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頁
戰爭正在人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影響也在逐漸變小,但戰爭的創傷和教訓必須被牢記,血的教訓必須吸取。
「三年之內,每縣必須建有紀念碑、館等設施,並有專人維護;有重大意義的戰場必須建有紀念標誌;每年清明。當地政府必須舉行公祭儀式,以資紀今;從昭武元年十月起,有條件的地方,新婚夫婦必須在成親後十五日內前往紀念碑、館等場所瞻仰,獻花祭拜,感謝先烈們所帶來的幸福生活,此當定為永世之風俗習慣……」
聖旨下,不管是不是強迫,朱永興希望以後能變成人們自覺自愿的行動,自內心地崇敬和瞻仰。
要改變,便不只是形式上的,或者表面上的。只有觀念和思想進步了,先進了,才能保證朱永興憑著皇帝權威進行的改革穩固而不可動搖,不會因人廢政而持之久遠。
象李定國、郭之奇、張煌言等這一代人恐怕是不行了,儘管對於朱永興的改革,他們也構不成多大的阻力,但要他們真心認同,並且跟上朱永興的思路,便有些勉強了。下一代呢,象宗守義、李嗣興、魏君重等,畢竟接受的還是傳統教育,頭腦中還是傳統觀念為主,恐怕也不能達到朱永興的滿意。
其實朱永興把真正的希望是放在與自己兒女同齡的這一代人身上,讓他們從小接受新式的,或者說是他認同的教育,灌輸給他們自己認可的觀念和思想,使他們成為改革的堅決悍衛者,而不是被動的接愛者。
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朱永興認為他是完全可以等到的。而且,他現在已經在引導和灌輸,就算是接受過傳統思想的人也未必沒有改變的可能。比如顧炎武、黃宗羲等,都有了民本和限制君權的思想,儘管他們提出的辦法未必最好、最先進,但這種啟蒙思想是相當可貴的。又因為他們大儒的名聲,他們的學說更容易為當時的人們所接受。
而君主立憲制雖然是最終目的,也非一蹴而就,逐步實施,逐步放權,或許更符合國情,更切合實際,也更能揮朱永興出時代的正確領導。
而作為政治改革的第一大步終於在韃虜已是苟延殘喘、幾無翻復之力時開始實施,準確地說,這種改革其實卻有著復古的意味。
「內閣設相、副相各一名,各部尚書和軍事委員會為內閣成員,共同參加政事。每日相、副相與其他閣員一起在便殿與天子共同議政。奏章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盡,則兩相商議批之,再呈由天子用璽,下各部施行;若兩相意見不統,則由內閣成員共同商議,表決確定……」
自洪武年間廢除的宰相制似乎又被朱永興重新啟用,儘管有了不少變化,但性質沒變。而這正是朱永興所逐步推進的政治改革的過渡,先是限制君權過分膨脹,最後才是虛君立憲。從中也可以看出,相、副相和內閣並不是責任內閣制,皇帝仍然大權在握,仍然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元首。
第一百五十六章 金秋之時
時間就在大明從內到外的不斷的變化的飛快流逝,原東北軍區總指揮皮熊卸任回京時,正是清風瀟灑、金谷登場的秋季。北京城裡人已在忙著制月餅,扎兔兒爺,供小財神,走齋月宮,一片熱鬧。
城外丹楓染秋艷色雜陳,山含淡翠雲薄西嶺,永定河子牙河清潦流素,兩岸楊柳未老,依舊傷心一碧。
雖然正是北京天氣景致最佳之時,但眾人一路奔波,卻都是滿身風塵,眼倦腿脹,哪裡有心思觀賞?當即在驛站安歇,新任副相宗守義便趕來慰問,傳旨明日進宮覲見聖上。同來的還有軍事委員會的幾個成員,陸軍總長白文選,總參謀長吳三桂,海軍總長鄧耀。幾個人寒喧已畢,坐在廳堂內吃西瓜品葡萄隨便聊著天。
在座的雖然都位屬高官,但卻是不再直接領兵,沒有實際的兵權,屬於老資格、退居二線的位置。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安置習慣,年紀大的爵高位尊,但卻形似被國家榮養,給年輕一代騰出位置,讓他們去奮鬥、打拼。
而朝廷最近一系列的安排,也將這個意圖表現得很顯。胡國柱接任東北軍區總指揮,魏君重為副;夏國相調任昆明軍區,李嗣興調任廣州軍區,馬自德提升為北京軍區副總指揮,雖然不是馬上接任最高長官,但這就是新一代要頂掉老一代的節奏了。
副相宗守義宣旨完畢,慰勉一番便告辭而去。只剩下這幾個老軍伍在閒聊。三句話不離本行,幾個人很快便說到了軍事布置上面。
「建奴破路掘壕,擺出一副固守的架勢,而實質上卻是沒有足夠的兵力來維持寬廣的戰線。」皮熊最熟悉東北形勢,對將要進行的秋季攻勢也充滿了信心,「瀋陽、本溪、寬甸。再加上朝鮮,四路出兵,破建奴必矣。」
「看東北軍區最新的報告,騎兵尚未編制完全,軍事行動恐怕要後延一個月左右,而且四路出兵也有些不妥。」吳三桂沉吟著說道:「萬歲的意思還是要穩勝,把建奴驅出建州,便已達目的。」
「這大冬天的,建奴沒了根據地。怕是不戰自敗了。」白文選微微一笑,說道:「邊經營邊北進,以北兵逐漸替換南卒,這是朝廷不變的方針。另外,萬歲可不是只盯著東北,建奴葺爾小丑,已無翻復之力。台灣鄭氏俯首,明年恐怕要攻伐呂宋了。」
「鄧國公。你是海軍,這攻伐呂宋的事情應該最清楚吧?」皮熊轉向鄧耀詢問道。
「三年之內,每縣必須建有紀念碑、館等設施,並有專人維護;有重大意義的戰場必須建有紀念標誌;每年清明。當地政府必須舉行公祭儀式,以資紀今;從昭武元年十月起,有條件的地方,新婚夫婦必須在成親後十五日內前往紀念碑、館等場所瞻仰,獻花祭拜,感謝先烈們所帶來的幸福生活,此當定為永世之風俗習慣……」
聖旨下,不管是不是強迫,朱永興希望以後能變成人們自覺自愿的行動,自內心地崇敬和瞻仰。
要改變,便不只是形式上的,或者表面上的。只有觀念和思想進步了,先進了,才能保證朱永興憑著皇帝權威進行的改革穩固而不可動搖,不會因人廢政而持之久遠。
象李定國、郭之奇、張煌言等這一代人恐怕是不行了,儘管對於朱永興的改革,他們也構不成多大的阻力,但要他們真心認同,並且跟上朱永興的思路,便有些勉強了。下一代呢,象宗守義、李嗣興、魏君重等,畢竟接受的還是傳統教育,頭腦中還是傳統觀念為主,恐怕也不能達到朱永興的滿意。
其實朱永興把真正的希望是放在與自己兒女同齡的這一代人身上,讓他們從小接受新式的,或者說是他認同的教育,灌輸給他們自己認可的觀念和思想,使他們成為改革的堅決悍衛者,而不是被動的接愛者。
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朱永興認為他是完全可以等到的。而且,他現在已經在引導和灌輸,就算是接受過傳統思想的人也未必沒有改變的可能。比如顧炎武、黃宗羲等,都有了民本和限制君權的思想,儘管他們提出的辦法未必最好、最先進,但這種啟蒙思想是相當可貴的。又因為他們大儒的名聲,他們的學說更容易為當時的人們所接受。
而君主立憲制雖然是最終目的,也非一蹴而就,逐步實施,逐步放權,或許更符合國情,更切合實際,也更能揮朱永興出時代的正確領導。
而作為政治改革的第一大步終於在韃虜已是苟延殘喘、幾無翻復之力時開始實施,準確地說,這種改革其實卻有著復古的意味。
「內閣設相、副相各一名,各部尚書和軍事委員會為內閣成員,共同參加政事。每日相、副相與其他閣員一起在便殿與天子共同議政。奏章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盡,則兩相商議批之,再呈由天子用璽,下各部施行;若兩相意見不統,則由內閣成員共同商議,表決確定……」
自洪武年間廢除的宰相制似乎又被朱永興重新啟用,儘管有了不少變化,但性質沒變。而這正是朱永興所逐步推進的政治改革的過渡,先是限制君權過分膨脹,最後才是虛君立憲。從中也可以看出,相、副相和內閣並不是責任內閣制,皇帝仍然大權在握,仍然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元首。
第一百五十六章 金秋之時
時間就在大明從內到外的不斷的變化的飛快流逝,原東北軍區總指揮皮熊卸任回京時,正是清風瀟灑、金谷登場的秋季。北京城裡人已在忙著制月餅,扎兔兒爺,供小財神,走齋月宮,一片熱鬧。
城外丹楓染秋艷色雜陳,山含淡翠雲薄西嶺,永定河子牙河清潦流素,兩岸楊柳未老,依舊傷心一碧。
雖然正是北京天氣景致最佳之時,但眾人一路奔波,卻都是滿身風塵,眼倦腿脹,哪裡有心思觀賞?當即在驛站安歇,新任副相宗守義便趕來慰問,傳旨明日進宮覲見聖上。同來的還有軍事委員會的幾個成員,陸軍總長白文選,總參謀長吳三桂,海軍總長鄧耀。幾個人寒喧已畢,坐在廳堂內吃西瓜品葡萄隨便聊著天。
在座的雖然都位屬高官,但卻是不再直接領兵,沒有實際的兵權,屬於老資格、退居二線的位置。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安置習慣,年紀大的爵高位尊,但卻形似被國家榮養,給年輕一代騰出位置,讓他們去奮鬥、打拼。
而朝廷最近一系列的安排,也將這個意圖表現得很顯。胡國柱接任東北軍區總指揮,魏君重為副;夏國相調任昆明軍區,李嗣興調任廣州軍區,馬自德提升為北京軍區副總指揮,雖然不是馬上接任最高長官,但這就是新一代要頂掉老一代的節奏了。
副相宗守義宣旨完畢,慰勉一番便告辭而去。只剩下這幾個老軍伍在閒聊。三句話不離本行,幾個人很快便說到了軍事布置上面。
「建奴破路掘壕,擺出一副固守的架勢,而實質上卻是沒有足夠的兵力來維持寬廣的戰線。」皮熊最熟悉東北形勢,對將要進行的秋季攻勢也充滿了信心,「瀋陽、本溪、寬甸。再加上朝鮮,四路出兵,破建奴必矣。」
「看東北軍區最新的報告,騎兵尚未編制完全,軍事行動恐怕要後延一個月左右,而且四路出兵也有些不妥。」吳三桂沉吟著說道:「萬歲的意思還是要穩勝,把建奴驅出建州,便已達目的。」
「這大冬天的,建奴沒了根據地。怕是不戰自敗了。」白文選微微一笑,說道:「邊經營邊北進,以北兵逐漸替換南卒,這是朝廷不變的方針。另外,萬歲可不是只盯著東北,建奴葺爾小丑,已無翻復之力。台灣鄭氏俯首,明年恐怕要攻伐呂宋了。」
「鄧國公。你是海軍,這攻伐呂宋的事情應該最清楚吧?」皮熊轉向鄧耀詢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