。

  有人:_煽動這部分軍跟自己干,起碼他們頭上還頂著朝廷武將的名號,其中有副將,也有參將,品級都不低。

  只不過京一旦採取行動,就是這些新軍過來將他們一個個都抓了起來,講武學堂對於新軍的掌控能力,居然強悍至這種程度。

  在軍;中的採取的一些措施,受到的掣肘要比民政上面更少一些,明代以文制武,武將的地位極其低下,李彥並不擔心自己的舉動,會讓某些外鎮的武將鋌而走險,那時候敢於砍掉武將腦袋的文官並不少,也沒見有什麼事情發生。

  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上兩年之後,袁崇煥才會用尚方寶劍,輕輕鬆鬆砍掉了“軍閥”毛文龍的腦袋。

  果決地砍掉一些人的腦袋,又將一些人“流放”遼東,至此算是對京畿一帶駐軍進行了徹底的整編,雖然精銳尚少,大部分都是新軍,不過就像李彥所說的那樣,以復遼軍的火力強度,已經超出這個時代一大截,熱兵器同冷兵器之間,鴻溝已經在緩緩形成。雖然說冷兵器的軍隊,在合理的戰術,更重要是得有拼死決心的情況下,也能夠給熱兵器的軍隊造成威脅,不過這樣的冷兵器王牌軍,在大明少之又少。

  建奴或許勉強可以稱得上這樣的強軍,不過在遼東的戰爭進程也表明,即便是建奴,也正在逐步落到下風,其結局無是可以預料的。

  李彥對復遼軍的信心,讓他毫不猶豫地向軍中那些反對派舉起屠刀,並大刀闊斧,甚至有些急功近利地對京畿的駐軍進行整編。

  當然,在整編,並且廢黜大量舊軍官的同時,兵部同五軍都督府也在安撫各地的軍將,這些軍將和他們手下的軍隊,雖然並不能對復遼軍構成威脅,不過他們的存在,本來就很重要,而一旦有什麼變故發生,也會造成爛局面。何況也並非是這些軍隊全都不堪使用,與衛所兵相比,大明九鎮的邊軍,作為常備軍,又處於北方戰線的最前方,同建奴、蒙古之間的紛爭也一直都沒有中斷,邊軍相對來說,要比衛所兵的情況好很多。

  李彥對軍隊的整編,基本思路就是維持一支精銳中央軍,藉此可以維護中央朝廷的權威,並參加和贏得重要的戰事。而衛所則進行全面的整頓,使其向屯田兵、工程兵發展;兩者之間,顯然還將要有一支常規軍事力量的存在,這就是各地的邊軍,因而對於大同、延綏這些地方的邊軍,李彥並不打算一股腦兒裁拆,反而給出優厚的條件。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五六回 節後

  霆手段一出,京城內外的形勢便如同下雪的天氣,一朗無比,不管原來抱著何等目的,這會兒也都夾起尾巴,消停下去,畢竟,身家性命才是最重要的,那些給鎮撫司抓起來,家財都給抄沒的豪強,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天啟七年的春節便顯得歡樂祥和,大年初一那天,遼東那邊還送來捷報,說是建奴想要趁著冰雪的天氣,偷襲蓋州城,卻讓蓋州的守軍殺傷一百多,狼狽逃走。

  李彥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就有些不屑一顧,建奴始終都是老眼光,以為明軍在這樣的天氣下面,會沒有什麼戰鬥力。殊不知復遼軍中大部分兵員都是出身遼民,並不懼怕東北的嚴寒天氣。更重要的是遼東的復遼軍裝備水平遠超歷史上的明軍,都有棉衣棉被,營房裡還有爐子甚至是火炕。

  復遼的軍事訓練雖然辛苦,不過生活的條件卻也不低,當然,要是誰因為生活條件好了,軍事素質跟不上,那就只能等著給開掉了,至少到目前為止,復遼軍中的士氣和紀律水平,還是有保證的。

  殺傷一百多,在如今的背景下面,已經算不上什麼勝績,這同歷史上的情況有很大區別,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斬人數也就是這麼多,而且還存,這固然同明軍計算軍功級的做法有關,不過當時明帝國在軍事上的弱勢,還是很明顯的,至少建奴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遼西防線的唯一作用,可能就只是不讓建奴輕鬆越過山海關,進入京畿一帶。

  不過一作用在一年之後即不復存在,建奴饒過遼西走廊,從薊鎮破關而入,這樣的戰略迂迴,對當時的明帝國來說擊可謂是巨大的。如今看來,這樣的情況應該不會再度生,隨著復遼軍收復廣寧、蓋州,盡復遼西之地,已經切斷建奴和蒙古人之間的聯繫,就像一把利刃同時未必東邊的建奴和西邊的蒙古人。

  當然,李彥也沒放棄對關警惕,在京畿駐軍完成整編以後,就將重點在北線布防,包括薊鎮、大同等邊鎮謂京城內外的第一道防線。

  雖然說蓋取得的這次勝績算不上大勝,駱養性主持遼東的軍事,甚至都沒有在軍報上面加上“報捷”之類的意思,不過因為是春節送到的,這小子未必沒有別的意思。李彥正好在兵部值班,看到以後就笑了笑,這會兒也找不到那麼多的人抄寫就讓下面的親兵,騎著馬,或扛上軍旗,隨便到人多的地方叫兩聲去,兵部衙門門口放了一串鞭炮,顯得很熱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