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變化,到處都在改變,有的雷厲風行,有的潛移默化,但身處在朱永興所掀起的改革大潮中,整個國家內的民眾都多多少少感受到了這一點。

  或許老百姓還只是在計算著家裡能增多少人口、要多耕種多少田地,今年能打多少糧食,能吃幾頓肉;但有心的人卻漸漸意識到,傳統時代正在漸行漸遠,現在的皇帝正在走著一條不同於歷史的道路。

  吏治、科舉、舉報監督、行政司法分離、地方政務公開……這些是對於為官為吏的,專業化的氣息越來越濃,不再是全能為官;七聖並尊,儒術雖未明旨貶斥,但獨尊的地位越來越鬆動,這是對讀書人的,皇帝的愛憎,恐怕是直接影響到他們出仕的直接因素。

  商人有了更寬鬆的環境,從海上到陸地,商路極大地拓展,且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大大提升,只要你遵紀守法,按章納稅,便不用擔心官府的刁難盤剝,且投訴有門;工場主有政策的稅賦優惠,借著市場的旺盛需求,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政府出台的《勞務法規》又使其有了監管和限制。

  和平安定、輕賦薄役、機遇發展、公平透明……再夾雜著一系列密集出台的法律法規,構成了昭武紀年初期的主旋律。

  而就在通常的大規模戰爭結束後的平和環境、恢復發展時期,國家的刑罰卻更加嚴厲,流放則是最常見的方式。

  附清逆官、無良奸商、貪官污吏、盜賊土匪,甚至怙惡不悛的地痞流氓,都被處於流放之刑。而流放之地從湄河兩省,現在又集中於婆羅洲。這是一種海外移民的方式,也是廓清國內社會秩序的手段。更深層的考慮則是將在各省陸續施行的《民用槍枝合法化》,使這項政策對社會秩序的副面作用降至最低。

  變化,到處都在變化,每個人都在適應,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

  就拿坐鎮西北的晉王李定國來說,他位列親王,且是世襲罔替,身份尊貴如此,卻也要在朝廷不斷調整的政治、軍事結構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跟上朝廷的新思路。

  兵部尚書是不會再設了,取而代之的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將是軍事委員會,有陸軍總長、次長,海軍總長、次長,總參謀長、副總參謀長,再加上皇帝本人,共七人組成。李定國若入中樞,陸軍總長是十拿九穩;若他依然留任西北,則要起到擎天一柱的作用。

  儘管與皇帝依然有書信來往,朱永興的口氣也親切尊重,但李定國在這件大事上卻不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或者說,他只是陳述,如何安排,悉聽朝廷旨意。

  遠遠望著城下單獨招募番騎、胡人的所在,圍著人不少,似乎報名的卻寥寥。李定國輕輕搖了搖頭,家眷皆在塞外,部落頭領對牧民的人身束縛又很嚴密,皇上的想法雖好,卻不易收到效果。算了,騎兵招不到,招到些伺弄馬匹的也行啊!

  ……

  第一百五十一章 鼎革,隨想

  感謝,最愛俏黃蓉,尊稱人字,我想遠飛2012,yangzi,飛虎有晴天,清茶待客,劍俠dodo,若尹,皇羽風,色劍,鬼畜王蘭斯君,虎賁集團軍,摩人等書友的支持,祝朋友們闔家幸福,萬事如意。

  **************************************************************************************

  改革,古人稱之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舊政」,或者叫作「變法亂常」。它意味著對原有的權力配置、利益關係、社會秩序乃至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進行新的調整。

  因而,在改革過程中,及時化解新出現的矛盾,保持社會穩定,就是保證改革順利進行、促進社會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是實現長治久安不可或缺的手段。

  這也是古人所說的要善於以「小變」求「不變」。古往今來,無數歷史事實證明,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之間互為條件、相輔相成。只有找到三者之間關係的結合點,穩妥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由朱永興發起的這場改革與中國歷史上的歷次改革相比,有相同之處。更多的卻是不同。

  當然,這場改革也有著相當有利的條件。首先,最高決策者朱永興是堅定不移的。不必太擔心因人廢事,中央權威不可動搖;其次是經歷過大戰亂的國家,雖然也有各種利益集團,但勢力不張,難以形成由官場到民間的巨大力量;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改革的受益者眾多。工、農、商、兵幾乎都得到了好處。

  而受到影響最大的是官吏,以及按照傳統思路和方法要入仕為官的讀書人。不過。限制和打擊的是官吏的**和不法,實心任事的卻會被委以重任,仕途光明;而書院入官制,比科舉取士的數額和範圍更大。對於能適應時勢,及時更換思路和方法的讀書人是個更好的入仕機會。

  在至高無上的皇權威懾下,朱永興的改革阻力不大,但這並不意味著能夠一蹴而就,畢竟要改變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是個長久的過程。但朱永興對此有信心,一代,兩代,甚至是三代,他還年輕。他還有時間。

  而作為尚處於封建社會的皇帝,朱永興的一舉一動都將被人關注,被人揣摩。被人尋找著取悅的機會。對此,朱永興倒也有些樂見其成,只有做的事情有利於國家,有利於民眾。

  就在遼東大勝的消息傳來之際,由皇家出資建立的第一家公立圖書館在北京正式對外開放,而地址就是紫禁城的內廷西六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