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浩浩千年歷史中,我們看到一個人在遭到無辜的迫害以後,通常有兩種選擇:要麼消沉悲觀無望至絕望,要麼圖強奮發努力流名後世。在《報任安書》里,司馬遷為後世列舉了數十種受辱的形式,最嚴重的就是自己遭受的腐刑。受過這種侮辱的人,一般是沒有臉面繼續存活在這個世上了,但他身受腐刑卻選擇了活下來,把自己對現實的一切想法,融入對歷史的深深思考之中。他秉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目的,發奮到自己的創作中去,整整十六年,他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兩千多年之中,無數的文人墨客都津津樂道於《史記》的文法與技巧,顧炎武就曾說司馬遷“寓論斷於序事”,心悅誠服地讚嘆著司馬遷學養的博大與精深,但同時也會對他的精神產生敬佩。縱觀人類文明史,有他這樣忍辱負重英雄氣概的又有幾人?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在命運轉折關頭所邁出的堪稱偉大悲壯的步伐需要怎樣的力量與勇氣?無怪乎二十世紀時,另一個英雄人物大聲疾呼:“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不僅如此,他還有著文人偉大的性情。《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人不應該只供統治者擺弄和肆意踐踏,文人應該有特立獨行的品格,有一種積極進取、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奮鬥精神,這一點也成了司馬遷的思想的根基。
來看司馬遷筆下的人物,他們曾經是那麼鮮活生動地活躍在這個世上,孫武、白起、陳涉、項羽,無一不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奮鬥,百折不撓。尤其是伍子胥,身負萬難家仇,逃亡他地,多少年隱忍不言,終於盡平生之志,報家仇之恨,他的意志是多麼的堅定!人物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這也增添了《史記》的魅力,讓人不經意間為之傾倒。一代一代的後人,在這本大書中吸取著無窮的力量,支撐著中華民族走到了今天,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在他的筆下鮮活如初。
歷史上的人來來往往,很多的人充其量只是一片樹葉,綠了,黃了,落了,枯了,最後沒了。而司馬遷的生命則是參天大樹,永遠根深葉茂,常青不敗。他的根須深扎於歷史的土壤,果實綴滿枝頭,讓一代又一代的人享用不盡。他的生命,延續在後世所有史家的血脈里,更融入整個民族的生命之中,最值得永垂不朽。
人生自古誰無死?幾千年前,司馬遷就在發問,他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最鮮明的回答。如何去死是不一樣的,那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選擇,是司馬遷最深入人心的做法,給我們人生的取捨指明了最初的標準,也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文化與氣節的方向。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史籍資料也浩瀚似海,歷史內容的豐富多彩、歷史人物的風姿萬千,是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都無法比擬的,這使中華民族子子孫孫為之驕傲、為之神往。
於兩千年之後的今天看漢王朝,斯人已逝,那盛大的功業、絕代的風華和宏偉的宮殿也隨之湮滅,而留下的最重要的就是《史記》了。
著名學者季羨林老先生說,《史記》是中國第一部通史,但此書的真正意義不在史而在文。司馬遷說:“詬莫大於宮刑。”他滿腔孤憤,譜寫出文字之歌,遂成《史記》。時至今日,那最不可一世的漢武帝,只留得“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而《史記》則“光芒萬丈長”。
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說,《史記》以簡練的中國古文寫出五十二萬字巨書,成為中國史籍的珍寶。而且這種體裁,從此被史學家奉為圭臬,中國所謂“正史”,兩千年來都跳不出司馬遷所創立下的範疇。
確實,《史記》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後,歷代的“正史”修輯從未斷絕,匯成一條文字記載的歷史長河,堪稱世界史學史上的奇蹟。但是,《史記》的情況同後代正史又有很大不同。《史記》以後的各朝各代正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識形態修撰的,是名副其實的官史。而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史記》卻獨闢蹊徑,並不體現最高統治者的意志。它是古代第一部由個人獨立完成的,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的著作。
我們注意到,在君主沒有確立個人絕對權威前,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整個社會集團的制約。在這種大背景下,史官不僅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而且有“秉筆直書”的權利與義務。司馬遷的祖上世代為史官,他是知道這點的,但漢武帝加強個人權利,在司馬遷的時代,史官已經跌落到“主上所戲弄,倡優蓄之”的地位,但他有意識地繼承了古老的史官傳統,並不想把自己的筆變成君主唱讚歌的工具。
另外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司馬遷對孔子有一種特殊的崇拜。他並不完全服膺孔子的學說,對當代的儒士更鄙視有加,跳出了腐朽儒家的怪圈,但他依舊欽佩孔子的人格,尤其是孔子以普通士人的身份為天下確立文化準則的宏大理想。司馬遷把自己寫作《史記》的工作視為孔子修《春秋》事業的繼承,這就在精神上自居於很高的地位。擴大地說,這也是繼承了先秦諸子的理性態度和批判精神。
兩千多年之中,無數的文人墨客都津津樂道於《史記》的文法與技巧,顧炎武就曾說司馬遷“寓論斷於序事”,心悅誠服地讚嘆著司馬遷學養的博大與精深,但同時也會對他的精神產生敬佩。縱觀人類文明史,有他這樣忍辱負重英雄氣概的又有幾人?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在命運轉折關頭所邁出的堪稱偉大悲壯的步伐需要怎樣的力量與勇氣?無怪乎二十世紀時,另一個英雄人物大聲疾呼:“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不僅如此,他還有著文人偉大的性情。《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人不應該只供統治者擺弄和肆意踐踏,文人應該有特立獨行的品格,有一種積極進取、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奮鬥精神,這一點也成了司馬遷的思想的根基。
來看司馬遷筆下的人物,他們曾經是那麼鮮活生動地活躍在這個世上,孫武、白起、陳涉、項羽,無一不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奮鬥,百折不撓。尤其是伍子胥,身負萬難家仇,逃亡他地,多少年隱忍不言,終於盡平生之志,報家仇之恨,他的意志是多麼的堅定!人物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這也增添了《史記》的魅力,讓人不經意間為之傾倒。一代一代的後人,在這本大書中吸取著無窮的力量,支撐著中華民族走到了今天,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在他的筆下鮮活如初。
歷史上的人來來往往,很多的人充其量只是一片樹葉,綠了,黃了,落了,枯了,最後沒了。而司馬遷的生命則是參天大樹,永遠根深葉茂,常青不敗。他的根須深扎於歷史的土壤,果實綴滿枝頭,讓一代又一代的人享用不盡。他的生命,延續在後世所有史家的血脈里,更融入整個民族的生命之中,最值得永垂不朽。
人生自古誰無死?幾千年前,司馬遷就在發問,他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最鮮明的回答。如何去死是不一樣的,那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選擇,是司馬遷最深入人心的做法,給我們人生的取捨指明了最初的標準,也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文化與氣節的方向。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史籍資料也浩瀚似海,歷史內容的豐富多彩、歷史人物的風姿萬千,是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都無法比擬的,這使中華民族子子孫孫為之驕傲、為之神往。
於兩千年之後的今天看漢王朝,斯人已逝,那盛大的功業、絕代的風華和宏偉的宮殿也隨之湮滅,而留下的最重要的就是《史記》了。
著名學者季羨林老先生說,《史記》是中國第一部通史,但此書的真正意義不在史而在文。司馬遷說:“詬莫大於宮刑。”他滿腔孤憤,譜寫出文字之歌,遂成《史記》。時至今日,那最不可一世的漢武帝,只留得“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而《史記》則“光芒萬丈長”。
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說,《史記》以簡練的中國古文寫出五十二萬字巨書,成為中國史籍的珍寶。而且這種體裁,從此被史學家奉為圭臬,中國所謂“正史”,兩千年來都跳不出司馬遷所創立下的範疇。
確實,《史記》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後,歷代的“正史”修輯從未斷絕,匯成一條文字記載的歷史長河,堪稱世界史學史上的奇蹟。但是,《史記》的情況同後代正史又有很大不同。《史記》以後的各朝各代正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識形態修撰的,是名副其實的官史。而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史記》卻獨闢蹊徑,並不體現最高統治者的意志。它是古代第一部由個人獨立完成的,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的著作。
我們注意到,在君主沒有確立個人絕對權威前,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整個社會集團的制約。在這種大背景下,史官不僅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而且有“秉筆直書”的權利與義務。司馬遷的祖上世代為史官,他是知道這點的,但漢武帝加強個人權利,在司馬遷的時代,史官已經跌落到“主上所戲弄,倡優蓄之”的地位,但他有意識地繼承了古老的史官傳統,並不想把自己的筆變成君主唱讚歌的工具。
另外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司馬遷對孔子有一種特殊的崇拜。他並不完全服膺孔子的學說,對當代的儒士更鄙視有加,跳出了腐朽儒家的怪圈,但他依舊欽佩孔子的人格,尤其是孔子以普通士人的身份為天下確立文化準則的宏大理想。司馬遷把自己寫作《史記》的工作視為孔子修《春秋》事業的繼承,這就在精神上自居於很高的地位。擴大地說,這也是繼承了先秦諸子的理性態度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