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原本他想用開礦賺點錢,後來聽說太監們劫掠良善,他心裡明白,但也懶得管,因為他覺著,確實挺缺錢的,反正天下這麼大,滋擾幾個又如何?資金快些回籠才是正經。所以他就看著太監們鬧騰而不理。

  此時的萬曆,已經成了最大的害民賊。

  但他還沒糊塗到連國家都不要了的程度,兩湖民變四起,萬曆深感憂慮,考慮再三,終於還是撤回了收稅的太監,還兩湖一個清靜。

  兩湖剛平,山東又亂。

  山東也被礦稅鬧得千里不寧,這日,臨清來了一群太監,隨從數百,一進城,青天白日的,當街搶人財產,以前還找個藉口,先說人偷礦,後再搶之,此時更是痛快,藉口都免了,直接伸手拿,誰敢說個“不”字,立時入獄。

  臨清本還算個富庶地,愣是被搶得商人破產,商行罷市,最後徹底清靜,淨街了。

  到這地步,太監們還不算完,搶完商人,搶百姓,這回搶出毛病了。

  一退再退,一忍再忍,退無可退,忍無可忍,只好拼了。

  就如武昌一樣,上萬百姓,齊聲大噪,嘯聲四起,猛衝太監官署,太監們急忙令數百隨從彈壓,這幫小子平時橫慣了,以為誰都怕他,歪脖子斜瞪眼,罵罵咧咧,手持棍棒就來了,無片時被打得抱頭鼠竄,當場毆斃三十七人!

  事後官府出兵鎮壓,要拘捕首犯,否則株連甚廣,有一人名王朝佐,挺身而出,自認組織者,結果被斬首,臨刑前神色不變,刑場祭奠者眾,百姓嚎哭,真英雄也。刑後當地知府為其收屍,立祠堂,撫恤妻母。

  湯顯祖有詩曰:

  中涓鑿空山河盡,

  聖主求金日夜勞。

  賴是年來稀駿骨,

  黃金應與築台高。

  礦稅之難,使明政府陷入空前的信任危機,官員不認命,政務無人做,百姓被敲骨吸髓,從此之後,風氣愈加糜敗,行政愈加癱瘓,國庫日益空虛,即便是通過礦稅掠奪來的近三百萬兩銀子,也根本不夠萬曆消遣,而多過這個數的八九倍的資財,則流入了太監的腰包。

  礦稅鬧得沸沸揚揚,全國民變四起,不僅兩湖山東,北至遼東,南至雲南,幾近大亂,明政府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有人說萬曆幾十年不理朝政,還能造就太平盛世,真乃聖德明君,此話端的能扯。

  礦稅還沒解決,另一個問題又提上日程——立皇儲。

  皇儲不是早該立了麼?

  沒有,自打萬曆十四年起,太子就一直沒立。

  不理地方政務,又不立太子,這叫兩頭齊斷。

  幹嗎不立太子呢?

  因為萬曆被張居正刺激過甚,性情大變,什麼都得逆著來,就是要和大臣們做對,你說立,我偏不立。

  大概情況是這樣的:

  大臣們說: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萬曆說:我要立鄭妃之子朱常洵。

  大臣們說不行,那不符合禮法。

  萬曆說又想控制我?不立了!

  大臣們說不立不行!

  萬曆問誰說不行?把他給我下獄。

  下獄也不靈,群臣前仆後繼,非逼皇帝從了不可,明朝大臣最搞笑,也不關心國計民生,也不關心國防建設,也不關心社會福利,總是在這類不疼不癢的問題上鑽牛角尖,耗費大量精力,還個個標榜忠臣。

  萬曆更搞笑,正好沒事幹,他便耗上了,但終究是孤軍奮戰,最後實在耗不過(大臣人多),便答應說,只要你們一年之內不提這個事兒,我就照你們說的辦。

  大臣們一聽,好,咱一年不說。

  就這樣,君臣達成了口頭協議,立儲之事,暫且不提。

  轉眼時間快到了,有的大臣便問,說時間快了,陛下您準備好立儲大典的東西沒有?

  可等到這一天了。

  萬曆一笑:我說了一年不准提,這還沒到一年,你怎麼又提?罷了,不立了。

  大臣們可真急了,這不是耍賴麼?萬曆腦袋一橫,就耍賴,咋地?

  就這麼著,自萬曆十四年起,一拖十年,未立太子。

  此時的明帝國可真成了太監,沒根。

  這十年間,群臣上表無數,從未間斷,打也好,殺也好,就是死犟不退,最後萬曆真是敵不過了,這樣下去不把他折騰死,也是個半死,因此一咬牙一瞪眼,立就立吧,立長子朱常洛為皇儲。

  這位朱常洛先生確實很不幸,生下來就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因為他媽不得寵,所以萬曆幾乎沒拿他當自己兒子看,也不送他讀書,十三歲了,一個大字不識,弄得大臣們五次三番要求皇帝給他請老師,有的還公開質問萬曆:您聽說過十三歲了還不識字的皇太子麼???

  沒法子,既然已經妥協了,就再讓一步吧,請教書先生。

  請了先生,還得請伴讀的才行,否則太子殿下萬一對老師的教誨理解不透徹,作業打個零蛋,不是臊死皇帝?所謂太子伴讀,就是找個學習好的優等生,太子考試不會的時候,給他抄抄。

  這伴讀是誰呢?

  伴讀一般都是由太監擔任,這位伴讀太監,叫王安。

  很多人不知道王安,沒關係,我告訴大家,就是他,培養出了一個超級牛閹——魏忠賢。

  雖是王安培養的魏忠賢,但並不代表王安與魏忠賢是一路,事實上,王安,是個好人,難得的好人,他能培養出魏忠賢這個慫人,多少有些陰差陽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