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薩達姆對最後通牒沒有作出官方反應,但調整了全國的指揮機構。他本人負責防空和地對地飛彈系統,兒子庫賽負責巴格達和薩達姆老家提格里特的防衛。
3月17日,星期一。上艦第八天,小鷹出海第53天。天氣:多霧;風向和風力:東南12--17節;最高溫度:73度,最低64度;日出:05點47分,日落:17點50分。
前幾天出去採訪,在過道里碰到了一名中國來的水兵,他主動和我打招呼。他姓趙,上海人。我很高興,希望有時間能和他聊聊天,他愉快地答應了,並給我留了個電話號碼、地址和工作單位的名稱。
17日中午,我打電話找他,接電話的姓袁,也是中國人。他說趙上晚班,我說那就找你聊聊吧。他工作的地方位於1-227-0-Q,讓我到艦艉去找他。
我從住的艦艙爬上一層樓梯,來到停著許多飛機的機庫,徑直往艦艉走去。在一名水兵的指引下,我見到了正在噴氣發動機維修車間工作的袁林。
袁林今年25歲,是上海盧灣區人,20歲時移民來美,定居紐約。他指著身後的F-14戰鬥機、F-18戰鬥機和預警機的發動機說,平常他一天工作12小時,就是幫助維修這些引擎。說起來也不是真正的修理,只是把它們從飛機上拆卸下來,做一些基礎的工作。
我問他喜不喜歡艦上的生活,袁林說:“沒有人喜歡這種生活的。”艦上的生活太苦,飯菜很難吃,噪音大,住得又差。
袁林的父母和外公外婆都在紐約,家裡只有他一個獨生子女,平常待他像寶貝似的,經常給他寄些餅乾之類的零食。他已經結婚了,妻子還在上海。艦上電話機太少,又特別貴,他平時與妻子、父母和外公外婆聯繫主要依靠電子郵件。
袁林目前是海軍下士,90個人住一個艦艙。艦上還有200個人住一個艦艙的。飛行員有2人住一間,也有6人住一間的。
他說,“小鷹”號比較破舊,住在這一層還算好的,要是在上面一層,噪音會更大。艦上的蔬菜都是拿水一煮了事,實在難以下咽。剛上艦時很想家,飲食不習慣不說,生活習慣和行為處事都與美國人不一樣。現在已經習慣了。他嘆了一口氣說:“也不知道何時能回去,攻打阿富汗時整整漂在海上85天沒有休息。”
不過,在平時,他們一年有三四天時間可以回家探親。袁林1月剛到上海去探望過妻子。他說,現在上海太好了,感覺紐約、香港都沒有上海好。不過,現在想再回上海生活,找工作恐怕會很困難的。
說起參加美國海軍的經過,他認為有點巧合。他說,約3年前他在家閒著,招兵站的人打來電話,問他有沒有興趣參軍,他就填表報名了。
袁林目前仍持中國護照,他希望能早點加入美國籍。他說起自己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領事部辦護照延期遇到一些困難,因為他沒有日本居留所的證明到日本的合法簽證。辦理護照必須到美國才能辦。而根據美國和日本簽署的協定,他們作為美軍駐紮在日本只需要日方蓋一個章即可。他後來只得把護照寄到紐約,讓父母去辦理延期。
聽“小鷹”號航母戰鬥群司令官莫菲特介紹,艦上水兵來自許多國家,菲律賓、越南、中國、斯里蘭卡等都有。有的想通過當兵早點入籍,有的是想得到政府資助完成大學學業,還有的想乘艦訪問世界各地。
我問他有什麼個人的打算,他說,在部隊服役拿到公民身份會快一點,而且退役後更容易在政府部門找到事做。另外,他還想完成大學學業。
退役後,美國政府每月會發給800美元的補助,連著給3年。如果作為預備役人員,每月還有二三百美元的補貼,如果拿一段時間的失業救濟,剛開始讀書時就不用為錢而操心了。
據袁林介紹,艦上有大約30名中國人,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維修車間有3個中國人。和他一起的還有他的表弟趙林和9歲時從廣州移民來美的萬偉良。萬偉良晉升比較快,今年才21歲,到艦上服役兩年半,就通過考試升中士了。80分滿分的卷子,他拿了75分。現在他在辦公室打打電腦,不用干雜活了。
袁林說,艦上生活很枯燥無聊,沒事幹時看看電視、寫點電子郵件。他自己帶了個電腦來,並安裝了中文WINDOWS軟體,可以打遊戲和看中國帶來的VCD盤,尤其喜歡看像《康熙王朝》之類中國的古裝片。以前駐紮在日本橫須賀基地時,中國人還聚在一起玩撲克、打麻將。
聽袁林說,艦上醫療處有一位來自香港的姓王的女中尉,供應處還有一些中國人。我到平常經常就餐的第二軍官餐廳辦公室,請一位值班水兵幫助查找王中尉的電話號碼,得到的回答是王中尉已經離開“小鷹”號了。
我當晚到餐廳去找上夜班的艦上廚師葉德榮下士。小伙子今年22歲,高個,帶一副眼鏡。一聽有人找,就放下手裡的活跑出來。他已經加入美國國籍,在艦上服役3年多了,參加海軍不過是想離開父母,到世界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他已經隨艦去過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葉德榮指著廚房的頭頭說,到期了他就退役回家,他可不想像這位頭頭那樣在艦上一呆10年才混個中士,比他也就高一級。
面對即將打響的戰爭。他說:“打不打仗對我無所謂。美國為什麼要去打伊拉克呢,無非是想拿點石油罷了。”
3月17日,星期一。上艦第八天,小鷹出海第53天。天氣:多霧;風向和風力:東南12--17節;最高溫度:73度,最低64度;日出:05點47分,日落:17點50分。
前幾天出去採訪,在過道里碰到了一名中國來的水兵,他主動和我打招呼。他姓趙,上海人。我很高興,希望有時間能和他聊聊天,他愉快地答應了,並給我留了個電話號碼、地址和工作單位的名稱。
17日中午,我打電話找他,接電話的姓袁,也是中國人。他說趙上晚班,我說那就找你聊聊吧。他工作的地方位於1-227-0-Q,讓我到艦艉去找他。
我從住的艦艙爬上一層樓梯,來到停著許多飛機的機庫,徑直往艦艉走去。在一名水兵的指引下,我見到了正在噴氣發動機維修車間工作的袁林。
袁林今年25歲,是上海盧灣區人,20歲時移民來美,定居紐約。他指著身後的F-14戰鬥機、F-18戰鬥機和預警機的發動機說,平常他一天工作12小時,就是幫助維修這些引擎。說起來也不是真正的修理,只是把它們從飛機上拆卸下來,做一些基礎的工作。
我問他喜不喜歡艦上的生活,袁林說:“沒有人喜歡這種生活的。”艦上的生活太苦,飯菜很難吃,噪音大,住得又差。
袁林的父母和外公外婆都在紐約,家裡只有他一個獨生子女,平常待他像寶貝似的,經常給他寄些餅乾之類的零食。他已經結婚了,妻子還在上海。艦上電話機太少,又特別貴,他平時與妻子、父母和外公外婆聯繫主要依靠電子郵件。
袁林目前是海軍下士,90個人住一個艦艙。艦上還有200個人住一個艦艙的。飛行員有2人住一間,也有6人住一間的。
他說,“小鷹”號比較破舊,住在這一層還算好的,要是在上面一層,噪音會更大。艦上的蔬菜都是拿水一煮了事,實在難以下咽。剛上艦時很想家,飲食不習慣不說,生活習慣和行為處事都與美國人不一樣。現在已經習慣了。他嘆了一口氣說:“也不知道何時能回去,攻打阿富汗時整整漂在海上85天沒有休息。”
不過,在平時,他們一年有三四天時間可以回家探親。袁林1月剛到上海去探望過妻子。他說,現在上海太好了,感覺紐約、香港都沒有上海好。不過,現在想再回上海生活,找工作恐怕會很困難的。
說起參加美國海軍的經過,他認為有點巧合。他說,約3年前他在家閒著,招兵站的人打來電話,問他有沒有興趣參軍,他就填表報名了。
袁林目前仍持中國護照,他希望能早點加入美國籍。他說起自己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領事部辦護照延期遇到一些困難,因為他沒有日本居留所的證明到日本的合法簽證。辦理護照必須到美國才能辦。而根據美國和日本簽署的協定,他們作為美軍駐紮在日本只需要日方蓋一個章即可。他後來只得把護照寄到紐約,讓父母去辦理延期。
聽“小鷹”號航母戰鬥群司令官莫菲特介紹,艦上水兵來自許多國家,菲律賓、越南、中國、斯里蘭卡等都有。有的想通過當兵早點入籍,有的是想得到政府資助完成大學學業,還有的想乘艦訪問世界各地。
我問他有什麼個人的打算,他說,在部隊服役拿到公民身份會快一點,而且退役後更容易在政府部門找到事做。另外,他還想完成大學學業。
退役後,美國政府每月會發給800美元的補助,連著給3年。如果作為預備役人員,每月還有二三百美元的補貼,如果拿一段時間的失業救濟,剛開始讀書時就不用為錢而操心了。
據袁林介紹,艦上有大約30名中國人,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維修車間有3個中國人。和他一起的還有他的表弟趙林和9歲時從廣州移民來美的萬偉良。萬偉良晉升比較快,今年才21歲,到艦上服役兩年半,就通過考試升中士了。80分滿分的卷子,他拿了75分。現在他在辦公室打打電腦,不用干雜活了。
袁林說,艦上生活很枯燥無聊,沒事幹時看看電視、寫點電子郵件。他自己帶了個電腦來,並安裝了中文WINDOWS軟體,可以打遊戲和看中國帶來的VCD盤,尤其喜歡看像《康熙王朝》之類中國的古裝片。以前駐紮在日本橫須賀基地時,中國人還聚在一起玩撲克、打麻將。
聽袁林說,艦上醫療處有一位來自香港的姓王的女中尉,供應處還有一些中國人。我到平常經常就餐的第二軍官餐廳辦公室,請一位值班水兵幫助查找王中尉的電話號碼,得到的回答是王中尉已經離開“小鷹”號了。
我當晚到餐廳去找上夜班的艦上廚師葉德榮下士。小伙子今年22歲,高個,帶一副眼鏡。一聽有人找,就放下手裡的活跑出來。他已經加入美國國籍,在艦上服役3年多了,參加海軍不過是想離開父母,到世界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他已經隨艦去過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葉德榮指著廚房的頭頭說,到期了他就退役回家,他可不想像這位頭頭那樣在艦上一呆10年才混個中士,比他也就高一級。
面對即將打響的戰爭。他說:“打不打仗對我無所謂。美國為什麼要去打伊拉克呢,無非是想拿點石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