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現代地質學家反對這種大災難、突然間天變地異的說法,而傾向於一種"齊一論",主張"從現存的地質現象中,我們可以找到過去的改變成因"。然而大災難論者卻主張"地球表面的改變,大體而言,是因為突然的物理力量所造成"。然而,有沒有可能,造成上一個冰河期的機制,也就是最近一個造成地球衝擊性變化的力量,同時具有"災難"和"齊一"的特質?

  偉大的生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uxley)爵士,19世紀時曾經說過:

  對我而言,天變地異說或齊一說之間的思考對立並不存在。相反地,我認為突然的異變,很可能是一貫運動的本質,它的一部分。容我舉例說明。時鐘可謂為一貫動作的典範,好的時鐘表示它經常能保持一貫的、整齊劃一的動作。可是錘子敲打鐘鍾,基本上卻是一種突發性的變動性動作。同樣的敲打動作,我們可以用榔頭敲打火藥使它爆炸,或敲開水庫,讓大量的水流出;經過精心的安排,我們也可以讓時鐘在不規則的問隔,以不同輕重的力量和回數敲打不同的東西。然而這些不規則的變動性動作,最後造成的卻是齊一性動作的結果。所以,我們可能在研究時鐘上,便產生了兩個不同的學派:一個研究敲打時鐘的錘子,另一個研究鐘擺⑤。

  有可能大陸漂移就如同鐘擺一樣?

  而地殼變動則如同錘子一樣?

  火星與地球

  科學家相信,地殼變動不僅在地球,在其他行星也曾發生過。《科學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1985年12月號中,刊出了彼得·修茲(Peter Schultz)發表火星表面有隕石落下的痕跡之說,而引起世人的注意。根據該文,南北極地方的隕石痕跡,有其特別的"簽名式",因為只有在極地的隕石,會落在厚實的灰土和冰雪上。修茲在火星的極地以外地區,還發現了兩個隕石痕跡,都具有極地"簽名式":"這兩個地區恰好在同一個星球的正反兩面上,難接近赤道,卻顯示出多方面極地堆積物的特徵……"⑥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研究證物後,修茲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火星的外側堅硬部分為一個大地塊。在地塊移動的機制下,火星的表面地殼整體快速、激烈的移動。然後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動靜……"

  如果火星上都會發生地殼移動,地球上何嘗不可能發生?而且,如果否定地殼曾經移動過的話,我們還能怎麼解釋,為什麼南北極的冰帽下,都沒有上次、或上上次冰河時期的痕跡?相反地,有冰河痕跡的土地,卻散落在地球的好多角落中。如果我們否定地殼變動的可能就必須要另外想辦法解釋,為什麼三個大陸(亞洲、非洲、澳大利亞)的熱帶附近,都可找到冰帽的痕跡?

  哈普古德針對這個問題,有一個非常簡單明了,而且合乎常理的答案:

  我們惟一能夠合理說明的冰河期,就是現在還在南極大陸發展中的冰河期。我們能夠將這個現象解釋得非常清楚:冰帽存在,只因為它地處南極,與太陽溫度的變化、銀河塵、火山爆發、地殼下的運動、土地的高度、海流等都沒有關係。也就是說,說明冰河期最好的理論,就是"冰河位處極地"。因此,我們可以說印度在很古以前曾經為冰床,但現在卻在熱帶。大陸規模的大型冰床,也都可以用這個方法解釋。

  這個理論非常合乎邏輯。我們要不然便承認南極冰帽是第一個曾經出現在極地圈內大陸規模的冰床;否則,我們就必須假設地殼變動,或類似的機制,曾經在地球上發生過。

  極地晨曦的記憶

  我們的祖先很可能傳承了有關地殼變動的記憶。有一部分記憶,在第四部中,我們已經討論過:這些人很可能是北半球上一個冰河末期天變地異大變動的目擊者。有關大變動的神話,一般也認為大都傳承自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之間。神話中,有一些描述過去天堂的神明,而所有的神明都住在南方(例如埃及人的塔一奈特魯),更有許多曾經歷過極地狀態。

  印度偉大的敘事詩《摩河婆羅多》(Mahabaratha),描述了屬於神明土地的梅魯峰(Mount Meru)。

  在梅魯,太陽和月亮每天從左走到右,星星們也一樣……梅魯山峰光輝燦爛,戰勝了夜晚的黑暗,使日夜難分……日與夜相加,便成為地方居民的一年……

  同樣地,正如本書第25章中所述,伊朗的亞利安族人的故鄉"亞利安納樂土",似乎突然因為被冰封閉,而無法供人居住。幾年後,"亞利安納樂土"提到那個地方"太陽、月亮和星星,一年只升起和落下一次,一年就好像一天"。

  在印度的古經文蘇雅西德漢塔(Surya Siddhanta)中,有這麼一段:"一年只升起一度的太陽,落下後神明保管半年。"李格維達(Rigveda)第七篇曼陀羅(Mandala)中,有許多關於"曙光"的詩歌,其中一首(Ⅶ,76)提到,曙光一直停留在地平線上,發出光亮,第三首則說太陽從剛露出曙光,到看見它升起之間,要花幾天的時間。還有一首則說:"曙光乍現,到世紀太陽升起之間,好幾天的歲月已經流過。"⑦

  這難道不是目擊過極光的人的證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