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0節:平定閹黨逆案

  思宗能除去魏忠賢,固然說明了明代皇權的至高無上地位,再有權勢的宦官,其實只是能藉助皇權為惡罷了,很難動皇權分毫。然而,思宗在除去魏忠賢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膽略,還是令人欽佩。緊接著欽定逆案,無疑更進一步肅清了魏忠賢的政治影響。這些,都體現了思宗的遠見卓識。然而,思宗以一己之力除魏忠賢一事,顯然讓他對於自己的政治才能產生了過高的估計。他在此後十餘年的統治中,事事獨斷,事事親為,過度迷信自己的能力。這樣,思宗的自信,慢慢地變成了自負,變成了剛愎自用。所以,一方面他成為明代最勤袁崇煥像政的皇帝之一,但另一方面,他的事事親為卻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說,他雖然不是亡國之君,但事事乃亡國之象。然而,崇禎帝之亡國,未必與己無關,如殺袁崇煥一節,即是愚蠢的自毀長城之舉。

  多疑:殺袁崇煥

  思宗的多疑,在明代歷史中也是有名的。在他即位不久,就曾經有一個名叫陝嗣宗的御史上疏指出思宗的性格中有"五不自知",其中有一條即"日涉於猜疑而不自知"。在處理袁崇煥問題上,思宗從極度信任逐漸轉為極度生疑。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祖籍廣東東莞縣,落籍於廣西藤縣。由於是南方人,思宗私下裡稱他為"蠻子"。明代兩廣並不是文化發達的地域,所以當地出身的官員倒確有另外一種氣質。像出身於廣東瓊州府(今海南省)的海瑞,也曾經是一代名臣。袁崇煥的才能,體現在軍事方面。即使在他被殺之前的一段時間,思宗仍是以為"守遼非蠻子不可"。可以說,他是明末最善於與後金軍隊作戰的明軍將領。他是一名文臣,萬曆四十七年(1619)的進士,卻在天啟六年(1626)就做上了肩負東北防務重任的遼東巡撫。這充分說明了他的軍事才能。曾經向思宗推薦過袁崇煥的官員呂純如,對袁崇煥就有"不怕死,不愛錢"的評價。"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就足以開出一個太平盛世來。明代的邊將中,不貪財的極少。像萬曆年間著名的邊將譚綸、戚繼光,都非常善於斂財。明代的許多次兵變,多半是因為邊將的貪財和剋扣軍餉造成的。因此,袁崇煥"不愛錢,不怕死"的性格,也就決定了他必然能夠取得士兵們的擁戴。袁崇煥的軍隊在明末也就成為最能作戰的軍隊。

  從萬曆四十七年(1619)的薩爾滸之戰後,在明軍與後金軍隊的力量對比中,後金軍隊明顯占據優勢。幸好寧遠一戰,袁崇煥用新式武器紅衣大炮勝了一次,暫時使遼東戰局在天啟六年出現轉機。但是,袁崇煥很快被魏忠賢罷免。思宗即位,在處理完魏忠賢一事之後,便全力應付遼東戰局。天啟七年(1627)十一月重新召還了袁崇煥。次年元月,即任命袁崇煥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等於是將遼東的防務全部委託給了袁崇煥。然而僅僅3年過後,崇禎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的下午,袁崇煥便在京城的西市被凌遲處死,然後傳首邊關示眾。這可說是思宗統治期間最大的冤案。歷史學家們對袁崇煥之冤死,有過許多的解釋,例如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誇誇其談、擅殺毛文龍、黨爭的後遺症、皇太極的反間計,這些恐怕都是致袁崇煥於死地的重要原因。但是,殺袁崇煥的決定,畢竟是由思宗親自做出,而且立即派刑部侍郎塗國鼎前去執行,更可怕的是實行非常殘忍的凌遲之刑。對比3年前的平台召見、君臣面晤、賜尚方寶劍,已是天壤之別。其間變化,固不能沒有思宗的心理因素。所謂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若不是思宗素來多疑,皇太極的反間計也未必能成功。關於皇太極的反間計,閻崇年先生在其《正說清朝十二帝》中曾經細述過,無非是效仿《三國演義》中周瑜利用蔣干盜書的模式,讓俘來的宦官楊某偷聽得"袁經略有密約"的對談,再縱楊某逃跑。楊某一回京城向思宗匯報,自然袁崇煥便麻煩了。況且,此事又發生在後金軍隊逼近京城之時。

  袁崇煥在崇禎元年(1628)七月接受皇帝召對時,夸下"五年平遼"的海口。這不但讓皇帝欣喜,更讓在旁的大臣們驚訝。因為,在當時明朝與後金的對抗中,明軍能在遼東抑住後金軍隊的進攻,已屬不易。"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全遼可復"的豪言壯語,無異夢囈。袁崇煥這麼說,據他自己講,不過是為了"聊慰上意",暫時寬慰寬慰思宗而已。然而,思宗是一個急於求功、遇事刻苛的主子,到時可是要循名責實的。平心而論,袁崇煥在遼東寧遠、錦州一線的防衛布置得很好。所以,最終後金軍隊選擇進攻的路線是繞過寧遠、錦州一線,從薊門南下,進逼京師。崇禎二年(1629)十月下旬,後金軍隊10萬到達遵化城下,距京師不過二三百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師戒嚴。袁崇煥的反應是立即命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增援,然後自己也於十一月初五日率兵入關。按照當時總督京城防衛的大學士孫承宗的意見,明軍應當拒敵於順義、薊州、三河一線,而不應退守通州、昌平。但是,袁崇煥先是沒有設法阻截後金軍隊,接著又退守京城。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煥的大軍到達京師廣渠門外。這樣,袁崇煥此舉無異於縱敵深入,而京城內外的官民因此更受騷擾。一時間,謠言四起,說袁崇煥與後金有密約在先,是故意引後金軍隊入關的。這也是後來袁崇煥被處死時遺體被民眾"搶食"的原因。皇太極及其謀臣范文程策動了除去袁崇煥的反間計,也許正是受當時謠言的啟發。思宗對於袁崇煥的容忍與信任,伴隨著宦官楊某的入告,肯定也蕩然無存了。十一月二十日,滿桂在德勝門,袁崇煥在廣渠門,同時與後金軍隊開戰。滿桂退守德勝門之瓮城,而袁崇煥身先士卒,將皇太極逼退。二十三日,袁崇煥入城晉見皇帝,請求像滿桂一樣,遼寧興城祖氏牌坊(思宗為表彰祖大壽、祖大樂的軍功而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