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攝政王的這種虛名直到慈禧賓天后才告結束。此時的慈禧仍然希望長享高壽,永執大權。只要她還活著,攝政王就永遠不能專斷國事,他和光緒皇帝一樣徒有虛名。
十一月十四日,慈禧太后還在終日料理國事,一直到晚上才休息。第二天上午,又像往常一樣忙碌,召集軍機大臣、皇后、監國攝政王及其福晉(也就是榮祿的女兒)談了很長時間的話,並以新皇帝的名義降諭,說從此稱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太后。當天下午忽然暈倒,很長時間後才醒來。大概她預感自己末日將臨,就召集光緒皇后、攝政王載灃、軍機大臣等人,降下上諭,逐一吩咐後事。其上諭說:
奉太皇太后懿旨,昨已降諭,以醇王為監國攝政王,秉承余之訓示處理國事。現予病勢危急,自知不起,此後國政,即完全交付監國攝政王。若有重要之事,必須稟報皇太后,即由監國攝政王稟詢裁奪。
這個上諭雖然寥寥數語,但是,凡是熟知中國宮廷的情況,了解慈禧太后一生的人,都應該知道它的重要性。即使慈禧太后死了,光緒皇后也就是現在的新太后,作為葉赫那拉氏的後代,如遇朝中大事,仍可參與。這樣,葉赫那拉氏在朝廷中就可以獲得永久的權勢。有了這個上諭,載灃或者其他人都不敢輕舉妄動。隆裕太后也就使用這個上諭,尋找藉口輕而易舉地撤掉了端方直隸總督的職位。
慈禧太后降了這個上諭後,病情很快發展到彌留之際。
於是命令人起草其遺詔。軍機大臣草擬好了拿給她看,她改動了幾個地方,又加上了幾句話,說她之所以在歸政光緒皇帝後再行訓政,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她問眾人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然後自己說:“我一生垂簾聽政數次,不了解我的人都說我貪權,實際上我是迫於形勢,不得不這樣做。”遺詔中最後幾句話是她自己所加,意思是返觀她的一生,她自己沒有什麼後悔的。
遺詔寫完以後,慈禧仍然神志清醒。雖然已是彌留之際,她還是接著和身邊的人談話,態度平和安詳,和平常沒有什麼兩樣。後來她漸漸昏迷,侍者都以為時候到了。然而,她忽然又清醒了。即使是臨死前的幾分鐘內,她仍然抱著生還的希望。
慈禧太后掌握中國的大權接近五十年,然而她最後的幾句話實在是出人意料。她說:“以後決不能讓婦人干預國事。
這樣本來就與我朝的家法相違,一定要嚴加防範。也不能讓太監專權,明朝末年的教訓,實在值得我們警惕。”說完了這幾句話,這位統治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女人就賓天了。
就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病入膏肓的幾十個小時裡,攝政王作為清政府的代表接二連三地向北京的外國公使館發出通告。但是,至於為什麼光緒和慈禧幾乎同時賓天,當然他是不可能給我們解釋的。
這樣,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在短短的二十小時內先後賓天后,大清王朝賓天的日子也為時不遠了。
--------------------
第二十一章
晚清朝廷與新學
不課時文,新學既可以應科目,且與時文無異矣。況既習經書,又兼史事地理政治治算學,亦必與時文有益。
諸生自可於家習之,何勞學堂講授,以分其才思、奪其日力哉?——張之洞《勸學篇》
和很多重大的改革一樣,晚清朝廷中對於新學的態度發生轉變,最初也是從一些小事開始的。我們已經講過,為了哄好小光緒,太監們想法設法買了各種各樣的西洋機械玩具。
小皇帝稍大一些,太監們又給他買來了精緻絕倫的鐘表、手錶。光緒少年時對電報、電話、汽車、輪船、電燈、蒸汽機都懷有極大的興趣,並把這些東西買到宮裡,後來又在全國推廣。
後來為了宮中的娛樂,他又派人買來了留聲機、電影攝影機和自行車等等洋玩藝。總之,所有獨特的、有用的現代西方的一些發明都被他買到了宮中。
然後,光緒就開始學習英語。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時,有人送給慈禧一本《新約》,光緒得知後立刻派人從美國聖經公會買回來一本完整的《聖經》。他開始學習《路加福音》,這使他對外國語言和文學有了一定的鑑賞力。他派太監跑遍了京城裡的大小書店,買下了所有從西洋文字翻譯過來的書籍,把所有精力都投人到閱讀西書當中去了。不久,國外就議論紛起,說中國皇上正在讀西洋書籍,很快就要信奉基督教了。
從1894年到1898年,光緒始終堅持閱讀西洋書籍,全國上下成千上萬的年輕讀書人都競相效仿皇帝。張之洞撰寫了《勸學篇》,其中心思想可以說就是要採用新學。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後來呈獻給了光緒皇帝,更加堅定了皇上變法維新的想法。
現在我們看看光緒皇帝到底是怎麼想的。人們曾經認為光緒傾向于洋務派,並對此大加讚賞。而事實上,這個年輕的皇帝竭力發動變法維新也正是為使中國強盛起來,抵禦外侮,特別是歐洲列強入侵。德國占領膠州灣,俄國占領了旅順港,日本人占領了台灣,英國人占領了威海衛,法國人占領了廣州灣,連義大利也迫不及待地要瓜分中國的一部分領土。中國沿海港口城市的英文報紙無一例外地都報導說中國將要被列強瓜分了。所有這些都使得光緒皇帝開始致力於變法維新。
十一月十四日,慈禧太后還在終日料理國事,一直到晚上才休息。第二天上午,又像往常一樣忙碌,召集軍機大臣、皇后、監國攝政王及其福晉(也就是榮祿的女兒)談了很長時間的話,並以新皇帝的名義降諭,說從此稱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太后。當天下午忽然暈倒,很長時間後才醒來。大概她預感自己末日將臨,就召集光緒皇后、攝政王載灃、軍機大臣等人,降下上諭,逐一吩咐後事。其上諭說:
奉太皇太后懿旨,昨已降諭,以醇王為監國攝政王,秉承余之訓示處理國事。現予病勢危急,自知不起,此後國政,即完全交付監國攝政王。若有重要之事,必須稟報皇太后,即由監國攝政王稟詢裁奪。
這個上諭雖然寥寥數語,但是,凡是熟知中國宮廷的情況,了解慈禧太后一生的人,都應該知道它的重要性。即使慈禧太后死了,光緒皇后也就是現在的新太后,作為葉赫那拉氏的後代,如遇朝中大事,仍可參與。這樣,葉赫那拉氏在朝廷中就可以獲得永久的權勢。有了這個上諭,載灃或者其他人都不敢輕舉妄動。隆裕太后也就使用這個上諭,尋找藉口輕而易舉地撤掉了端方直隸總督的職位。
慈禧太后降了這個上諭後,病情很快發展到彌留之際。
於是命令人起草其遺詔。軍機大臣草擬好了拿給她看,她改動了幾個地方,又加上了幾句話,說她之所以在歸政光緒皇帝後再行訓政,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她問眾人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然後自己說:“我一生垂簾聽政數次,不了解我的人都說我貪權,實際上我是迫於形勢,不得不這樣做。”遺詔中最後幾句話是她自己所加,意思是返觀她的一生,她自己沒有什麼後悔的。
遺詔寫完以後,慈禧仍然神志清醒。雖然已是彌留之際,她還是接著和身邊的人談話,態度平和安詳,和平常沒有什麼兩樣。後來她漸漸昏迷,侍者都以為時候到了。然而,她忽然又清醒了。即使是臨死前的幾分鐘內,她仍然抱著生還的希望。
慈禧太后掌握中國的大權接近五十年,然而她最後的幾句話實在是出人意料。她說:“以後決不能讓婦人干預國事。
這樣本來就與我朝的家法相違,一定要嚴加防範。也不能讓太監專權,明朝末年的教訓,實在值得我們警惕。”說完了這幾句話,這位統治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女人就賓天了。
就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病入膏肓的幾十個小時裡,攝政王作為清政府的代表接二連三地向北京的外國公使館發出通告。但是,至於為什麼光緒和慈禧幾乎同時賓天,當然他是不可能給我們解釋的。
這樣,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在短短的二十小時內先後賓天后,大清王朝賓天的日子也為時不遠了。
--------------------
第二十一章
晚清朝廷與新學
不課時文,新學既可以應科目,且與時文無異矣。況既習經書,又兼史事地理政治治算學,亦必與時文有益。
諸生自可於家習之,何勞學堂講授,以分其才思、奪其日力哉?——張之洞《勸學篇》
和很多重大的改革一樣,晚清朝廷中對於新學的態度發生轉變,最初也是從一些小事開始的。我們已經講過,為了哄好小光緒,太監們想法設法買了各種各樣的西洋機械玩具。
小皇帝稍大一些,太監們又給他買來了精緻絕倫的鐘表、手錶。光緒少年時對電報、電話、汽車、輪船、電燈、蒸汽機都懷有極大的興趣,並把這些東西買到宮裡,後來又在全國推廣。
後來為了宮中的娛樂,他又派人買來了留聲機、電影攝影機和自行車等等洋玩藝。總之,所有獨特的、有用的現代西方的一些發明都被他買到了宮中。
然後,光緒就開始學習英語。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時,有人送給慈禧一本《新約》,光緒得知後立刻派人從美國聖經公會買回來一本完整的《聖經》。他開始學習《路加福音》,這使他對外國語言和文學有了一定的鑑賞力。他派太監跑遍了京城裡的大小書店,買下了所有從西洋文字翻譯過來的書籍,把所有精力都投人到閱讀西書當中去了。不久,國外就議論紛起,說中國皇上正在讀西洋書籍,很快就要信奉基督教了。
從1894年到1898年,光緒始終堅持閱讀西洋書籍,全國上下成千上萬的年輕讀書人都競相效仿皇帝。張之洞撰寫了《勸學篇》,其中心思想可以說就是要採用新學。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後來呈獻給了光緒皇帝,更加堅定了皇上變法維新的想法。
現在我們看看光緒皇帝到底是怎麼想的。人們曾經認為光緒傾向于洋務派,並對此大加讚賞。而事實上,這個年輕的皇帝竭力發動變法維新也正是為使中國強盛起來,抵禦外侮,特別是歐洲列強入侵。德國占領膠州灣,俄國占領了旅順港,日本人占領了台灣,英國人占領了威海衛,法國人占領了廣州灣,連義大利也迫不及待地要瓜分中國的一部分領土。中國沿海港口城市的英文報紙無一例外地都報導說中國將要被列強瓜分了。所有這些都使得光緒皇帝開始致力於變法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