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沒有哪一個認識黛安娜的人會忘記她。那些沒有見過她的千百萬人,一旦感到自己了解她,就必定會記住她,懷念她。

  我自己認為我們應當從她的生活和她的死亡引起的非同凡響而感人至深的反應中吸取教訓。

  我會和你們一樣在對她的回憶中感到快樂。

  這裡還請允許我代表我的家庭,尤其是查爾斯王子與威廉和亨利,感謝所有向這位傑出的女性獻花、致信和通過各種方式向她表示敬意的人們。

  這些充滿愛心的行為一直是幫助和安慰的巨大源泉。

  在這裡我們還要向黛安娜的家庭和所有與她同遭不幸的死難者的家庭致意。我知道他們也從上周末發生的事件中汲取了力量,去癒合他們的悲傷,面對失去了一位親人的未來。

  我希望無論明天我們在何處,都能夠加入表達我們悲悽之情的行列,感激她過於短暫卻又貢獻巨大的一生。

  這是一個向全世界表達我們不列顛人民的悲哀和尊敬之情的機會。

  安息吧,黛安娜!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將感謝上帝讓她給許多人帶來幸福。

  世界各大媒體更以濃墨重彩對戴妃之死做了大篇幅、大範圍的報導。例如:“一場震驚世界的事故”,“黛安娜夫人的悲劇性結局”,“世界為黛安娜夫人哭泣”。西班牙一家大報以“她的死感動了整個世界”為通欄大幅標題報導說:“五大洲的人民為戴妃一灑清淚,這是自甘迺迪總統遇刺以來從未見過的奇蹟,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對黛安娜的悲哀和惋惜外,媒體還用大量篇幅譴責了追蹤黛安娜的新聞攝影師。“帕帕拉奇”與“狗仔隊”、“殺人蟲”等名詞聯繫在一起。

  柏林一家報紙的標題是,“她死於追逐敏感和追逐圖片的欲望”。維也納《出版報》的標題更為尖銳:“攝影師捕殺戴妃”。對“帕帕拉奇”的譴責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官方以黛安娜的名義設立的慈善基金成立,所有捐贈將以王妃的名義資助慈善事業。這一基金剛剛開通,支票便源源不斷地匯過來,以完成黛安娜王妃未竟的慈善事業。到9月5日止,捐款已超過了1000萬英鎊。

  可以說,這是人們紀念王妃最好的方式。

  在人們沉浸於悲痛中時,另一場葬禮已經悄悄的舉行了。

  1997年8月31日,都迪·法耶茲終年43歲,在倫敦中部的里根特公園,按照穆斯林死亡當日下葬的習俗舉行了葬禮。哈羅茲商場停業一天,店外長明的約1萬盞燈也隨著亡者熄滅了。

  店門口的兩本悼念簿上,大多表達了對他與黛安娜短暫戀情的敬意。

  “因為你(都迪)和黛安娜王妃的關係,我才剛剛認識你。你使她在生命最後幾個星期里享受到快樂令我對你感激不盡。”

  “這位年輕人———他叫什麼,叫都迪對嗎?我覺得對他的報導太少了。”一位前來弔唁的人說,“他被忽視了,所以我覺得我應該表達對他的敬佩。”

  第九章 自古紅顏多薄命四、與婚禮同樣隆重的是葬禮(1)

  1997年8月31日—9月5日,世界沉浸在悲痛之中,人們以各種方式表達哀思,等待葬禮的舉行。9月6日,葬禮舉行的日子,這必定是最悲哀的一天。

  天剛拂曉,清寒乾燥的倫敦,哀傷的人民排起了三五英里的隊,來為他們的王妃送行。有人已徹夜守候在王宮或教堂前,在淚眼迷濛之中等待著送王妃的最後一程。警方估計會有500萬人參加了送葬,遠遠超過了1981年黛安娜與查爾斯王子結婚的人數。

  清晨,當威爾斯親王查爾斯、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回到肯辛頓宮這座象徵他們各自悲哀的地方的時候,都不禁潸然淚下。因為這座宮殿已被花的海洋和成千上萬的悼念者所包圍。

  王子們慢慢地走著,與人們握手,表示他們的感激之情。許多人握著兩位小王子的手,拍著肩膀以安慰,但自己的淚水已經不覺中滾落。

  這時的世界上的27.5億人民———約占世界人口的一半,靜靜地坐在電視機前,在千里之外向黛安娜道別。BBC英國廣播公司將對這一葬禮做一次空前規模的實況轉播,並向178家電視台賣出了轉播權,它將把這筆收入捐贈給黛安娜慈善基金。

  上午9點零8分,黛安娜王妃的靈柩安放在炮架上,覆蓋著褐紫紅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幟,上面擺著白色鮮花,鮮花叢中有一張兩位年幼的王子所寫的卡片,上面只有一個字“媽”。皇家衛隊的6匹黑馬緩緩地拉著靈柩行駛在陰沉的倫敦大街上。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緊跟在母親的靈柩後面,查爾斯王子、菲利普親王和黛安娜的弟弟斯賓塞伯爵也都低頭走在後面。

  在白金漢宮前,五百多名來自不同慈善機構的人員從王室成員身後走出來,向為慈善事業作出貢獻的黛安娜致以最後的敬意。他們中有不少人特意穿上印有慈善標語的服裝。

  教堂附近的街區聚集了600萬的民眾。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是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等待,在睡袋和帳篷里過夜,這讓人想起1981年黛安娜嫁給查爾斯王儲並成為英國皇室中最耀眼的明星的時候的那種規模,只是物是人非,大喜變成了大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