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一個文盲高踞於皇帝的寶座上,而另外一個文盲當上了皇帝的秉筆太監,替皇帝擬寫硃批。無論看起來是多麼荒唐可笑,這卻是明代天啟元年(1621)至七年(1627)這7年間明代朝政的一個事實。也許,對於文盲的熹宗來說,沒有讀過書的魏忠賢比那些迂腐的大臣們,更值得信任,值得欣賞。相對前代的宦官專權者王振、劉瑾、馮保等人來說,魏忠賢毫無文化修養,而且品德全無可稱之處。熹宗對於魏忠賢的眷愛,只說明這個王朝沒落到一個可悲的地步--非但皇帝全無文化修養,且不具備對文化的最基本的欣賞力。對於以經術治國的明王朝來說,統治者的素質決定了天啟一朝可能是最黑暗的一個階段。因此,缺乏教育和辨別能力,自然是最高統治者熹宗寵信魏忠賢的一個原因;但是從魏忠賢方面來說,他又是憑藉什麼而取得皇帝的寵信呢?還有,魏忠賢儘管是皇帝寵信的太監,可他又是怎樣實現專權的呢?
魏忠賢受寵於熹宗,原因有三:一是他在熹宗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侍奉熹宗;二是熹宗乳母客氏的幫忙;三是他的性格極其狡詐,善於阿諛奉承。關於第一點,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理解。例如,光宗即位,就用當初在慈慶宮中服侍他的太監王安出任司禮監掌印太監。魏忠賢在萬曆十七年(1589)入宮為太監,隸屬當時的司禮監掌東廠太監孫暹(xiān)。據說,皇孫朱由校出生以後,魏忠賢"謹事之,導之宴遊,甚得皇太孫歡心"。朱由校很小的時候,魏忠賢就很討朱由校的喜歡。而且,通過太監魏朝的介紹,魏忠賢成為朱由校生母孝和王太后宮中專門主管膳事的太監。後來,朱由校成為太子後,魏忠賢通過朱由校乳母客氏的幫助,就正式成為東宮典膳了,也就變成未來皇帝朱由校身邊最親近的太監了。從萬曆十七年(1589)入宮,到泰昌元年(1620),整整31年,魏忠賢才有機會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這充分說明,明代太監的競爭和升遷,可能比外廷的文官更艱難。魏忠賢能爬上這樣的位置,正是因為他較一般太監更聰明,更有遠見。在當時,連在朱由校父親宮中辦事的太監都因為不看好朱常洛的未來,經常藉故離開。魏忠賢則費盡心思要成為朱由校生母王氏宮中的辦事太監,就說明魏忠賢的確很有遠見。魏忠賢是一個賭徒,他將他所有的賭注都壓在看來離皇位還非常遙遠的朱由校的身上。但是,光宗的暴斃,將毫無準備的朱由校推上前台,卻為早有準備的魏忠賢提供了機會。在朱由校正式登基之前,幾乎所有與朱由校有關的人物,都是魏忠賢刻意結納的對象,如朱由校的乳母客氏,養母李選侍,太監王安、魏朝。所以,朱由校即位以後,魏忠賢就一躍而成為宮中太監中的第二號人物--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掌東廠太監,地位僅次於先皇朱常洛的近侍王安。
據朱長祚《玉鏡新譚》記載,魏忠賢本名李進忠,原是河北肅寧縣一市井無賴,娶過妻子,有一個女兒,後因為吃喝嫖賭盪盡了家財,才自宮做了太監。魏忠賢"形質豐偉,言辭佞利",能挽強弓,射奇中,有膽氣,家無餘財而敢一擲千金,又喜歡彈棋、蹴踘,嬉遊於青樓翠袖之間。這些早年的經歷,成為後來侍奉皇帝的優越條件。對於朱由校這個沒什麼知識的頑童來說,魏忠賢的英俊、膽識以及豐富的社會閱歷,必定會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無論魏忠賢后來如何地專權,但對於熹宗本人,他卻是忠心耿耿。這其實也是明代太監專權的一個特徵。明代的太監,無論如何專權,對於皇帝本人,卻總是無條件地服從。相比較漢、唐時代的宦官動輒殺死皇帝,這種專權充其量也只能說是濫用了皇帝的授權而已。對於熹宗,魏忠賢"服勞善事,小心翼翼"。這也是為什麼熹宗要在天啟二年(1622)給他賜名"忠賢"的原因。一些史料中說,魏忠賢得寵於熹宗的原因,還在於魏忠賢善於房中之術,所以經常能與客氏一起導熹宗淫樂。這種事情,在明代太監中實在是平常。一個當初喜歡依紅偎綠的太監,做熹宗性方面的導師,應當是有足夠的資本了。更何況對於絕大多數都好色的明代皇帝來說,傳授房中術也是"忠心"的表現。因此,魏忠賢受寵於熹宗,其實並非偶然,魏忠賢個人素質恰是貪玩的熹宗所欣賞的;而魏忠賢小心翼翼的服侍,以及對於朱由校身邊親密之人的結納,更使他能在天啟一朝成為一個大國的實際主宰者。終熹宗一生,他對魏忠賢的眷愛始終不替。他的詔旨中,經常會出現"朕與廠臣"如何如何的文字,一點也不忌諱將魏忠賢與自己相提並論。
然而,一個目不識丁的太監,是如何專權的呢?魏忠賢的專權,其實必須在內依靠一些親信的太監,在外依靠一些無恥的文臣。天啟初年,不識一字的魏忠賢為了能讀懂奏疏,就用李永貞"入備贊畫"。整個天啟一朝,在宮中,魏忠賢最信任的宦官是王體乾。此外,李朝欽、王朝輔、孫進等30餘人,都是魏忠賢的死黨。王體乾繼王安為掌印太監,名義上位居於魏忠賢之上,其實對於魏忠賢是惟命是從。在外廷,魏忠賢培植了一幫無恥文臣。最先成為魏忠賢急先鋒的是給事中霍維華,正是他在魏忠賢的嗾(sǒu)使下,上章彈劾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最終使王安死於非命。後來,外廷的文臣,多半是魏忠賢的走狗,例如崔呈秀、魏廣微等人。魏忠賢勢力最盛的時候,外廷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魏忠賢生祠遺址",占據著政府重要的部門,"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形成所謂的"閹黨"。後來崇禎二年(1629)中所定的逆黨名單中,共計內外廷各類官員315人。可以想見,當一個如此寵大的官僚集團集中在魏忠賢的周圍,而皇帝本人卻不理朝政,魏忠賢要引導皇帝、矇騙皇帝,從而達到自己專權的目的,簡直是太簡單了。據說,每次魏忠賢想要懲處某位官員的時候,就拿著奏疏等皇帝忙於做自己的木工活時去匯報,熹宗總是頭也不抬,說:"你們用心去行,我已知道了!"天啟六年,在浙江巡撫潘汝楨的提議下,在全國竟然掀起了為魏忠賢建生祠的高潮。還有無恥的生員陸萬齡竟然提議讓目不識丁的魏忠賢配祀孔子,說魏忠賢除東林黨,就像孔子殺少正卯一樣有功於世道。魏忠賢的專權,儘管是由於個人得到皇帝的寵愛與授權,但是,沒有龐大的閹黨集團的支持,天啟年間的宦禍,不可能演變得如此之烈!
魏忠賢受寵於熹宗,原因有三:一是他在熹宗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侍奉熹宗;二是熹宗乳母客氏的幫忙;三是他的性格極其狡詐,善於阿諛奉承。關於第一點,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理解。例如,光宗即位,就用當初在慈慶宮中服侍他的太監王安出任司禮監掌印太監。魏忠賢在萬曆十七年(1589)入宮為太監,隸屬當時的司禮監掌東廠太監孫暹(xiān)。據說,皇孫朱由校出生以後,魏忠賢"謹事之,導之宴遊,甚得皇太孫歡心"。朱由校很小的時候,魏忠賢就很討朱由校的喜歡。而且,通過太監魏朝的介紹,魏忠賢成為朱由校生母孝和王太后宮中專門主管膳事的太監。後來,朱由校成為太子後,魏忠賢通過朱由校乳母客氏的幫助,就正式成為東宮典膳了,也就變成未來皇帝朱由校身邊最親近的太監了。從萬曆十七年(1589)入宮,到泰昌元年(1620),整整31年,魏忠賢才有機會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這充分說明,明代太監的競爭和升遷,可能比外廷的文官更艱難。魏忠賢能爬上這樣的位置,正是因為他較一般太監更聰明,更有遠見。在當時,連在朱由校父親宮中辦事的太監都因為不看好朱常洛的未來,經常藉故離開。魏忠賢則費盡心思要成為朱由校生母王氏宮中的辦事太監,就說明魏忠賢的確很有遠見。魏忠賢是一個賭徒,他將他所有的賭注都壓在看來離皇位還非常遙遠的朱由校的身上。但是,光宗的暴斃,將毫無準備的朱由校推上前台,卻為早有準備的魏忠賢提供了機會。在朱由校正式登基之前,幾乎所有與朱由校有關的人物,都是魏忠賢刻意結納的對象,如朱由校的乳母客氏,養母李選侍,太監王安、魏朝。所以,朱由校即位以後,魏忠賢就一躍而成為宮中太監中的第二號人物--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掌東廠太監,地位僅次於先皇朱常洛的近侍王安。
據朱長祚《玉鏡新譚》記載,魏忠賢本名李進忠,原是河北肅寧縣一市井無賴,娶過妻子,有一個女兒,後因為吃喝嫖賭盪盡了家財,才自宮做了太監。魏忠賢"形質豐偉,言辭佞利",能挽強弓,射奇中,有膽氣,家無餘財而敢一擲千金,又喜歡彈棋、蹴踘,嬉遊於青樓翠袖之間。這些早年的經歷,成為後來侍奉皇帝的優越條件。對於朱由校這個沒什麼知識的頑童來說,魏忠賢的英俊、膽識以及豐富的社會閱歷,必定會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無論魏忠賢后來如何地專權,但對於熹宗本人,他卻是忠心耿耿。這其實也是明代太監專權的一個特徵。明代的太監,無論如何專權,對於皇帝本人,卻總是無條件地服從。相比較漢、唐時代的宦官動輒殺死皇帝,這種專權充其量也只能說是濫用了皇帝的授權而已。對於熹宗,魏忠賢"服勞善事,小心翼翼"。這也是為什麼熹宗要在天啟二年(1622)給他賜名"忠賢"的原因。一些史料中說,魏忠賢得寵於熹宗的原因,還在於魏忠賢善於房中之術,所以經常能與客氏一起導熹宗淫樂。這種事情,在明代太監中實在是平常。一個當初喜歡依紅偎綠的太監,做熹宗性方面的導師,應當是有足夠的資本了。更何況對於絕大多數都好色的明代皇帝來說,傳授房中術也是"忠心"的表現。因此,魏忠賢受寵於熹宗,其實並非偶然,魏忠賢個人素質恰是貪玩的熹宗所欣賞的;而魏忠賢小心翼翼的服侍,以及對於朱由校身邊親密之人的結納,更使他能在天啟一朝成為一個大國的實際主宰者。終熹宗一生,他對魏忠賢的眷愛始終不替。他的詔旨中,經常會出現"朕與廠臣"如何如何的文字,一點也不忌諱將魏忠賢與自己相提並論。
然而,一個目不識丁的太監,是如何專權的呢?魏忠賢的專權,其實必須在內依靠一些親信的太監,在外依靠一些無恥的文臣。天啟初年,不識一字的魏忠賢為了能讀懂奏疏,就用李永貞"入備贊畫"。整個天啟一朝,在宮中,魏忠賢最信任的宦官是王體乾。此外,李朝欽、王朝輔、孫進等30餘人,都是魏忠賢的死黨。王體乾繼王安為掌印太監,名義上位居於魏忠賢之上,其實對於魏忠賢是惟命是從。在外廷,魏忠賢培植了一幫無恥文臣。最先成為魏忠賢急先鋒的是給事中霍維華,正是他在魏忠賢的嗾(sǒu)使下,上章彈劾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最終使王安死於非命。後來,外廷的文臣,多半是魏忠賢的走狗,例如崔呈秀、魏廣微等人。魏忠賢勢力最盛的時候,外廷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魏忠賢生祠遺址",占據著政府重要的部門,"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形成所謂的"閹黨"。後來崇禎二年(1629)中所定的逆黨名單中,共計內外廷各類官員315人。可以想見,當一個如此寵大的官僚集團集中在魏忠賢的周圍,而皇帝本人卻不理朝政,魏忠賢要引導皇帝、矇騙皇帝,從而達到自己專權的目的,簡直是太簡單了。據說,每次魏忠賢想要懲處某位官員的時候,就拿著奏疏等皇帝忙於做自己的木工活時去匯報,熹宗總是頭也不抬,說:"你們用心去行,我已知道了!"天啟六年,在浙江巡撫潘汝楨的提議下,在全國竟然掀起了為魏忠賢建生祠的高潮。還有無恥的生員陸萬齡竟然提議讓目不識丁的魏忠賢配祀孔子,說魏忠賢除東林黨,就像孔子殺少正卯一樣有功於世道。魏忠賢的專權,儘管是由於個人得到皇帝的寵愛與授權,但是,沒有龐大的閹黨集團的支持,天啟年間的宦禍,不可能演變得如此之烈!