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頁
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於一國,大凡初時都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同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然環境漸漸好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
看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我不敢說已經找到了全新的道路來改變這一切,因為這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取決於很多方面的因素,但縱使我不成功,也要將這個思路留諸後世。
朱永興嘆了口氣,定了定心神,提筆端端正正地在紙上寫下「皇位繼承法」幾個字。
即便年紀不到三十,即便身體健康,但天有不測風雲,朱永興必須有所交代和安排。其實臣子們擔心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傳承意味著穩定,意味著國本不動搖。雖然現在這個兒子的血統有些小問題,但總是皇子,斷沒有自己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妻兒便無所依靠的道理。
猶豫再三,朱永興苦笑著搖了搖頭,終於沒有把柔、嘉兩位公主寫進順位繼承人的名單之中。兒子被承認有繼承權便夠了,再驚世駭俗恐怕就過分了。
《皇位繼承法》、《人權保護法》、《皇權法案》,這是朱永興準備陸續付諸實施的三大憲政法律。藉此,一個近代化、一個皇權受到限制、一個有穩定傳承的國家才算是有了架構,至於完善並深入人心,那就用時間來完成吧!
打贏這場國戰當然值得欣慰,不使華夏子民淪入愚昧、麻木、僵化、落後、閉塞的深淵;但能否使中華矗立不倒,緊跟或引領先進大潮,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則是更重要的事情。
在世界發展日新月異的年代,守舊因循、原地踏步,便意味著落後,落後便要挨打,不管這將是多少年之後的事情,總是避免不了的結果。
也正因為朱永興看得遠,看得深。所以才有比別人更多的憂慮和擔心。建奴被滅,天下太平,別人可以歡呼,可以慶幸和平的到來,慶祝安定生活的開始,朱永興則依然要殫精竭慮。前行的障礙還有。卻已經變成了人們心中的固有傳統,變成了已經持續數百年的思想和觀念。
這更加艱難,更耗時間,更需耐心和巧妙的引導灌輸。正因為如此,朱永興雖然還年輕健壯,卻不得不心存憂慮,擔心萬一老天不開眼,自己有個閃失,心血便白廢了。
四十年哪。兩代人的時間,我就有把握使大明帝國煥發出持久的榮耀,建立起穩定先進的傳承機制;二十年呢,稍顯倉促,不過應該也無大礙;十年,那便只能是以權威強制推出各項政策,施行各種律法,生硬在所難免。只能寄希望於以後緩解完善……
現在呢,也就只能按照十年的規划進行下去。縱然日後有反覆,但在走過彎路、經過動盪之後,希望國人能夠重新認識到自己的正確,改弦更張,再走上正途了。也就是說,縱然不能一切如意。朱永興也要在中華的歷史上留下一個先進模式的影子,使後人能夠對此思考、爭論,或者依循。
……
昭武元年十一月初六,東北風已經再度颳起,大地上覆滿白霜。冬天的寒意越來越濃。
而遼東前線的捷報,以日夜三百里的加急速度傳到京師,立時讓人心沸騰起來。
「大捷,大捷,遼東大捷,王師盡殲建奴叛匪,奴酋玄燁以下盡被生擒……」報捷信使大汗淋漓地奔馳在京城的大街上,聲嘶力竭地大喊。
「大捷,大捷,王師光復建州,建奴被盡數剿滅……」
「大捷,大捷,王師剿滅建奴叛匪,斬首數萬……」
信使沿途所進,所有的官民百姓都沸騰起來,沒有鞭炮,卻有無數的鑼鼓家什,以及縱情的歡呼雀躍。
建奴雖頹勢難挽,但到底還是一息尚存,不徹底剿滅,便總是一塊心病。如今算是塵埃落定,最後的一點點擔心也沒有了,太平年月真的到了。
而此時,朱永興正與內閣官員在殿內議事,說的則是「中華民族」這個稱謂的含義,以及將來使用這個稱謂所帶來的影響。
「……泱泱大國,首先是氣度和胸襟,以及海納百川的包容。沒有這樣的心胸,只稟持於狹隘的漢家觀念,不僅不能使萬民齊心,更易使他族生出隔閡,形成動亂之源。」朱永興的聲音在大殿中迴蕩,語氣並不激昂,但卻在闡述一個使國家穩定並擴大,且杜絕日後某些分裂分子藉口的大道理。
「漢、蒙、藏、回、傣、苗、彝等民族,但服王化,歸心中華,便皆是我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一員,朝廷豈能自外推拒?華夷之辯從春秋時起,歷經血統、地緣,現在已是到了第三階段,便是以文化(禮儀、道德、思想、服飾等的綜合體)來區分。對此,朕深以為是。所以,四夷之民長有重譯而至,慕中華之仁義忠信,雖身出異域,能馳心於華,吾不謂之夷。然中國之民長有倔強王化,忘棄仁義忠信,雖身出於華,反竄心於夷,吾亦不謂之華……」
強調中華民族的多樣性是非常必要的,這在法理上為大一統的國家提供了依據。西藏、蒙古、新疆等皆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部分,任何分裂分子想以種族為藉口製造動亂,都是痴心妄想,都是夷,為中華所不容;而漢人中的敗類,也不會因為其民族的關係,而被寬恕赦免,更被開除了華籍。
看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我不敢說已經找到了全新的道路來改變這一切,因為這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取決於很多方面的因素,但縱使我不成功,也要將這個思路留諸後世。
朱永興嘆了口氣,定了定心神,提筆端端正正地在紙上寫下「皇位繼承法」幾個字。
即便年紀不到三十,即便身體健康,但天有不測風雲,朱永興必須有所交代和安排。其實臣子們擔心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傳承意味著穩定,意味著國本不動搖。雖然現在這個兒子的血統有些小問題,但總是皇子,斷沒有自己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妻兒便無所依靠的道理。
猶豫再三,朱永興苦笑著搖了搖頭,終於沒有把柔、嘉兩位公主寫進順位繼承人的名單之中。兒子被承認有繼承權便夠了,再驚世駭俗恐怕就過分了。
《皇位繼承法》、《人權保護法》、《皇權法案》,這是朱永興準備陸續付諸實施的三大憲政法律。藉此,一個近代化、一個皇權受到限制、一個有穩定傳承的國家才算是有了架構,至於完善並深入人心,那就用時間來完成吧!
打贏這場國戰當然值得欣慰,不使華夏子民淪入愚昧、麻木、僵化、落後、閉塞的深淵;但能否使中華矗立不倒,緊跟或引領先進大潮,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則是更重要的事情。
在世界發展日新月異的年代,守舊因循、原地踏步,便意味著落後,落後便要挨打,不管這將是多少年之後的事情,總是避免不了的結果。
也正因為朱永興看得遠,看得深。所以才有比別人更多的憂慮和擔心。建奴被滅,天下太平,別人可以歡呼,可以慶幸和平的到來,慶祝安定生活的開始,朱永興則依然要殫精竭慮。前行的障礙還有。卻已經變成了人們心中的固有傳統,變成了已經持續數百年的思想和觀念。
這更加艱難,更耗時間,更需耐心和巧妙的引導灌輸。正因為如此,朱永興雖然還年輕健壯,卻不得不心存憂慮,擔心萬一老天不開眼,自己有個閃失,心血便白廢了。
四十年哪。兩代人的時間,我就有把握使大明帝國煥發出持久的榮耀,建立起穩定先進的傳承機制;二十年呢,稍顯倉促,不過應該也無大礙;十年,那便只能是以權威強制推出各項政策,施行各種律法,生硬在所難免。只能寄希望於以後緩解完善……
現在呢,也就只能按照十年的規划進行下去。縱然日後有反覆,但在走過彎路、經過動盪之後,希望國人能夠重新認識到自己的正確,改弦更張,再走上正途了。也就是說,縱然不能一切如意。朱永興也要在中華的歷史上留下一個先進模式的影子,使後人能夠對此思考、爭論,或者依循。
……
昭武元年十一月初六,東北風已經再度颳起,大地上覆滿白霜。冬天的寒意越來越濃。
而遼東前線的捷報,以日夜三百里的加急速度傳到京師,立時讓人心沸騰起來。
「大捷,大捷,遼東大捷,王師盡殲建奴叛匪,奴酋玄燁以下盡被生擒……」報捷信使大汗淋漓地奔馳在京城的大街上,聲嘶力竭地大喊。
「大捷,大捷,王師光復建州,建奴被盡數剿滅……」
「大捷,大捷,王師剿滅建奴叛匪,斬首數萬……」
信使沿途所進,所有的官民百姓都沸騰起來,沒有鞭炮,卻有無數的鑼鼓家什,以及縱情的歡呼雀躍。
建奴雖頹勢難挽,但到底還是一息尚存,不徹底剿滅,便總是一塊心病。如今算是塵埃落定,最後的一點點擔心也沒有了,太平年月真的到了。
而此時,朱永興正與內閣官員在殿內議事,說的則是「中華民族」這個稱謂的含義,以及將來使用這個稱謂所帶來的影響。
「……泱泱大國,首先是氣度和胸襟,以及海納百川的包容。沒有這樣的心胸,只稟持於狹隘的漢家觀念,不僅不能使萬民齊心,更易使他族生出隔閡,形成動亂之源。」朱永興的聲音在大殿中迴蕩,語氣並不激昂,但卻在闡述一個使國家穩定並擴大,且杜絕日後某些分裂分子藉口的大道理。
「漢、蒙、藏、回、傣、苗、彝等民族,但服王化,歸心中華,便皆是我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一員,朝廷豈能自外推拒?華夷之辯從春秋時起,歷經血統、地緣,現在已是到了第三階段,便是以文化(禮儀、道德、思想、服飾等的綜合體)來區分。對此,朕深以為是。所以,四夷之民長有重譯而至,慕中華之仁義忠信,雖身出異域,能馳心於華,吾不謂之夷。然中國之民長有倔強王化,忘棄仁義忠信,雖身出於華,反竄心於夷,吾亦不謂之華……」
強調中華民族的多樣性是非常必要的,這在法理上為大一統的國家提供了依據。西藏、蒙古、新疆等皆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部分,任何分裂分子想以種族為藉口製造動亂,都是痴心妄想,都是夷,為中華所不容;而漢人中的敗類,也不會因為其民族的關係,而被寬恕赦免,更被開除了華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